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视角的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研究
2016-05-30黄昕宇
黄昕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战略联盟越来越成为企业创新,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联盟的不稳定性也成为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尝试从联盟整体的视角来研究联盟的不稳定性,首先以战略联盟整体为切入点界定联盟的不稳定性;其次,深入地从分析了联盟整体视角下,导致联盟不稳定性的原因;最后,根据企业联盟不稳定性的原因,提出一些缓解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性,增强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对策。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研究视角,能够引发企业在建立战略联盟时,对联盟不稳定性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战略联盟;整体视角;战略联盟;不稳定性
随着德国工业4.0开始实施,目前,我国也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案,目标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飞跃。对此我国政府提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提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这就要求制造业企业要与拥有先进信息技术的企业以及研究院和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战略联盟越来越成为普遍的合作形式,联盟成员通过共享资源、分担风险、降低成本,以及减短产品或者新技术的研发周期的优势,实现联盟目标。虽然战略联盟有可能为所有合作伙伴创造一个双赢的机会,但由于联盟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失败率却一直居高不下。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在将联盟的不稳定性定义为联盟的清算、成员间合并以及联盟重组的情况下,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比率高达30%-50%。因而,管理者在乐观地看到由于战略联盟的成功带来收益的同时,有必要冷静地思考战略联盟存在的不稳定性原因,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及策略加以缓解。
一、 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界定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资源基础论、交易费用论、博弈论、社会困境理论等对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进行不同阐述,但并没有给出一个一致详细清晰的界定。首先文章认为的企业战略可表示为:企业战略=未来目标+实现途径。其次,本文尝试从联盟整体视角来界定联盟的不稳定性。自双方达成联盟意愿,签订战略联盟的长期合作协议时起,到联盟伙伴的联盟目标达成或者基本达成之前,由于联盟伙伴之间关系不协调的原因,导致联盟整体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引起以任何形式终止或者解体的可能,均称战略联盟不稳定性。从联盟整体的视角对联盟不稳定进行界定,对分析联盟不稳定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以这个角度研究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能够更好的把握引起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本质原因,即是,联盟伙伴间关系不协调,不能有效适应外界的竞争环境,导致联盟的不稳定性;其次,以这个角度分析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能够促使联盟伙伴间进行信息等资源共享,提高相互间的信任,在实践职能策略过程中实现协同效应,提高联盟的动态稳定性。
二、 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联盟伙伴不匹配
企业联盟伙伴不匹配,不但不利于联盟目标的实现,还可能给联盟双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企业联盟伙伴不匹配导致联盟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不匹配性。联盟伙伴间资源的互补性对于战略联盟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联盟企业不能提供对方所期望的资源和能力时,会降低联盟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随着外界竞争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2)目标市场的过高的重合度。选择联盟伙伴时,考虑联盟双方市场的相似性,有利于减轻联盟伙伴间的竞争,有利于减轻联盟的不稳定性。如果两个企业的市场相似性很低,那么两个企业进行竞争的动力就不大,有利于联盟伙伴在战略伙伴上达成一致。(3) 联盟伙伴间企业文化差异过大。联盟伙伴间文化差异过大,会使双方在企业经营风格,企业价值理念等方面相互排斥,不利于联盟关系的协调发展,最终导致联盟的不稳定性。
(二)联盟建立的形式选擇不当
企业战略联盟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混合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但同时具有边界模糊性和关系松散的特点,这说明了联盟本身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而不能建立合适的联盟形式,会误导联盟伙伴对伙伴间关系的准确界定,进而,不能有效对联盟成员后续行为的基本行为的引导与规范,不利于以后伙伴间的协调沟通,最终会影响联盟目标的实现,引起联盟的不稳定性。
