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段子与“兴观群怨”说
2016-05-30阮森丽
阮森丽
摘 要:中国的网络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飞速发展的盈利点,比如手机彩铃、网络小说,以及段子经济,体现出用户对碎片化信息的偏好。包含信息和思想碎片的段子,内容新颖,巧妙生动地将时事与幽默调侃结合,仅百十来字却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段子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些文学新现象更值得我们注意与研究。本文基于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诗学观“兴观群怨”说,试对当下正在发展的段子文学已有文学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博段子;兴观群怨;社会功能;价值与意义
一、微博段子与“兴观群怨”
近几年来基于微博文字信息发布基础上,以“自媒体”形式在微博“文坛”兴起的文学样式——段子为人所关注。时下流行的段子百十来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表达方式有时也配有图片、视频等,这种简短又趣味的片段形式给人带来便捷轻松的阅读体验。这种来自民间的文学,非常平民化,以精、短、小、佳的独特创作意识、表达方式以及表现内容来构成文学自身独特的审美意味。内容上有:调侃生活、颠覆传统,直面现实、针砭时弊,改写典故、追随新潮,关注时事、讽而幽默,主打消遣和娱乐功能又能雅俗共赏。
段子成为社会、生活、精神的映射,与中国古代诗歌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生活与思想感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效。“兴观群怨”思想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诗歌理论,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说阐释了诗在当时社会所具有的陶冶情操、教化人品、移风易俗的作用,这种感染与教育结合的诗歌是代表文学艺术与道德教育的配合,使人们在阅读与娱乐中,仍能感受到社会主流思想对是非、美丑、正义与邪恶的辩证看法,从中获益与进行反思,是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对社会风貌、政治面貌的考察。
(一)兴——兴于段子,由彼及此
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引用孔安国的说法,以“兴”为“引譬连类”,以在诗歌中某一事物进行类比引申,由此联想到其他类似之物。而宋代朱熹则认为‘兴”是“感发志意”,即诗歌具有启发感染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结合二者说法,“兴”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形象的比喻,引起人对此类事物的联想,从中领悟到感物而兴的情感与意象寓意背后的启示与思想。段子的创作者由于外在事物引起冲动而进行创作,读者阅读段子作品亦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启发与感染。
很多段子具有这种感染情绪、启发思想的作用,如充满智慧、饱含情感、激励人心的文字是一种精神食粮,很多人乐于称它为“心灵鸡汤”。“鸡汤”段子迎合大众口味,以励志化作为包装,目标是“语言艺术治疗”。
励志类“鸡汤”如:“哈佛有一个著名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哲理类“鸡汤”如:“是你的,永远都是你的;不是你的,不管你怎么挣,怎么抢,也都不会属于你。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鸡汤”段子的逻辑可概括为你若迷茫则要你坚持去做,当你无法成功而气馁则又要你释怀放下,等你即使放下也无法平息,或者又回到曾经的迷茫,鸡汤则以升华的人生高远追求、看破红尘的脱俗高度,并以淡淡的人文关怀慰藉人心。创作者受到环境、事物的感染心境有所变化,产生创作冲动并完成段子作品,在通过各种形式转发出去,能够引起共鸣者或还有新的体会与联想,这种情感与思想的传递与感染,可见这些文学作品從创作到被阅读,都体现“段子可以兴”的社会功能。
(二)观——观风俗之盛衰
郑玄对于“观”的注释即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又补注:“考见得失。”诗歌在古人看来,是能够用以考察国家民情、社会风貌,见其得失并体现社会民众的思想动态。正如汉代《毛诗序》中所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一些段子的作者能够敏锐察觉社会的发展变化,或是对当下时事热点细心思虑,能够在创作实践中将所思所想渗入作品,力求揭露、批判、反映、呼吁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可以说“段子可以观”也是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通过阅读这一类段子,民众能从中体会时下社会思想的动态变化、价值观的转变,并及时发现与关注民间疾苦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所见事件、人物有多种角度看法。
近几年多有这样的案例发生:公路上货车在行驶中发生事故而翻倒在地,所运货物散落一地遭到附近村民哄抢,更有甚者在民警制止过程中发生冲突受伤。另一个事例发生在美国:“美国囚车发生车祸,囚犯救狱友指挥交通”,随后一条留言引起众人共鸣:“如果是在中国,会有村民来抢囚犯”。这种调侃中不乏讽刺,可见社会上的确是有人看到村民哄抢一事的惯例,很多人对此的态度是谴责。
究其原因或许是对社会公权力的认知偏差,个体责任与社会意识缺乏,尊严感不足无法自律,羞耻感淡漠,对公共道德边界与正常社会规范存在挑衅的心理冲动。美国对于囚犯逃跑的刑法规定是逃跑者抓回来要加刑,但是中国未必如此,逃走了抓回来按照原来所剩期限继续坐牢,这其中就有一种侥幸心理。
