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思考
2016-05-30林先其熊鹰
林先其 熊鹰
摘要:随着研究生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培养应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大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力度。基于这一现实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的部分情况,并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展开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82-02
现今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人才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支撑。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学生,除了要精通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外,更需要不断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1]。相应的,高校研究生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加以改革。实践能力作为当下人才的主要能力之一,在研究生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尤其要特别重视,以适应国内外各用人单位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国内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展开思考。
一、现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我国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前主要参考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当兼顾专业实践。其培养目标包括了面向理论基础的科学研究,也包括了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实践,其培养过程较为形式化、专门化和标准化。从入学申请及考核开始,先进行课程学习,达到基本的学分要求,然后进行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并授予学位,整个培养过程与学术型研究生类似,都注重教学和科研[3]。只是随着我国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应的研究生教育也需更多地关注其专业实践,重点培養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不再是研究型工作,而是比本科生略有拔高的技术实践。在这种形式下,按照研究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学生是较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尽管一些大学开始对应用型研究生进行教育改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的相关理念有待提升。受我国教育领域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实践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现有的实践教学更多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附属形式,其目的只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成果。甚至不少高校只是在最后一学年才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其他学年都专注于理论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不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相关教学改革应该先从思想观念入手,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实践中总结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要充分注重因材施教,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很多高校都搭建了各级别的实验室,鼓励学生展开工程设计,有的高校还与企事业单位一起组建了校外的实践基地。很可惜的是,这些校外实习基地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企事业单位对来实习的学生有些警惕,学生实习往往只能接触到表面的或者很琐碎的工作,对于核心技术却是难以涉及。校外实践最终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大部分高校推行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但是校外导师的知识结构有时不适应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和落实。对于校内导师,有些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和教学水平,但是更多地偏向于学术研究,没有特别的专业技能训练,也缺乏实践经历,这实际上也是无法达到研究生实践教学需求的。再有就是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每个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传统的讨论式教学慢慢变为批量化生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实践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也很一般。
3.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分层,不少高校既希望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又在担忧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而展开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果就导致了应用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导师组成甚至授课内容上基本相同,他们的学位论文也均强调学术性。在这种没有根本性差异的培养模式下,使得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偏向学术化,其应用实践不足。此外,研究生学习使用的教材普遍滞后于现实技术的发展,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成效。
4.现行的教育管理机制滞后。除了教师、学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以外,学校的管理水平也是决定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一些高校在管理上不够科学统一,很多面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差、适用面窄、利用率也很低,难以满足其真正的实验要求,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验证。另有部分高校让学生自行联系社会实践,其实践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保证,教师也无法及时给予指导。由于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应用型研究生的工程导引、创新学习、应用实践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二、国内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
面对国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内一些高校已意识到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各种可行的改革路径以加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本文以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对国内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进行简要总结。
1.山东大学的实践探索。从2008年起,山东大学开始推行“一个学生,两位导师,三种经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一个学生”强调的是对研究生实行个性化教育;“两个导师”就是设置双导师,由校内的指导教师和校外的合作导师一起对研究生进行联合指导。“三种经历”包括了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以及社会实践经历。
2.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实践探索。从2007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选择试点院(系)进行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不同的培养两种模式探索。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主要针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课程设置偏重于基础理论,学位论文偏向前沿探索;对于应用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侧重于应用技术基础,学位论文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电子科技大学的实践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应用型研究生工程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成立了由本校资深教授和业界顶尖专家或工程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共同培养高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学校以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基地,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實际操作。这种创新联合培养方式,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接触业界最先进的技术,并为学生创造对业界尖端科技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促进研究生对当前业界发展的了解,全面提高工程实践水平。
从现有的实践探索来看,构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通过“二元”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能够提升学术型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从而引导更多的硕士研究生进入博士阶段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够使绝大部分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硕士研究生提升其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对两种培养模式的共性、异性和本质特征等还缺乏深入研究,今后仍需要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找出符合我国国情、不同专业特色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执行方案。
三、总结与思考
面对新形势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相应的培养模式,不断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点任务。我国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的主导下,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至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起步晚,相应的培养模式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各高校应该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与调整。根据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确立核心课程,组建拥有较强实践背景的导师队伍;制定并完善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将应用型项目设计、实施、管理等环节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陆续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并将其不断深化;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应用型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专有师资队伍与实践基地为保障、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最终造就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宏珍,初佃辉,姜妍旭.基于产学研联合的研究生培养协同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7):91-92.
[2]张东民,张锁怀,王宇红.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探讨[J].价值工程,2014,(35):211-212.
[3]王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2):8-9.
[4]刘彩红,王益玲.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开放协同模式改革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14,(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