APP下载

农民职业化的内因分析

2016-05-30孙大伟

南方农村 2016年3期
关键词:内因

孙大伟

摘 要:农民职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息息相关,更是实现城市化的关键要素。该文分析了传统农民自身及其职业化特点等内因的变化发展对于农民职业化的影响,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农地制度的束缚、农村人才的流失、职业教育的滞后是阻滞农民职业化的主要障碍,并从生产的职业化、生活的职业化、发展的职业化3个层面提出推进我国农民职业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农民职业化;传统农民;内因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3-0004-05

2005年11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职业农民。2013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放到了“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鲜明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这表明,农业职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并将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农民职业化的原因、我国现阶段推进农民职业化的障碍和相应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一、国内关于农民职业化的研究综述

农民职业化出现意味着人地关系的新发展以及依托农业社会农耕方式生存的传统农民的消失,法国社会学家孟得拉斯定义为“传统农民的终结”。农民职业化属于社会转型、社会现代化的范畴,因此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专门进行学术探讨。遵循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相关研究开始于2000年前后,尤其是2012年以后居多。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分析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国际经验、地方实践和实现路径4个方面。

(一)关于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些学者运用计量手段对我国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经济学分析。例如,韩福庆(2010)运用实证模型分析得出,“影响农民职业化水平的正相关因素为:教育资本投入、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因素为: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农民兼业收入[1]。”奂平清、何钧力(2015)利用CGSS2010调查数据构建的中国农民职业化水平指数分析指出,“城乡二元结构、现行土地制度和农民素质是农民职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2]。”更多的学者侧重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我国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例如,谢淑娟(2008)认为,“原有的农地制度不利于农民职业化,目前的职业教育体制也不适应职业农民的培养,而城乡二元结构则严重阻碍了农民职业化进程[3]。”郝丽霞等(2009)提出,“制约农民职业化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城乡二元结构、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僵化的不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民自身贫乏的文化知识、较低的技术水平和较少的经营技巧4个方面[4]。”田园(2013)指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由于受政府政策方面的因素、农业发展需要方面的因素、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因素、农民自身方面的因素和农民职业教育滞后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民职业化发展的进程[5]。”

(二)关于国外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化的先进经验研究

洪仁彪等(2013)介绍了美国推进农民职业化的主要经验,“美国受高度自由市场经济的影响,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和农民职业化,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表现为高度市场化,政府主要在农民教育培训等公益性领域发挥作用[6]。”王丰等(2013)介绍了美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在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中采取的一系列先进机制[7]。还有一些学者从职业化教育的角度介绍了国外经验。例如,李红(2008)认为,“日本农民职业化教育具有国家制度保障、资金投入到位、农业教育体系和运作机制健全、办学机制和课程设置灵活、教师培训渠道畅通等多方面的特色,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作用[8]。”陈书娴(2013)推崇法国全方位的农业教育体系和严格的资格证书制度[9]。

(三)关于农民职业化的地方经验研究

侯向娟、申潞玲、任红燕(2015)调查了山西省3市3县15个乡镇86户农户,分析山西省农户职业化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10]。姚玉珠(2012)调查分析了9个县市12个自然村基层农户经营情况,认为“农民职业化的内在逻辑动力来自现代产业社会发展、农民职业自由选择及技术与市场力量推动[11]。”程琳(2014)总结巴南区推进农民职业化的实践探索,提出“农民职业化要符合本地实情,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机制,注重教育培训,加强政策扶持,优化环境等启示[12]。”

(四)关于农民职业化的实现路径选择研究

邹慧(2009)认为应从制度建设层面促进农民职业化,“加速推进农民职业化的当务之急是构建农民职业化制度,包括人力资本归农制度、农业园区经营制度、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13]。”李国祥等(2013)从教育培训、生活条件、经费投入和生产发展4个方面提出如何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教育改革发展,完善国家农民培训支持政策,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素质高、技术强、专业精的年青人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充分兼顾新型职业农民,如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基金,建立国家财政资助的农业专项贷款体系;四是鼓励发展优质特色高附加值农业,降低新型职业农民的投资风险,促进其快速增收和健康成长[14]。”周雪松、刘颖(2013)则勾画出农民职业化的路线图,“农民由传统农民向职业化农民转变需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经过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化,即知识化;二是新型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即去身份化;三是新型职业农民转化,即专业化[15]。”

以上研究从不同视角对“农民职业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但这些研究多数是从农民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入手,本质上属于外因分析。只有少数研究者提及农民的素质、意识等“农民职业化”内因,但是即便如此,主要关注的也是农民素质较低、职业意愿不强等负面因素,并没有全面分析传统农民自身及其职业化特点等内因的变化发展对于农民职业化的影响。

