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应把握好“三个维度”

2016-05-30张峪铭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三个维度高考作文审题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向来被奉为作文得分的第一要素。审题就是对材料条分缕析,去辨别、判断、概括、提炼;立意是建立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论述中心。立意的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

千古文章立意高。面对新材料作文,若审题不准,立意不明,那么写出的文章即使是“口吐莲花”,结果也是“得分不佳”。那么如何对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呢?窃以为应把握好“三个维度”。

一、通过联想思维,拓展审题立意的广延度

联想思维是指由一种事物的表象想到另一种事物表象的心理过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联想定律,我们可以对性质、功能、结构,或外形有某种相似、相反和逻辑关联的事物表象,进行联想。

那么面对给出的作文材料,我们应整体联想这句话、这则寓言、这件事与我们日常对生活所见所闻所思的相关度。合理读懂此事即彼事,此理即彼理的“弦外之音”、“言外之义”。通过联想思维,拓展作文审题立意的广延度。

用联想思维进行审题立意,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思维的平移。就是将思维从一个平面平移到另一个平面,一个空间平移到另一个空间。大千世界,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许多道理是相通的,正所谓道法自然,道道相通。

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我们采用名词的“二次定义”和“人格化、生活化”的思维迁移,就能达到“柳暗花明”之境。

(1)对关键词的“二次定义”。如:四川省的2012的高考作文题《你是天边的一朵云》。从表象看,就是一自然物,但我们必须将这个物象“云”,进行二次定义,“你”到底是什么?若仅限于云,那显然不是作文之道。“云”是天空之子,飘忽不定,变化莫测……那么生活中与什么最为相似呢?

我们通过思维的平移,来对“云”进行二次定义。可以联想“云”是生活中你喜欢的或远又或近的一个人,是你孜孜追求而难得要领的“文学”,是你自小树立的而又模糊不清的“理想”……这样一定义,你的思维自然呈现“潮平两岸阔”了。

如:2012年全国卷1卷(略),对材料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担子”“外衣和鞋袜”必须进行二次定义。“担子”可以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可以是一种伟大的事业,也可以是应该担负的光荣使命或者责任等;“外衣和鞋袜”二次定义为:多余的顾虑,心里的包袱,外在的压力等。就容易得出“放下包袱、方能担起责任”的核心立意来。

(2)对叙述的主体“人格化、生活化”。如2010年全国卷漫画作文: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此题中的“猫”是叙述的主体,“鱼”和“老鼠”不过是道具而已。材料中的许多“猫”坐享其成,不愿捕鼠了。我们将猫人格化、生活化,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小富即安,不愿尽职尽责了;拥有了,就不用奋斗了。联想到平民阶层的“啃老族”,官僚阶层的“该作为而不作为”等等现象,自然得出正确的审题立意。

一切寓言、神话都是生活的另类写照。只要将之“人格化、生活化、社会化”,一一对照,即可明了。

再如某高校的自主招生考题:大象将蚂蚁踩骨折了怎么办?这样一“大”一“小”两只动物,我们将它“人格化”,再“社会化”、“生活化”,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代表人类的两个群体,即“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当这两个群体发生冲突,怎么办呢?按照社会化解决途径,自然想到“媒体”“求助”“赔偿”“法制”……

其实一切现象都能透出生活的本真,一切表征都可看成社会的缩影。只要我们进行合理的类比,思维平移,就能审明材料,立意高远。

2.思维的收放。如果说思维的平移是线型运动,那么思维的收放,就是块状变化。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思维的“收”就是将那庞杂的材料“浓缩”成一个或若干个点,将复杂简单化;思维的“放”就是将那单个事件“晕染”成一片,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在审题立意中,就应该“大题小做”和“小题深做”。

(1)大题小做。就是面对一个庞杂材料,我们删繁就简,剔出几个重要的单项去作文章,否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写不出文章的新意来。

