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贞观政要》中疑问句类型辨析

2016-05-30刘毓恒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4期
关键词:类型

刘毓恒

摘 要:《贞观政要》共有疑问句351句。其中是非疑问句19句,特指句85句,正反疑问句1句,选择句7句;反问句共有226句;测度问句有13句。反问句数量大、形式多,是《贞观政要》疑问句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贞观政要》 疑问句 类型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共十卷四十篇。我们逐篇逐句对其中的疑问句做了整理、分类和分析。经调查,《贞观政要》全书共有疑问句351句,可分为询问句、反问句和测度句三大类。其中询问句共112例,反问句226例,测度问句13例。

一、询问句

《贞观政要》中的疑问句又可分为是非问、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四个小类。

(一)是非问

是非疑问句是指要求听话人做出肯定或者否定回答的疑问句。结构上像陈述句,只是要用上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助词。

《贞观政要》中是非问共19例。是非问句句末都有语气词来帮助表达疑问,常用的语气词有“乎”“耶”“欤”。

1.句尾语气词用“乎”的共有9例。如:

(1)盍起为寡人寿乎?(《卷三·君臣鉴戒》)

2.句尾语气词用“耶”的共有5例。如:

(2)庶子患风狂耶?(《卷二·论任贤》)

3.句尾语气词用“欤”的有1例。如:

(3)为旧君反服,古欤?(《卷三·君臣鉴戒》)

4.句尾用表否定意义的副词有2例。如:

(4)复有子弟堪招引否?(《卷五·论忠义》)

5.疑问语气的有2例。如:

(5)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卷二·论纳谏》)

(二)特指问

特指问句(也叫“特殊疑问句”),句中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部分,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代替的未知部分作答。

《贞观政要》中特指问共有85例。

1.询问原因的特指句有45例。

a.询问原因用“何”有16例。如:

(6)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卷二·论求谏》)

b.询问原因用“何也”的有13例。如:

(7)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卷一·论政体》)

c.询问原因用“何则”有4例。如:

(8)原夫舅之与姨,虽为同气,推之于母,轻重相悬。何则?(《卷七·论礼乐》)

d.询问原因用“何哉”有5例。如:

(9)然鲜蹈平易之途,多遵覆车之辙,何哉?(《卷八·论刑法》)

e.询问原因用“何故(因)”有4例。如:

(10)郭何故亡?(《卷二·论纳谏》)

2.询问人物的特指疑问句有7例。

a.询问人物用疑问代词“谁”的有6例。

(11)用而不言,谁之责也?(《卷二·论任贤》)

b.其余1例:使用疑问代词“安”

(12)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卷三·论择官》)

3.询问方法的特指疑问句有12例。

询问方法用“何……”的有10例。如:

(13)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卷三·君臣鉴戒》)

4.询问事物的特指疑问句有16例。

询问事物用“……何……”的有15例。如:

(14)君何以名?(《卷一·论政体》)

5.询问情况的特指疑问句有2例。

(15)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卷三·君臣鉴戒》)

6.询问意见的特指疑问句有3例。形式上均采用“何如”“如何”。

(16)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卷三·论择官》)

(三)正反问

正反疑问句是指由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起来构成的疑问句,听话人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回答。这类问句同时出现肯定和否定两个谓语,有的省去否定谓语,只在句末加否定词。正反问句已见于上古汉语。到了中古,尤其唐宋时期,正反问句大量发展,形式也更多样。[1]

《贞观政要》中正反问仅有1例。如:

(17)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卷七·论文史》)

属于“V+不(否/未/无)”式。

(四)选择问

用连词连接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情况进行提问,希望对方从中选择一项作为回答的疑问句叫做选择疑问句。中古选择问句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增加了单纯的选择问句以及用“为”“是”“定”“还”等词连接的选择问句。“为”字句先后出现于六朝以至唐代[2],在《贞观政要》中用的最多,有4例。

《贞观政要》中选择问句有7例。

1.其中用疑问代词“孰”的1例。如:

(18)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卷一·论君道》)

2.用疑问代词“何者”的2例。如:

(19)二者苟逢,何者为甚?(《卷一·论政体》)

3.用疑问语气词“耶”的1例。如:

(20)“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卷二·论纳谏》)

4.疑问语气的3例。如:

(21)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卷六·论杜谗邪》)

二、反问句

《贞观政要》中的反问句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数量大。《贞观政要》中反问句共有226句,占疑问句总数的64.4%。2.形式多。用疑问词语“安”“何(况)”“曷”,语气词“乎”“况”“寧(可)”“孰”“谁”“奚”“焉”,语气副词“岂”,以及句尾语气词“欤”来表示反问语气。

1.用语气副词“岂”的有82例。如:

(22)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卷一·论政体》)

2.用疑问词语“何”的有70例。如:

(23)吾亦何得自骄也?(《卷十·论灾祥》)

3.用疑问词语“何况”“曷”各1例。如:

(24)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卷六·论贪鄙》)

4.用语气词“乎”的有29例。如:

(25)何祸败之有乎?(《卷十·论慎终》)

5.用疑问词语“安”的有17例。如:

(26)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卷二·论求谏》)

6.用疑问代词“谁”的有5例,“孰”的有1例。如:

(27)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卷一·论政体》)

7.用疑问语气的有5例。如:

(28)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卷二·论求谏》)

8.用连词“况”的有3例。如:

(29)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卷五·论公平》)

9.用疑问词语“宁”的有2例,用“宁可”的有1例。如:

(30)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征出使?(《卷五·论忠义》)

10.用疑问词语“焉”的有3例。如:

(3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卷一·论政体》)

11.用疑问语气词“耶”的有3例。如:

(32)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卷二·论纳谏》)

12.用句末语气词“欤”的有2例。如:

(33)此非臣下之过欤?(《卷三·君臣鉴戒》)

13.用疑问词语“奚”的有1例。如:

(34)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卷三·论择官》)

三、测度问句

测度问句是对事态现状或未来作出推测的句子(杨伯峻、何乐士,1991)。用句式的形式或者表示问话人对问题没有充分的把握,或者表示谦虚和委婉的语气。[3]

《贞观政要》中测度问句共有13例。

其中用疑问词语“何”有6例,用疑问词语“安”有3例,用句末语气词“耶”“乎”各1例。用疑问代词“谁”有1例。用疑问词语“岂”有1例。如:

(35)谏而见纳,终身不亡,臣何送焉?(《卷三·君臣鉴戒》)

四、结语

疑问句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疑问词语和语气。[4]在古代汉语里,句子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5]

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都是上古汉语就有的句式,中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气词、疑问代词有所更新。[6]

经统计,《贞观政要》中是非问句最常用的疑问词语是“乎”。特指问句中,询问原因最常用的是疑问代词“何”;询问人物最常用的是疑问代词“谁”;询问方法、事物、情况、意见最常用的结构均与“何”有关;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比例微小。

反问句中形式多样,常用的有“岂”“何”“乎”“安”等。测度问句中常用的疑问表达手段与反问句类似。

注释:

[1][2][6]向熹:《简明汉语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陳志明:《<论语>疑问句考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齐正喜:《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的有关问题》,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1995年,第 期。

[5]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年版。

[7]吴兢:《贞观政要》,岳麓书社,2000年版。

猜你喜欢

类型
互利方法下公共关系危机的理论与实践
论国防科技工业区域融合中企业间网络的划分及主要类型
细说小学课外阅读的类型及阅读指导方法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