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子企业工作场所作业危害分析危晶
2016-05-30张志学陶星名
张志学 陶星名
电子企业设备多、规模大、流程长,对于工作人员的作业模式、人机界面间的配合、维修作业、异常状况下处置,采用作业危害分析作为该公司危害鉴别及风险评估主要方法之一[1]。配合现场工作人员之经验,来鉴别出重大风险,筛选出关键性作业,让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与资源投入有效化和合理化。
1.适用时机
分为定期、特定状况如作业流程变更时、新增设备和重大意外发生时。
2.作业清查
风险评估人员调查所属单位的作业名称、操作机台、使用手工具及所使用化学物质记录于《作业清册表》。
3.危害鉴别与风险评估
a.危害因素分析:风险评估人员分析所属单位相关作业流程活动中的潜在危害源,其可能造成的灾害、例行性或非例行性、现有防护措施资料及事故严重度等因素,并记录于《危害鉴别与风险评估表》。
b.法规符合性审查:依安环卫法规[2]加以确认,来了解各项安全卫生管理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c.其它:除作业活动安全危害因素鉴别外,各有关单位应做其它安全活动的危害鉴别。如:员工利害相关者意见、工作环境改善、上下班交通安全、访客参观无尘室等。
d.风险评估:各部门风险评估人员依可能性等级与严重性等级进行风险计算工及评估判定。
4.风险控制决定:
各部门在《危害鉴别与风险评估表》中评估判定风险等级。
a.判定风险等级为A者为“重大不可忍受风险项目”,须记录在《重大风险管理表》中,并直接设定改善目标,在短期内通过改善行动降低风险水平。
b.判定风险等级为B者为“重大风险项目”,并记录在《重大风险管理表》中的关键性作业活动,必需采取行动降低风险水平,但其行动的急迫性须依照《危害鉴别及风险评估作业程序》优先性准则判定。
c.判定风险等级为C者为“持续管控风险项目”,其管制展开参照《危害鉴别及风险评估作业程序》。
5.持续管控风险项目与重大风险项目的管理
5.1风险评估人员针对所认定的“重大安全卫生风险项目”的改善优先性判断准则,于重大风险管理表评分判定宜纳入改善管理、设定目标的重大风险项目。若先前已被认定为“不可忍受风险”项目,可不经过评分,直接设定为须改善项目。
5.2凡被判定须优先改善的风险项目应依据安环卫法规设定目标改善,以降低或控制风险。
5.3针对被判定非优先改善的重大风险项目及持续管控风险项目,各相关单位应制定发展有效的控制管理措施(如设备要求、训练要求、安全作业准则),确保该作业的风险维持在可接受水平,各相关单位并应将些类重大风险项目及持续管控风险项目所涉及的管制管理文件或具体管制措施登录在《重大风险管理》或《持续控管风险项目管理表》,来作为风险管控的索引依据。
5.4若全公司风险评估结果没有出现重大风险项目,则风险评估人员须考虑将持续管控风险项目记录于《重大风险及持续控管风险项目管理汇总表》,按照改善优先性判定准则,评分判定宜改善管理、設定目标的风险项目,来展现系统的持续改善。
5.5上述重大风险项目的改善或作业管制,须有适当的监督考量机构。
6.环境考量面分类和优先改善顺序判定
6.1环境考量面分类
a.直接考量面:包括事业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液、噪音等考量面;
b.间接考量面:包括供货商制程及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或外包商施工等;
c.能源考量面:包括办公室活动、制程所使用水、电、油、气、原料及资材等;
d.其它考量面:包括辐射、绿色设计、火灾、爆炸、泄漏等。
6.2优先改善顺序判定
6.2.1经评定为显著环境考量面应该考量营运需求,包括法规政策的符合性、外界关心度、控制程度、技术取得、投资成本,以评定优先改善顺序;
6.2.2优先改善顺序的评定,由各部门考量面鉴定人员根据《危害鉴别与风险评估表》,来量化评定并记录在《显著环境考量面鉴定及优先改善顺序评定表》中;
6.2.3营运考量总分:优先改善分值定为25分,大于等于25分列为第一级,则应订定目标进行改善,小于25分则列为第二级,纳入作业管制,用程序和文件指导来管理。
7.作业危害分析相关表格填表说明
7.1《作业清册表》填表说明
依据部门职务类别、责任区域、作业流程等数据,列出作业名称及填入其所操作机台、使用工具、使用化学物质;若无则在此处填写无。
a.“作业名称”中依次填入所属部门所从事的各项作业;
b.“不常作”表示该项作业是否为经常性作业。若是经常作,填“-”;若不是经常作,填“是”;
c.“作业地点、操作机台、使用工具、使用化学物质”分别填入执行该项作业时所处地点、操作的机台和大型设备、使用的工具、使用的化学物质。
7.2《危害鉴别与风险评估表》填表说明
7.2.1作业名称:由风险评估人员填写《作业清册表》中的作业名称,每项作业需对应填写一张《危害鉴别与风险评估表》;
7.2.2作业步骤名称:将作业分解为各步骤活动详列登录;
7.2.3状况:指作业活动之常态性。N:例行性;A:非例行性;E:紧急状况。
7.2.4潜在危害因素:引起或构成危害、事故的物理状态或环境。参照“不安全行为/环境”、“媒介物分类”、“灾害类型”填入实际适当的文字;无潜在危害源时则填“无”,后续部分不须进行评写。
7.2.5可能性等级(F):根据潜在危害源的预期发生频率,列出可能性等级数值。
7.2.6严重性等级(S):在有防护措施情况下,根据潜在危害源对于人员伤亡、财产设备损失、生产损失、环境冲击所造成的严重性,列出严重性等级的数值。
7.2.7风险等级(R):R=可能性等级F*严重性等级S;总分设为A、B、C、D级。定义如下:A:≧12;B:6-11;C:3-5;D:2-1。
8.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测定结果评估
8.1测定结果报告:包含测定时间、测定方法、测定场所、测定条件、测定结果及人员、测定结果采取的必要防范措施事项,进行该年度数据汇整分析,并比较历年测定结果分析。
8.2测定结果的改善:针对测定结果若有不符合法规的情况,于安委会上报告,并发文该单位,通知应予改善,由该单位召开检讨会议,并于两周内提出改善计划,经环安部同意后执行。
9.更新时机
9.1定期审查修订:每年由风险评估人员进行安全卫生风险评估。
9.2下列状况时则立即针对该部门或该项主题重新检讨评估风险等级:
a.事故发生后;
b.制造流程、设备、原材料等变更;
c.咨询员工意见或安全观察结果;
d.提案改善;
e.检查发现缺失有立即危险隐患,但其风险等级低估时。
参考文献:
[1]张晓玲,龚伟.某电子企业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分析与治理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5.9.
[2]陆斌.吴江市电子类企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监管模式研究[J].安全工程,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