在微博上每天都能见到不同的思想碰撞,三观“不正”的人不能被全部否定,他们也会改变,每个人都可能在进步,有人指责有人辩解有人理性分析,这样的百家争鸣之中,也穿插风格诙谐的段子,这些思想的交互同样是对社会主流思想的映射。
(三)群——全民参与、和而不流
此处之“群”也可取两种含义,一种是孔安国所指“群居相切磋”,一种是朱熹所认为的“和而不流”。从一开始,诗歌创作就是从个体到群体性的活动,当时诗歌主要用来交流感情、调和矛盾。而孔子对于“诗可以群”的看法,则更重视创作活动的社会意义,结合儒家学说的观点,可理解为维系社会成员和谐关系,通过文学艺术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有爱、团结合作。人与人之间或有差距,但都能各安其分,遵守社会群体和谐的人伦关系。
春晚无疑是个很好的例子,近些年来春晚节目越发众口难调,当微博上同步更新的段子以吐槽的方式获得大众好评,人们不禁感叹:“春晚是段子手的期末考试,比节目好看多的吐槽。”在微博推出“段子王大赛”后,更是引发全民写段子的热潮。对此一名网友的看法是:“春晚在骂声中成长,在骂声中进步。骂春晚的人都是看春晚的人,看过春晚的人才有资格骂春晚。如果哪一天春晚没人骂了,恐怕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结合网络段子得到相声、小品作品的采纳与借鉴,网民通过创作段子表达对春晚节目的看法,我们可知仍有很多人关注春晚,这种传统的过年形式尚未脱离一代又一代人的观念与喜爱,只是表现方式与时俱进。庞大的人群参与当然是对春晚,以及影视作品、真人秀节目,甚至是文学作品等,直观而多元化的评价。
同样,全民参与度极高的还有造句现象,如“马伊琍体”走红,“且行且珍惜”成为万能的结尾句:“吃饭虽易,减肥不易,且行且珍惜”,“读研容易,就业不易,且行且珍惜”。以及其他造句风潮:“待我长发及腰,拿来拖地可好”,“待我长发及腰,我定独领风骚”。群体性积极参与造句的现象,说明的是每个人都能够结合自己所思所想又跟随潮流来创作段子,创作难度低,且幽默的创意贴近生活又娱人娱己,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四)怨——发泄情绪、感时笑叹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观点中,“怨”的作用非常重要,从孔安国的“怨刺上政”与朱熹的“怨而不怒”观点出发,“诗可以怨”的含义可概括为:诗歌可以用来疏导、缓解人心中所产生的怨愤之情,而使这种情绪及时有效地发泄或者平抑舒缓时,能够合乎礼义,有节有度。而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到:“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这一观点在原有基础上,将审美情感融入“怨”之中。后更有白居易的讽喻诗针砭时弊,韩愈“不平则鸣”之说等。从“诗可以怨”到“段子可以怨”,段子也同样展现出审美泄愤的功能。这类段子的创作者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跃动敏锐的思维,能够通过段子引起读者共鸣,说众人心中所想所感,为民代言、发泄。
广为流传的有“老和尚(禅师)倒茶”系列,如青年问禅师:“我颜值高,三观端正,诚实正直有才华,为什么到现在都找不到对象呢?”禅师一言不发,带他来到后院,几棵梅树正默默吐露芳华。“原来如此,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年很受感动,“大师!您是想告诉我,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得偿所愿吗?”禅师摇了摇头:“我的意思是梅前你就别胡思乱想了。”以及“只要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等。行文以正常的语序陈述一件事情、朝向一种氛围做铺垫,却又以非逻辑性的角度评价事物,达到预期违背的效果,以制造笑点来娱乐读者。从另类角度寻找笑点与看点的娱乐方式,体现“人们对相对无能者表现出來的恶意”,创作者将叙事姿态摆得极低,有对自身困境的“自黑”,以“三俗”与“积极向下”的口吻调侃日常生活,贴近大众心理又引起共鸣。
民有所“怨”的表达方式是多种的,可以是调侃、揶揄、嘲讽、批评、谴责等,但这种情绪的累积与叠加必然需要一种疏通与宣泄的途径,我们在注意到这种现象时,更应该考虑到如何面对、解决这些引起民怨的问题。
二、微博段子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微博段子继承了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属性与功能价值,在创作中思考现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在表达与阅读中得到情感宣泄与交流,在娱乐与反思中得到感染与启发。
能够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永远会是社会文化的精神财富和人民生活的必然需求,通过阅读体验到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是时代变迁所无法改变的。网络时代的段子只是阅读的一种形式,是文学碎片化的表现,而段子文学的发展也应秉持“兴观群怨”的良好社会功能,“立于礼”,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又同步于时代,为人民大众在工作生活之中提供一种独特的欢乐。
当然值得反思的很多,而笔者所关注到的段子现象和当今社会整个网络言论、主流思想局面定然也存在狭隘之处,所举例子也更多偏于年轻人的视角,真正值得深挖与探究的文化舆论问题或仍不得要领。话说回来,段子文化的兴盛或许也有其他弊端,但我们仍希望这种新生力量继续保有活力而不失调侃自我、娱乐大众的美好初衷。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方颖艳.多重语境中的微博文学[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师范大学,2013.
[5] 张丹凤.微时代正在编制的文学现象——微博文学[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