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运用

2016-05-30张智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香菱背景资料

选入教材的语文课文多是经典之作,富有广阔时代背景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时,要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和触摸作者隐含的情感,往往离不开“背景资料”的辅助。《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了解作者的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探究作品的意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它也是阅读教学中深入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很多老师在背景资料的运用上存在简单化、模式化的倾向,未能做到因时制宜、因文而异、因需而异,从而影响其效用。本文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几点想法,请方家指正。

一、切合文本,适度取舍

“背景资料”的利用应基于文本,应根据文本解读的需要而呈现,应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文本价值的正确解读,有助于文本探究的深入。背景资料对于文本的作用来看,可以分为“正价值”“零价值”“负价值”。在“背景资料”的取舍时,必须要对接教学目标,选择符合文本“正价值”的“背景资料”,对游离或不利于文本的“零价值”“负价值”的“背景资料”大胆地舍去。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部经典名篇,描述的是一个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站台送别的情景。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这段往事,父爱子、子敬父之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学生无需联系写作背景,单单从阅读文本就能感知到父子之情。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解读到此,此时的“背景资料”对于文本解读呈现出“零价值”,如果教师过多的介绍作者或写作背景,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了。但如果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洞悉作者写作本文的复杂情感,去揣摩“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不相见”含蓄隐晦的表达,以及去探讨父亲给“我”寄的一封处处自相矛盾的信。就特别有必要联系作者创作《背影》的背景资料了,笔者执教此文时,就出示了作者从“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父子生隙”一直到“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整整十年父子之间因家庭琐屑互不往来之事。学生了解了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才能深入探究文字背后的文本内涵,破解作者自责、伤怀、感恩等复杂的情感矛盾,对作者四次流泪就能充分理解和为之感动。这样的背景资料,我们称之为“正价值”,对文本的解读是有用而必要的。

当然,也有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从文中“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还了亏空”去寻找背后的故事,找出造成祖母逝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父亲再纳小妾和“挪用公款”,导致了祖母“气死了”。据此认为作者对父亲心生恨意,不愿与之正面相处,父亲留给自己最好的印象只有背影。这样的解读似有道理,但却脱离文本。细读文本,文中丝毫看不出朱自清对父亲有半点嫌恶之情,而更多表达的是对父亲“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老境却如此颓唐”的“不容易”的谅解和怜惜,即便是“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父亲送我上车”也完全是带着理解和愧疚的口吻写的。“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更是展现了父亲在家庭遭遇厄运时作为男人的担当,更不要说父亲在如此境况下还艰难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那难忘的“背影”镜头等细节无不展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作者对父亲是怀有一种敬畏之情的。至于结尾“惦记着我的儿子”和北去后父亲的来信,父亲主动的“和解”姿态彻底打破了父子之间那块“坚冰”,父子紧张的关系也慢慢消融。作者重新审视父子之情,更多的是愧疚和感动。可见“父亲正面形象不佳”这一解读结论游离于文本,是仅仅根据“背景资料”主观臆测的结果,不加选择的采用,反而淡化了文中浓浓的父子之情,与文中主旨背道而驰。我们把这样的背景资料称为“负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理应摒弃。

面对浩如烟海的背景资料,教师要审“本”度势,选择忠实于文本、忠实于作者的背景资料。否则盲目引用“负价值”的背景资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甚至出现对文本的曲解或错解。

二、紧扣教学,适时呈现

许多语文教师习惯在导入新课后立马把所有背景资料和盘托出,这样做容易导致学生阅读文本产生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阅读的真实体验和独立感悟,因而注定只是“走过场”的形式,不能让背景资料产生其应有的效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捕捉介绍背景资料的最佳时机,不超前,不落后,适时呈现。

很多老师在执教《香菱学诗》时都把介绍香菱的身世放在课始来介绍,这样的呈现让学生对香菱的身世有了整体的认识,了解了香菱学诗的缘由。而温州的杨聪老师在执教此文时,从香菱学诗目的“学着玩罢了”到“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到“乐在其中、不玩之玩”,在细读品味中感受香菱的可爱、伶俐,最后从宝钗、宝玉等人评价香菱学诗的话语中,引出了对“天地至公”的质疑,课终以葬花吟为背景音乐,自动展示香菱一生的悲惨命运,让学生体会美被毁灭之悲!杨老师把香菱的身世背景放在课终,不仅让学生在了解了香菱悲惨的命运,更引发学生的思索:这么一个至情至性的可爱的女子竟然遭遇了如此多的磨难,让学生产生美被亵渎的叹惋,以及发出“像这样的女子,《红楼梦》中还有多少”的慨叹。学生通过学习一篇文章可能就爱上了红楼中女子,也喜欢上了《红楼梦》。可见相同背景资料,不同时机的呈现,所达成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