二、传统农民及其职业化的特点分析

(一)传统农民的特点

1.传统农民的身份具有卑贱性。毫无疑问,在历史上“农民”这个词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不是一个褒义词。在西方,peasant被用来代指“农民”,peasant源于古法语,意思是“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这说明在古代西方,农业生产者多被认为是卑贱者或依附者。在古代中国,受儒家的爱民思想、统治者的重农抑商制政策影响,“农民”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仍属于被统治阶级,依然属于“兴、亡俱苦”的百姓。

2.传统农民的生产具有依附性。传统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意味着土地是农民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封建时代,国家往往通过税收、地租、户籍制度等手段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种状况在现代社会有所好转,但是依然存在。因此,从生产力角度来讲,传统农民的生产对于土地具有严重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还扩展到了生产关系领域,正如弗兰克·艾利思(2006)指出:“低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可以视为农民的依附性[16]。”

3.传统农民的生活具有维生性。维生性意味着传统农民的生活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生产的产品很大一部分是被自己消费了(除了被国家和地主征收的部分外),因此传统农民仅仅是部分地参与了市场经济。传统农民参与市场交换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基本生存的需要。如果按照消费目的分类,传统农民的消费支出主要是生存资料消费支出。市场参与程度低的维生性生活,也就导致传统农民生活水平低下、消费不丰富等。

(二)现代农民职业化的特点

1.现代农民需要职业资质。一般认为,职业化意味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易言之,职业化是需要准入门槛的,不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的。此外,职业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因此要求职业化的对象在知识、技能、理念、态度、心理等方面均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因此,农民的职业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农民要具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资质。随着涉农领域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职业资质还呈不断提升的趋势,可见作为职业农民肯定不能再是卑贱者了。

2.现代农民出现职业分化。所谓职业指的是劳动者有能力足以从事并赖以生活的工作。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是伴随着劳动的分工而产生的,只有劳动分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使得某些工作成为一项职业。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错,从而各种不同的职业大量涌现。可见,现代社会的职业化过程呈现出分工不断细化的发展态势。因此,农民职业化的特点意味着农民生产分工的不断细化,农民整体或者阶层不再是以农业生产者这一单一形象示人,而是至少可以分为政治领导型、生产创造型、经营管理型、科技研究型、生活服务型农民等不同“职业”的农民。由此,土地对于农民的束缚会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在制度安排层面的进步,农民的生产对于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依附性也会越来越低。

3.现代农民职业发展空间广阔。发展空间是评价一项职业优劣的核心要素,发展空间大的职业,社会评价度、认可度就高。传统农民所从事的是一项古老的职业,这项职业虽然很重要,但却被认为是低贱的,而农民职业化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观念。因此农民职业化最终意味着为农民提供广阔的晋升、成才的空间。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农民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将不断得到提升,因而农民将获得稳定、有序、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当前阻滞我国农民职业化的主要障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农民职业化是对传统农民生产、生活以及自身发展的突破、改造和创新。但是在当前,我国还存在一些现实情况、相关制度设计等严重阻碍了农民职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地制度的束缚

土地之于农民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一国农地制度的设计安排对于该国农民的发展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家族式的农村家庭结构的逐渐分解,户均人数递减,农地经营越来越分散,因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边际效用”已呈递减趋势。同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在稳定承包经营权的同时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营。过于细碎和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使得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收入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收益水平,这势必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传统农民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成长为职业农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央鼓励农地流转,走规模经营的道路,但是现实中,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依然不健全,农民流转积极性不高,农地流转市场不完善,限制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以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为例,徐勇、邓大才(2012)通过调研指出,“72.84%农户租入土地未与对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有64.36%的农户租出土地时未与对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7]。”可见,现有农地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成为农民职业化发展的主要制度束缚。

(二)农村人才的流失

农民职业化可以看成农民成才发展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城乡差距条件下,我国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本土人才的外流;二是未能引进和留住外部人才。首先,进城打工、参加高考、参军入伍等成为农村人才的三架“抽水机”,把农村地区技术好、读书好、身体好的本土人才源源不断地“抽”到了城市,而这些人才外流至城市后很少能逆流回农村,使得农村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洼地”。奂平清、何钧力(2015)根据CGSS2010调查数据指出,“尽管我国农村中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已由2000年时的11.55%降至2010年的7.26%,但调查数据显示,务农者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近95%,其中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高达25.4%。在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的比例都极低[18]。”其次,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社会人脉资源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与城市相比,缺乏吸引和留住外部人才的竞争优势。因此,导致农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乡村教师队伍老龄化,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缺失等问题不断凸显。

