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情感,创造记忆

2016-05-30高琼

甘肃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好记忆假期作业民俗

高琼

春节每年都过,“年味儿”却日渐淡了。如今,有多少“00”后熟悉自己故乡的春节习俗,还为春节的到来而兴奋雀跃呢?在“70”、“80”后的记忆中春节还满载着各种期盼:母亲连夜赶工做的一身花布棉袄或一双新鞋、一年中最为丰盛和持久的大餐,还有不管是一块还是十元的压岁钱…… 而如今,当“大人们”笑中带泪怀念过去的春节时光时,对于新世纪的孩子来说,这些都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代沟”。春节作为中国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化为某些固定的知识的“他者”,不是说给孩子传授多少乡风民俗知识、诉说多少“过去的故事”,他们就能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传承下去。

我们要问何为传统?传统又是如何传承的?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春节的所有美好在于:情感与记忆。如果说某种事物会被人们自然而然地传承,那么必然意味着这个事物凝结着太多人共同的美好记忆。“春节”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已然形成了各种习俗,蒸馒头包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请灶神等等,在这些可见的惯俗背后真正的力量在于家家户户的团圆与“迎春”。春节的喜庆是阖家团圆的喜悦,是迎接春天——一年之端,生命之始的喜悦,这是最本源性的情感。因此,春节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之根本,不在于强求新时期青少年儿童接受什么,而在于为他们关于春节美好情感的培育、记忆的创造带来什么?就教育行业来说,我们可以在每一位中小学生心中播下名为“春节”的种子。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当如何“播种”呢?笔者认为在于感受、记录、创造这三步。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感受春节的“氛围”。如,“70”、“80”后关于春节的记忆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伴着父母看春晚、守岁,这是独属他们的美好记忆,这一记忆从来都不是刻意为之的,这是一种春节的“氛围”,是用时间和心去体验的。因此,教师可以假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春节”:大街小巷有什么变化?在你看来,什么是独属于“春节”最美的东西?又有哪件事情是你在春节期间才能特别感受到的?

其次,记录春节。以假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记录春节期间发生的特别开心或有意义的事。如,记录除夕夜的感受与民俗等等,除了对民俗民风的观察、记录外,让学生学会回顾与反思旧的一年,写一份自我反思,在新学期开始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和家长一起分享自己的春节小成果。教师可以将学生们每一年的成果保存好,待他们毕业的时候再作为一份“惊喜”送还。教师们的悉心准备和引导,可以让孩子们在假期创造独属自己的春节美好记忆,同时强化孩子们对“一家团圆”的情感感受。

最后,对于每个人来说,关于春节的记忆是由一生来完成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每一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快乐与感动。教师正是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引导他们感受春节的美,创造独属于他们自己的春节记忆的重要角色。对教师们来说,一些创新和用心,就可以为学生们带来一种独特的关于春节的记忆——春节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播种”的重要性也在此处。孩子们长大后忆起童年、少年时的寒假,不再只有《快乐寒假》,而是一种悠长的记忆与回味。

猜你喜欢

美好记忆假期作业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微课成为自主学习的催化剂——由微课在高二假期作业中发挥的作用引起的几点思考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游惠安崇武古城
旅途,与“形”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