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探究
2016-05-30江育红
江育红
摘要:语文文本解读,实际上是读者挖掘文本潜在的含义,重构文本的动态意义,语文文本阅读的实质就是文本与读者之间视域的融合,它强调学生阅读的主动参与以及教师的适时引领。针对目前存在的一系列教学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倡导学生自我阅读的理性回归;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教师在教学中深层次的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对话;文本解读;学生;反思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64-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伽达默尔也提出,“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读者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其目的是最大效度发挥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效处理书面语言并从阅读中领会其意。”在课程改革后,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教师对于文本的概念化解读;有些教师为了解读文本的“创新性”,忽视了文本本身,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文本以外的阅读或是发散思维训练上,抑或大量借助音视频教学,披上了伪语文阅读教学的外衣,偏离了真语文的教学轨道。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一、倡导学生兴趣阅读的理性回归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中,为了追求高分数,一部分语文老师对文本进行大量的解说,期望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大量传授,掌握备考的知识。对于学生欣赏玩味的兴趣和阅读质量,却关注甚少。《近思录》中明确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倘若教师不遵循教育重在“意趣”的法则,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替代学生的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课堂,更别谈乐于主动去阅读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自主阅读,如何形成学生的兴趣阅读,如何还原理性阅读的方式等等,亟须我们清醒的认知。这也是向文本解读迈出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当前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创设和谐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感知作品,用自己的心去揣摩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与文本真诚的对话,让学生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
二、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一个文本的主题和思想探究,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意识, 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文本的正能量。凡是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 都有一定的价值所在,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体验和阅历的不同,造就了自身独有的个性差异。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到“我言即我思”。文本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足阅读和思考空间,通过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与间隙。上述也是教学中对话精神的体现,彰显了文本解读的“对话性格”,是与当前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相契合的。让读者有效去处理文本,并在处理过程中领会其意,明晓其理,符合阅读教学的纲领。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文本,超越文本,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释文本创作者赋予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涵泳。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储存文本信息,整体审视、质疑与理解以及补充,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还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 并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三、教师深层次的教学总结和反思
对于教学反思的训练,教学名师们都持肯定态度。甚至指出,与其写十年的教案,还不如写十年的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这里所说的“备课”,即囊括了教学过程中经验的吸引,教训的借鉴,反思后的认识。总结和反思既是教师对文本量化的积累,同时也是教师对文本研读的系统化梳理。笔者曾向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巩老师任教三十余年,一篇课文能解读几遍不重样,研读的功夫之所以深厚,根据她的自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时的教学后记。按这位老师的话来说,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譬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若是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如何才能有效建构文本的意义?”在思考的基础上付诸长期的实践,是培养教师解读文本技能和教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文本的有效解读,既须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精心研读,也须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解读,意义的重构和生成。正如秦磊所说“回归到文本本源,才能更有效地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的同时走那些拓展的枝枝蔓蔓的小路”。文本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相当于追本溯源,若是脱离文本,无异于缘木求鱼。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更是学习策略上的领路人。唯有学生融入文本,有效处理文本,才能达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精神层面上的相遇。因此,深层次解读文本,提升学生与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当前一线教育事业耕耘者面临的难题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J].语文学习,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