(三)职业教育的滞后

2013年5月至今,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具体要求和安排,经过多年试点,涌现出陕西省富平县“农广校”模式、福建省龙岩市依托“国家台湾农民创业园”中心模式、浙江省湖州市农民大学模式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但是,与日本、法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刚刚开始起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上相对落后。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国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往往9年义务教育的结束意味着农民接受教育机会的终结。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泛开展的农民业余学习班,在扫除农民中的文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培养农村需要的各种初级技术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等诸多因素,农民参与这种业余学习班的积极性越来越小;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都是农民职业培训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主体,还缺少社会资本投向留守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领域,而政府组织的教育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服务不到位等弊端。

四、推动我国农民职业化的发展路径

(一)生产上的职业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传统农民生产具有依附性,生产上的职业化就要打破这种依附性。在当下中国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继续加大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民”获得“职业身份”提供制度支撑,从根本上确保农民能够和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改革发展红利,增强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认同,改变城市居民和一些农民对“农民”身份的歧视性认识。其次,在保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农地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认真落实关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规定,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农村空心化、“谁来种地”等问题。最后,改革完善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例如,积极引导农村集体、农民个体以及社会市场力量等多方参与农业生产,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把专业合作社建设成为一种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组织形式,改变农民单一的农业种植者身份,农民可以以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入股,参与分红,提高收入。

(二)生活上的职业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传统农民生活具有维生性,生活水平较低。农民生活的职业化就是要切实、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首先,政府需要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例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真正使农民能够享有与当地市民同等的养老、医疗等待遇。再如,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产品,下大力气治理农业生产污染、生活垃圾围村、耕地林地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障制度,尤其是要构建多元、畅通和有效的利益申诉渠道,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最后,除了提升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努力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向现代性转型。通过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留住农民人才,反过来甚至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和展业。

(三)发展上的职业化:促进农民成才

传统农民之所以被认为是卑贱者,最根本的还是传统农民几乎没有可以晋升的职业空间。农民职业化就是要让农民的人生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职业、事业、志业”三种境界的跃迁,促进农民成长成才。张忠海(2009)指出,“职业,是谋生的手段,遵循行业规范就是一个好的职员;事业,是谋生与兴趣的结合,会让人无限地投入并乐此不疲;志业,则是带有宗教情感的色彩,会让人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19]。”对于农民而言,实现这三个方面跃迁的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而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最重要的途径是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水平。除了保障农民接受义务教育的程度及水平外,还应切实提高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程度及水平。现阶段,发展农民职业教育要通过必要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延伸农民受教育的链条,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考试制度,让农民通过职业教育也能“上大学”、“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提升农民人力资本另一条重要路径就是进一步疏通农民职务职称的晋升通道:一方面加大从农民中选拔基层公务员的力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民职称制度,增加农民职称的种类,除了为农民评定技术(工程)系列职称外,至少还可以为农民评定研究系列职称。通过这两条途径,彻底为农民打通职业进身之阶,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韩福庆.影响农民职业化水平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01.

[2]奂平清,何钧力.中国农民职业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21.

[3]谢淑娟.现代农业视角下的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J].岭南学刊,2008(04):74-77.

[4]郝丽霞,委玉奇.农民职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9(12):80-81.

[5]田园.我国农民职业化问题制约因素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89.

[6]洪仁彪,张忠明.农民职业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05):88-92.

[7]王丰,王景辉.国内外专业农民培养的成效与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06):5-7.

[8]李红.日本农民职业化教育对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8(02):14-16.

[9]陈书娴.法国农业教育对推进我国农民职业化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01):16.

[10]侯向娟,申潞玲,任红燕.山西省农民职业化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5(32):284-290.

[11]姚玉珠.我国农民职业化转型的内在逻辑动力分析——来自基层经营农户的调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56-59.

[12]程琳.推进农民职业化的巴南实践及启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1):7-8.

[13]邹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职业化问题初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7-21.

[14]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05):93-97.

[15]周雪松,刘颖.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问题研究[J].第一资源,2013(04):117-124.

[16]弗兰克·艾利思[英].农民经济学[M].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17]徐勇,邓大才.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2012(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6.

[18]奂平清,何钧力.中国农民职业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26.

[19]张忠海.论职场的三重境界[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85.

(责任编辑:肖训生)

猜你喜欢

内因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内因驱动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思考和对策
基于软件风险管理的需求变更原因识别框架和案例研究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其策略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内因及对策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军人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初探
幼儿园课程转型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