(三)联盟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由于联盟合约的不完全性,联盟管理机制的缺陷以及联盟双方利益驱动机制的差异性以及联盟伙伴间缺乏信任,当联盟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就会为联盟伙伴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提供动机与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一方往往为获得短期利益而采取欺诈的手段,在损害联盟伙伴的利益基础上,追求企业自身的利益,这种行为的结果或者是联盟间合作成本的上升,或者是对方对自己失去信任,这些结果均不利于联盟间进行资源有效整合,知识的转移,影响联盟目标的实现,就会导致联盟的不稳定性。
(四)联盟战略实践不能保持动态性相容性,导致联盟缺乏适应性
联盟战略实践不能保持动态性相容性,主要指实现目标的途径不相容性。由于战略包括目标和途径两部分,对于以合作为主的联盟,联盟战略不能保持动态相容性,具体表现在职能策略不相容性,会造成资源浪费,联盟绩效低下,最终导致联盟的失败;以竞争为主的联盟,联盟战略不能保持动态相容性,具体表现在目标市场的重合度过高,造成相互争夺市场,最终造成联盟的不稳定性。
三、 缓解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一)慎重选择联盟伙伴
略联盟成功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适合的联盟伙伴。以往研究表明,取得更多合作的基础是企业战对合作伙伴进行合理选择。Werner H.Hoffmann and Roman Schlosser对164家奥地利中小企业的研究也从实证角度表明好的伙伴选择对于联盟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管理者理性地认识和评估潜在合作伙伴是完全必要的。管理者可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评价可供选择的企业在价值链上的优劣势,从中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企业。在评估潜在合作伙伴时,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资源的互补性;战略的相容性;利益的双赢性;企业文化的契合性;潜在伙伴的综合实力等。从风险管理看,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就是要降低发现合作伙伴间适应性的风险,这需要合理判断联盟伙伴的价值创造能力和联盟意愿。
(二)选择合适的联盟类型
联盟双方组建联盟的动机以及各自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所建联盟的类型,从联盟双方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角度入手可将战略联盟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联盟双方以合作为主,竞争很少。这种类型的联盟或者是按产品上下游关系而结成的联盟或者是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以及为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和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而结成联盟。例如,2015年4月中旬,上汽通用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协议,将在汽车大数据营销、汽车金融、原厂售后O2O业务和二手车置换等四大领域展开全方位创新合作,以跨界融合实现优势叠加,为消费者线上选车、买车、用车、养车、换车的完整生命周期带来全新体验。虽然两个企业的服务对象重合度高,但是两个企业的业务不同,几乎不存在横向竞争关系,因而协同效应显著。这种联盟的稳定性强,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在第二类联盟中竞争是主要的,合作程度很低。这类联盟大多是由不相关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为开发一项新技术而建立的,随着技术研发成功,其竞争性日益加强,导致了联盟的不稳定。第三类联盟中,联盟双方的竞争性很强,几乎没有合作。这类联盟主要是同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盟。在产品和服务的增值过程中,联盟成员各方面重视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保护各自的核心能力,导致了冲突的增加,相比于以上两类,这类联盟的稳定性最差。
(三)筑建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有利于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促进联盟成员间资源,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提高联盟的稳定性。由此可见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对于减少联盟成员间机会主义行为,改善联盟绩效都具有重要作用。受Zuker提出的相互信任产生机制的三种形式的启发,文章提出了在实践中,联盟伙伴间建立信任的途径:(1)由从无到有的合作过程建立的信任。过程型信任,强调过去的行为对现时及将来的行为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长期持续、可靠的相互关系往往会进一步强化相互间的信任和依赖。联盟间的相互信任可以随着联盟本身的创建、成长和成熟而发芽、开花,结果。(2)由企業的文化,经营特色等自身的特质相吸引建立的信任。特质型信任建立的原因是,联盟伙伴认为,战略联盟合作各方的社会背景和公司文化越接近,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也越高,从而从成具有明显特征的,能够涵盖各方共享利益和策略并被各方接受的联盟文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公共文化能减少成员企业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有利于联盟的稳定性。(3)联盟伙伴间建立规范性机制,强化信任的基础。规范型信任强调在联盟内建立一套阻止相互欺骗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规范,一方面可以提高欺骗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合作的收益,如可以通过联盟成员 企业间不可撤回性投资来套牢对方,还可以通过保护性合同,或合法的契约来阻止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
(四)建立合理的联盟创造利益的分配方式。
