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读写联动的思考

2016-05-30黄巧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本语言语文

语文学科有两大优势:一是语言优势,语言是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一切创造及其过程都需要语言的参与;二是思维优势,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据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挖掘读和写的结合点上,课堂教学则要让学生动起来:以读临写,以写促读,实施读写联动。

读和写有着不同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两种语文能力,显示着不同的功能:阅读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存,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写作是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上产生新的观念,提高学生用尽可能精而简的语言符号来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的能力。

实施读写联动,就是把阅读与写作联为一体,重视阅读对写作的引导作用,也重视写作对阅读的促进作用。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写作也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二者不是手段与结果的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只扇动其中的一只,鸟是不能飞翔于高空的。唯有把阅读与写作看作一个彼此关联的共同体,才能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效益最大化。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写作是随着倾吐的吸收。”

一、以读临写

指导学生走进文本,领略文本意蕴,深味文本之妙。就相关主题内容展开有方向性的思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读、写、思、创的多种能力。

要求学生就相关文本形式(语言风格、思想内涵、文本结构、表现手法、精彩语段等)展开评价性、鉴赏性阅读。鼓励他们在文中划线、作标记,或者在文章边缘简要写下个人随想和见解,就某个感兴趣或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文字长短随意、随性、随感。或者在鉴赏性阅读后,抄下触动读者心情,情感反应强烈的语句,包括优美的词语、精彩的片段。或者根据作者情感脉络进行延伸拓展,或者根据文本的笔调风格进行改写翻版,或者依照文本的格调特色进行临摹仿写。

总之,阅读文本时,一定要让学生做到嘴动、脑动、心动、手动。当然,这必须要学生读得投入,读得倾心,做到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品出真实滋味,吟出内在气韵,把握美文妙道。

二、以写促读

基于写作的阅读是对作品的拥有,而不是熟悉,更不是知道。带着写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再读文本或类似主题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习他人东西后经过多次的不同方式的转换,在转换中生成和积淀,然后再运用和创新。

这里有三个层面:一是语言层面,培养良好的写作感觉;二是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三是哲学层面,揭示天地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

比如我们讲授的《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由“唐诗之旅”、“漫步宋词”和“聆听元散曲”三个部分构成,涉及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诸多名家名篇,实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但教材中所选的篇目毕竟是有限的,何不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积累、拓展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切实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呢?开展“走近古典诗人,记录真实声音”活动型写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这样构想:以《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为依托,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位诗人、词人或者元散曲作家,广泛搜集素材,写一篇诗歌评论。

学生通过广泛搜集素材,拟定评论要点,写出个性理解,应该说对作者、文本有了直观全面的了解,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也就缩短了路径,提升了层次,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

“以写促读”系列活动不仅没有脱离我们的教学实际,而且紧贴教材内容,不仅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巩固课内所学,并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那么,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常规教学的前提下,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多举行一些类似的写作活动,从而增加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读写联动

在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运用中,强调思维的独特,让学生潜心触摸语言文字,一面接受情感熏陶,一面揣摩表达形式,巧妙地把知识训练点融合在文本的感悟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受到理解,再到积累、运用的过程,使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有机融合,让学生言意兼得。在读与写的往复中,将人文与语言植于一园。

有专家讲,语文阅读要将写挤进去。确实,我们应重视读中写,写中读,并研究其中的联动效应。以读为手段促进写,也以写为手段促进读,使读与写互为手段和目标,使之协力共进。由于有了读写联动,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能表达、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就能真正走进文本,继而又跳出文本,实现阅读的跨越、跳跃。

总之,从“读”到“写”再到“读”的全过程,看似落实于写作,实则强化了阅读,促进了学生自觉地阅读,高质量地阅读。这样,写以读为基础,以写撬动读,深化读,读与写的良性循环,构建了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促进了学生读写素养与能力的同步提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读写联动的语文学习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探索:

一、自主定向——让学生有自己的读写目标

让学生自主定向,即借助文本背景提示与相关资料,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和了解。同时,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确定读写的基本方向、目标,在自主定向过程中,学生初次可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目标逐步明确,并体现层次性和多样化,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如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有同学认为文本的题目很值得去思考:按小说情节发展看,应该是“一滴水换一滴眼泪”,同时也体现一滴水唤醒人性的神奇力量;而文本现有题目则让读者对一滴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滴水何以能用一滴眼泪去换?这样,两方同学彼此讨论、探究、辩论,使得大家对“一滴水”“一滴眼泪”的深层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初步把握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要义:拯救生命,唤醒人性。也让学生努力去学会以漂亮,富有想象力的题目来摄人眼球,抢得作文的第一分。也有同学认为本文最大特色是场面描写很成功。无论是艾丝美拉达把装着水的葫芦举到伽西莫多唇边时的撼人场面,还是伽西莫多受刑时围观群众的诅咒、嘲笑、叫骂,或是神甫克络德冷漠的出场、伽西莫多痛苦地喘息、挣扎等,都写得细致入微,人物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正是我们同学平日写作最缺乏的基本功。通过这样的自主选择,初读思考,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再深读探究,提炼规律,借鉴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和有效的提升。