笔者认为,背景资料的呈现,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可以是课前、课中,或是课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可以在学生思维出现终结、疑问、分歧时;从文本的角度来看,可以是唤醒阅读期待时、在突破文章重点难点时、文本需要拓展延伸时。简言之,“背景资料”应紧扣教学需要,从解读文本和学生主观需要适时呈现。

三、关注学情,有的放矢

在语文教学中,背景资料的介入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开发背景资料时,务必把学情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要,尤其是学生对文本理解遇到困难或提出疑问不得解的“愤、悱”状态时,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开发相关背景资料,学生才能在“山重水复”的文本解读中迎来“柳暗花明”。

《紫藤萝瀑布》是篇文意含蓄、意境深远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紫藤萝花,为何由花谈到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为何会谈到“手足情,生死谜”?作者赏花时的心情由“焦虑和悲痛”变得“宁静和喜悦”,为什么?学生虽对文本有了研读,但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还是有障碍的,此时学生苦思冥想而找不到路径时,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困惑时,插入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受迫害以及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的相关背景。学生自然对作者历经万千苦痛后仍坚强写作本文的情感内涵就有了更深的感悟。

再如,学生在学习《石壕吏》时,提出差吏为什么不抓作者杜甫?杜甫既然亲眼目睹老妪一家妻离子散,为什么不站不来制止差吏的抓人行为?对于学生的疑问,从文本中是找不出答案的,此时,教师告知学生,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九品小官,有印为证,即便印不在身,唐朝还可以以官服的颜色来辨别官阶,差吏当然不会抓。相关背景的补充,疑问立马解开。对后一个问题,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资料,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体会到杜甫对“国家大不幸”和“家庭小不幸”那种虽难过却不能言的矛盾心情,更能体会出作者内心的煎熬与痛苦。

可见,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情,善于发现学生学习文本的难点、疑点,洞悉学生阅读中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思维出现停滞时引入背景资料,有效地发挥背景资料解读文本的助读作用。

四、讲究方法,灵活多样

“背景资料”的呈现存在形式呆板,呈现的方式单一现象。往往是教师或者学生读一遍,作用也仅是“使学生了解”。固定的模式不仅学生觉得乏味,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也收效甚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根据教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介入“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使教学效果取得达到最佳。比如温州的吴积兴老师在执教《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在讲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时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提到的宫阙是什么时候的宫阙?

生:秦汉皇帝的宫阙。

师:秦朝有哪些有名的宫殿?

生:阿房宫,咸阳宫。

师:现在时空开始倒流,你们都是秦朝的百姓,秦始皇把一项光荣的任务交给你们,请你们去修建他的咸阳宫,你们愿意去吗?

生:不去(斩钉截铁地说)。

师:来人啊,统统给我抓走,女百姓也不要放过。你们想反正都被抓过去了,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吧,于是在班长的带领下,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做,想早点干好早点回家,你们觉得你们要多少年能把咸阳宫建好。

生:大概要30年吧。(小声的说)

生:我想30年肯定不够,应该要50年吧。

师:再大胆的猜猜。

生:500年?

学生笑。

师:我给大家讲一组数据。当初修建咸阳宫,秦始皇动用了40、50万人,经历了几年才盖好。你们全班才50个同学,是他们的万分之一,他们用了好多年才完成,你们大概要几万年吧。如果你们能活到现在,做了2000多年,我想咸阳宫的地基说不定还没打好呢。

学生笑。

师:咸阳宫,几十万人花了几年时间才建好,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不久汉朝开始了,又建了宫殿,然后又变成了土。就这样宫阙毁了又毁,百姓建了又建。

秦汉建咸阳宫的时代背景,史书上有着详实的记载。但吴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中作者情感时,并未简单引用过来,而是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方式,机智地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巧妙而生动地融入了背景资料。这样,学生借助背景资料理解文本,既不至于被艰涩的历史文字所累,又不会被时空所阻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背景资料介入的方法方式还有很多,如图文并茂的简介式,布设悬念的提问式,情节穿插的故事式等方法,无论采用怎样的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总之,写作背景资料的运用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要注意背景资料的呈现应发挥“背景”的正价值,应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有助于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适时适度的切入、穿插,选择恰当的方法,以真正发挥背景资料的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吴积兴.例说语文关键词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8.

[2]吴忠秀.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要的“知人论世”[J].新课程论坛,2010.

张智勇,教师,现居浙江长兴。

猜你喜欢

香菱背景资料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保准有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