利益的分配直接关系到联盟的稳定性。联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实际上是联盟伙伴针对合作对收益或竞争优势带来的影响进行博弈的结论,就是最终要实现双赢。所以,为了战略联盟的成立并使其向联盟战略实现的目标稳定发展,联盟建立时,要明确利润的分配机制,来影响联盟成员的后续行为,其中要满足两条约束条件:(1)参与约束:建立联盟所获利益大于不参与联盟建立所收获的利益;(2)激励约束:联盟伙伴所获的利益,依据联盟伙伴做出的绩效以及承担的风险,随着联盟业绩的提高而提高。在具体实践中,订立利润分配合同时,S(联盟伙伴所得收益)的设计可以采取一下三种方法:(1)S=成本+固定收益;(2)S=成本+激励收益;(3)S=固定价格+激励收益。 第一种合同形式适合于联盟初期,此阶段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低,而技术和费用的不确定性很高,资金、技术和市场风险非常大,利用固定收益来减少风险;第二种合同形式适用于联盟中期,此阶段技术不确定性明显减少,但费用的不确定性仍很高,因此风险仍较大;第三种合同形式适用于联盟后期,此阶段技术问题基本明确,费用也可以较准确的估算,风险较小。
(五)提高联盟战略实践的动态适应性
提高联盟战略实践的动态适应性,指的是减少实现联盟目标的途径的冲突,提高协同性,提高联盟整体的效益,促进联盟目标的实现为实现联盟战略的动态适应性,文章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信息共享,提高行动的协同性。
联盟伙伴要根据外界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这样有利于把握市场变化趋势,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创新;有利于协调战略伙伴间的职能策略的协同,减少由于过分竞争带来的损失,同时,加强联盟伙伴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相互利用对方资源,弥补企业关键资源的缺失,实现双赢。信息共享从内容方面进行划分,可分为,工作中面临的瓶颈、知识技术、职能策略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的渠道可分为:正式渠道的信息共享和非正式渠道的信息共享,其中,正式渠道的信息共享具体表现在通过以正式的纸质文件、共有的以Internet为基础的网络系统、正式会议等形式进行信息共享;非正式渠道的信息共享,包括通过联盟伙伴的不同层次员工间进行交流学习,娱乐活动等非正式渠道进行的信息共享。
2、提高自身的社会资本,增强相互依赖性。
一般认为社会资本是处于社会主体关系中的一种资源或获取资源的能力。 它是一种隐性知识或企业隐性知识的组成部分,体现联盟企业的人力资本中,是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长期交往形成的。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共享,使伙伴都能及时动态地评估相互依赖性的程度及其对等性,这增加了互依程度的透明度,有助于减少合作各方的猜疑和担心,有助于进一步增加相互信任,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甚至可以使处于优势较大的一方为了大家长远的共同利益而主动帮助实现互依平衡。所以,联盟伙伴提高自身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提高联盟的动态稳定性,有利于联盟目标的实现。
四、 结论
以联盟整体视角分析联盟的不稳定性,重在强调联盟成员自身,联盟成员间关系以及联盟战略动态适应性的调整方面。本文分析的引起联盟不稳定性的各原因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并非相互独立的。例如,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与联盟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互为因果关系,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以及联盟利益的合理分配原则为联盟的态适应性奠定基础。然而当联盟伙伴间不能建立信任,面临有关利益抉择时,就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从联盟的整体视角分析研究联盟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准确把握引起联盟不稳定性的本质原因,有利于在实践中,凝聚联盟成员间的力量,使联盟成员主动统筹协调各因素,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注重联盟稳定发展,实现联盟战略。
参考文献:
[1] 蔡继荣,胡培. 国外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评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6)
[2 苏晓华,季晓敏. 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J]. 华东经济管理,2008,(4)
[3] 李健,金占明. 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竞合关系与联盟绩效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
[4] 潘旭明. 战略联盟的信任机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 [J]. 财经科学 2006,(3)
[5] 路奇岸. 战略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J]. 现代管理与科学 2005,(3)
[6] 梁家强,綦振法. 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研究综述 [J]. 商业研究 2008,(9)
[7] 钟拥军,孙东川. 战略联盟中决策的有限理性与信任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6(4)
[8] 陈一君,毛亮. 战略联盟中的相互信任机制研究 [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 (2)
[9] 孙相文. 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研究 [J].改革与战略 2009 (2)
[10] 徐礼伯,施建军. 联盟动态稳定:基于互依平衡的理论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3)
[11] Inkpen, A.C.,P.W. Beamish knowledge, bargaining power, and the ins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Academic Management Review. 1997(15):17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