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教精学,让化学课堂有效起来

2016-05-30吴晓芳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案化合物化学

吴晓芳

[摘 要] 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关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效果,但是现阶段,诸多因素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让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有效起来,从课前导学、课上探究、课后反思三个环节加以阐述。

[关 键 词] 少教精学;先导后学;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4-0148-01

作为一线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做到“少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学”,实现“少教精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增强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内容的情境化

學习源于情境,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教学中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仿佛情境教学已演变成了一件必须的教学工具。于是,花里胡哨式的新课导入、蜻蜓点水般的情境开场层出不穷,可是这般走马观花的情境教学,根本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样的情境又有何意义呢?

(二)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被动的记忆,这样的模式单调、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效率差,于是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多样化,但是不少教师对于多样化的理解过于极端,于是,一节新授课变成了情境的模拟、视频的播放、多媒体动画的展示等多种形式,学生应接不暇,教学达不到真正的效果。

二、课堂改革的迫切性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严重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得到提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应当重新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聚焦课堂,改革课堂,让化学课堂有效起来。

三、少教精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先导后学、激发兴趣

先导后学,这里的“导”是指课前教师准备好导学案,让学生以导学案为思路进行预习。当然,这就要求教师需在课前深入钻研、挖掘、提炼教材,从而编写出符合学生认识层次的有启发性的导学案。例如:在讲授化学键这节内容时,因为这块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如果单布置让学生自己预习,恐怕很多学生不能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只是走马观花看一遍,从而失去了预习的作用。于是笔者在导学案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如下问题:(1)迄今为止,科学家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为什么可以形成一千万多种不同的物质?(2)形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作用力有何不同之处?该导学案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使学生在预习中抓住课堂的重点内容,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极大地缩短了老师课堂的授课时间,为有效化学课堂的“少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科学合理的导学案能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上:自主探究、放手质疑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当然,这里的“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要在放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比如:在讲授了化学键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基本区别后,教师适时抛出探究问题:如何用科学简单的方法区别某种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一部分学生认为直接看化合物是不是导电,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固体氯化钠不导电,应该将化合物溶于水看导不导电才能确定化合物类型,当学生都认为有道理时,老师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氯化氢溶于水溶液也能导电呢?”问题一出,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然后学生通过讨论再次深入理解,得出结论:必须是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才是离子化合物。课堂上,问题的给出与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课堂的重点内容,突破了难点,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获益多多。

(三)课后:积极反思、精益求精

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增强教师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例如:教师每上完一节,都有意识地问自己: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如果效果不佳,问题是出在学生还是出在自己身上?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对于学生来说,重、难点是否突破?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补救,最后做好反思记录,把好的想法和建议及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无疑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在教学上就会更加精益求精,从而踏踏实实地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而动态的过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以了解学生情况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融入适当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这样的前提,配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结合过程性评价,学生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少教精学”的有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钱玉英.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2):25.

[2]张发新.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种误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4):14-15.

猜你喜欢

学案化合物化学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乡愁导学案
例析高考中的铁及其化合物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
新型三氮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