如:2011年的全国卷“中国的崛起”,给了许多庞杂材料,让考生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中国崛起这个话题太大,让人觉得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但我们从“小”处着手,从具体切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材料中已给出了中国崛起的六项特点,只要以其中熟知的一二项,如“民生改善”、“经济水平”为重点去详写,其余略写,就能写出中国崛起的大文章。

(2)小题深做。就是材料给出的虽然是一个现象,但这个现象可以引发人们进行思考。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蚁穴虽小能毁长城。生活中的许多“小”中,藏有大气象。

如2014年全国高考卷对“山羊过独木桥”中学生的做法引起的争论。生活中有些小事不能小视。材料中出现的“新情况”,就让人思考:在生活工作中,是“打破旧框框,还是困守老规则?”还是“钻规则空子,谋自身利益?”进而思考“漠视规则,社会公平何在?”

可见如此思考,就放大到社会“改革、调整、完善、公平”等一些大命题上来。

二、通过多向思维,提高审理立意的发散度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是他的处世哲学。但作文的审题立意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想象,让思维突破定势,既要贴地而行,又要水中漫步,还要在云中舞蹈。呈现多维发散状,如灯光四射,如烟花满天,这就是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能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它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审题立意的发散度。多向思维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多向辐射与寻同求异。

1.多向辐射。高考作文材料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作为选拔性试题,不会以单一问题而存在。怎样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对材料进行审视。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1)规定角度。材料已将视角作了规定,你只需选一个角度生发议论即可。

如:2015年全国卷女儿和爸爸外出在高速上,爸爸不断打电话。家人多次劝阻无效,女儿只好打电话给交警,举报父亲,此事引起很大争议,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给女儿或者爸爸或者有关部门。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则材料就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材料虽已提供了角度,关键是如何立意。其实只要我们站在其平台上,对各自言或行的初衷、结果进行评议,评议围绕“做得好与不好?为什么?”两个问题,亮明观点即可。如:

给女儿写信,为大义“灭”亲的行为点赞;用法律来维护亲情也是一种爱;护亲可贵,做法久佳。

给爸爸写信:爱她,就应守住法律底线;不能游戏法规,无视生命。

给警方写信:自媒体时代更需重视隐私保护。(2)自选角度。材料是由多方构成的一个整体,需要你自选角度或选好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再如:2014年全国卷:“山羊过独木桥游戏”材料中,由学生打破规则引发的思考,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立意。

从肯定角度立意:困守规则不如大胆突破;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从否定角度立意:不守规则,不成游戏;谨守规则,莫投机取巧;守住规则就守住了公平竞争。

由材料中“相关思考还在继续”,可给出综合立意:与其指责违背规则不如努力完善规则;既要遵守规则,也要突破并完善规则;社会的进步需要重新审视旧规则。

2.寻同求异。

运用多向思维审题立意,要对不同方面去分析其异同。

(1)同中有异。如:2012年安徽高考卷:“梯子不用请横放。”材料提供的是同样的问题的两种做法,属于“比较性”材料。只要我们找出其异同点,就抓住了核心立意。

第一种做法,写了“注意安全”提示语,让行人注意。这说明此处梯子靠在墙上有安全隐患。

第二种做法将“注意安全”条幅改为“梯子不用请横放”。这是要求工作人员将事情做到位,从而将危险因素完全消除掉。

这两种做法虽是两个独立事件,但作文审题绝对不能分割开来,而应将前后做法进行对比。通过前后对比,得出差异:前面是要求行人做到;后面是要求自己做到。前面做法,危险依然存在;后面做法,隐患彻底排除。总之后面比前面的做得好。

所以考虑从“提醒得再好,不如将工作做到位”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方面立意。若从“防患于未然”和“关爱他人”上立意,就有失偏颇了。

(2)异中有同。当然不是所有的“比较性”材料都是有差异性的。如2013年的安徽作文: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这虽然也是对一个问题的两种看法,但比较以后,不能形成孰优孰劣。因为对现实存在问题的思考是必须的,对未来的追问也是有必要的。所以这个材料的立意不能偏于一边,而应兼顾双方。若能围绕“让梦想照进现实”去立意最为恰当。