二、自主选择——让学生有自己的读写方式

经过选择后的目标解决了学生读什么、写什么的问题,那自主选择学习就是解决如何读、如何写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文章特点,运用自己喜欢的读写方法,不必由老师强求统一,学生选择读写方法的多样化迸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我们在使用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读写365》时,就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读写习惯去自主学习。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可以精读其中的片段;可以在字里行间加上点评、批注,可以仿照例句进行扩写、续写;可以在眉页、篇末写,可以在自己的写作本上重新写一篇;可以背诵精彩篇目、章节,可以交流各自的体会感悟;可以在课后练笔本写出来,可以在读书报告会上念出来;可以在每天的一分钟演讲中表现出来,可以在校刊《三友报》上发表出来。如此多样的读写互动结合的方式,在尊重学生的选择、突出学生的爱好基础上,让学生的个性、潜力、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有自己的读写实践

自主探究是读写联动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目标达成的必须步骤。一般要经历从半独立到独立,从对单一问题到复杂问题,从参与局部到掌握全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出发,选择自己认为有实用性、挑战性的问题,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网络、生活等对话中分析、比照,多角度思考、探究自己读写的要点。

我教学生《逍遥游》、《兰亭集序》、《前赤壁赋》时就要求学生比较这三篇道家思想文章,去思考他们思想的一致性、差异性,然后写出自己的综合评价。

初读三篇文本所得出的几乎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

庄子追求绝对的自由,绝去一切依傍而逍遥于天地间,凡有依傍之看似自由之状况皆是自欺欺人;王羲之感慨于人生的悲乐生死之无常而欲寄托文字以不朽;苏轼则是彻悟世间万物之消息盈虚而寄情山水。这样的主旨探讨就单篇来看是很到位的。

但是我们亦可以从整体来比较阅读这三篇文章,以进一步探究深挖它们的思想,以及借此管窥老庄思想在历史上的演变,而这正是“探究”之意义所在。

庄子在《逍遥游》中其实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所谓的绝去一切依傍的自由,其实就是摆脱一切物累而逃避世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隐(“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种处理世间烦恼与无常的态度其实是一种逃避主义。当然,庄子在本文中还提出过类似阿Q式的“齐生死”“等祸福”的观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这些观点其实都是极其理想化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就否定了这样的理想主义,直言不讳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认为生即是生,死即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死生亦大矣”。也就说庄子所言是在自欺欺人,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徒有心理安慰式的理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将生命寄托于文字流传后世才是比较实际的做法,亦就是“立言以不朽”。

苏轼同样是在困顿之时来思索有关人生宇宙的大问题。长江无穷,人生有限,这是莫大之悲哀,一切的豪情壮志都会因为岁月神偷的觊觎而归于无形,例如枭雄曹操已逝而徒留赤壁虚名。苏轼陷入莫大悲凉之时找到了庄子的“相对论”思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不过,既然是相对,那么也是虚妄的,因为我们确实是人生一世。王羲之的寄托是诗文,苏轼则是寄托于山水。表面看起来与王羲之无异。

其实,我们忽视了关键性的一句话:“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天地间的一切都自有主宰,而所谓主宰就是自然之道,那么人当然亦受它的主宰,那么我们去奢望与天地比寿,就不仅是贪婪的,亦是逆自然而行的,是不随遇而安的表现,所谓顺其自然,非“我”所有或所能的,就不要执着,随缘才是关键。所以,苏轼的境界明显要高于庄子与王羲之,这当然与苏轼对大乘禅宗的参悟有极大关系。

如此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查阅相关资料、彼此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去对文本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再思考,深探讨,很有实用性,更有挑战性。学生自主探究的胆量、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读写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

四、自主反思——让学生有自己的读写思考

自主反思,就是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从而为以后更好地读、更好地写打下基础。

现行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老师把学生引向了误区:文科教学理科化——做练习,做讲义,做试卷,反复做,做反复。失去了语文应有的语言、人文、历史、社会等功能;学生也成了只会做作业的机器,语言功夫弱化,人文精神退化,从而形成当下语文教学的怪圈:高耗低效,甚至于让学生学语文就像雾里看花,蒙在鼓里一样:语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怎样才能学好?总感觉看不到天,踩不着地。

据此,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开动学生大脑,做有心人,成思想者。在读的层面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最近我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没有读的目标?有没有读后的思考?所读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今后在读上有什么打算?在写的层面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前面读的东西在自己写作中有没有体现?最近写作方向怎样?有没有自己的特色?还有哪些困惑?可通过读什么来补充?诸如此类问题,都要定期引导学生去反思,从而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总之,“以读临写、以写促读、读写联动”的读写一体化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尝试将课内与课外整合,从书本向生活拓展,由学校向社会延伸,通过拓展阅读层面以促成学生心灵发育,强化哲理思辨以提升学生感悟能力,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读写一体化的大语文课堂。

黄巧明,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猜你喜欢

文本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