达·芬奇曾说过:即使是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它,形状就立即不同了。当然在多角度审题中,肯定发散出多种想法,但立意时必须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因为抓住核心立意才是高考作文得分的王道。

三、通过纵深思维,增强审题立意的深刻度

纵深思维是对问题由外而内,由表象到本质的深层思考方式。纵深思维在不断地追问中,拨云见日,抓住真谛。纵深思维能从一般人认为不值得一谈的小事,或无需再作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着的真相。

纵深思维在高考审题立意中,通过“由果溯因”、“提炼中心”来实现的。

1.由果溯因。就是由结果切入,追溯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之后从因与果的关系所揭示的道理来立意。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立意的核心。当然有的原因直接,有的原因稍有隐晦。

(1)显性因素。如2012年的全国高考作文材料中,“我”挑秧苗不成功的原因,妈妈直接讲出:“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稍加分析,很容易追溯出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放下心中的包袱”。

(2)隐性因素。当然大多数材料不直接给出原因,而需要考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原因。如2015年安徽作文“观察蝴蝶翅膀”。尽管材料要求是自选角度,审题立意比较宽泛,但对蝴蝶“缤纷色彩”形成的原因,有一关键句进行了阐述:“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句话妙在“内因外显”,“外因隐含”,有些考生往往只注意其内因——特殊的微观结构,而忽视了外因——光线的作用。

也就是说“自身的微观结构”和“外部光线”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蝴蝶翅膀色彩”。然后进行思维平移和重新定义,那就得出“人生精彩,靠自身实力和外在机遇”这个核心立意。

2.提炼中心。审题立意中的纵深思维,就是从各个角度深入挖掘,找出材料的中心意思。高考作文的材料,其中心往往是多元的,这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提炼材料的中心,然后选择自己熟知素材的那个中心去行文。当然尽管各角度有各自的中心,但有些材料中心也有主次之分,能抓住“牛鼻子”,掐准命门,那就要看你思维的深刻度了。

(1)把握重点。如2013全国卷“切割钻石”。其实所给的也是“比较式”材料,只要我们进行对比分析就知,前面切割师“不愿动手”,其实是“不敢”,后面年轻切割师在师傅指导下,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我们来分析师傅的感慨:“要有……更要有”,一个递进句,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钻石有价,勇气无价”,因为“经验与技术”前面切割师也有,他们所缺的是“勇气”;至此并没有完,后面又接了一句“不想有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可见与2012年全国卷“挑担子”又同出一辙:“心有挂碍,事易失败。”

面对这两个中心,你可以依你的素材储备,任选其一,挥洒成文。至于从材料的其他方面提炼的中心,都是次中心,由此行文那就不是一类文了。

(2)厘清实质。如安徽2014的作文“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争论”,针对明晰争论的焦点,各自表达的意愿,就可厘清问题的实质,提炼出切实的中心来。

到底改,还是不改?争论是不是没有调和的余地呢?其实你看材料中表演艺术家用了一个词“根据表演的需要”,剧作家也用一个词“随意改动”,有了这样的修饰词,观点就拉近了。其实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对剧本的改动都有一个前提:不是乱改,是根据需要改;不是不让改,是不能随意改。于是提炼出中心“改而有度”,“改要恰到好处,变应本其灵魂”。若手执一端,强调一面,都有偏颇之嫌。深刻不能尖刻,这就涉及到审题立意的理性与辩证性问题了。

当然思维活动是复杂而精妙的,虽然文章从“三个维度”去对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进行剖析,但在具体审题中决不是单一的思维活动,而是分析、审辨、整合、提炼的交互作用,审题是否准确,立意是否高远,还取决于平时所读、所思与所写。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张峪铭,教师,现居安徽东至。

猜你喜欢

三个维度高考作文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三招”学会审题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应把握好“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