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不敢别X”结构的语义分析

2016-05-30元克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义分析理论依据

元克毅

摘 要:日常口语和网络语中“敢不敢别X”结构使用颇多,并且独具特色。这一结构根据其所处的不同语境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最终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文章从“三个平面”的语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具有祈使和感叹等语义,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其形成的理据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敢不敢 别 语义分析 理论依据

“敢不敢别X”结构是近几年在网络、日常口语等场合中兴起的新用法,与常规语言中的“可不可以不/别X”结构具有相似之处。但“敢不敢别X”结构作为一个融合的语义整体,有其自己独特的语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类型。本文对“敢不敢别X”结构的语义加以分析探讨。

一、内部结构关系

从内部结构关系来看,“敢不敢别X”构式整体是状中结构,“敢不敢”来修饰“别X”;“别X”是状中结构,“别”修饰“X”。“敢不敢别X”构式是一个多层结构,其中“敢不敢别”是不变成分,即常量;“X”是不固定成分,即变量,可以是词、短语等。

“敢不敢”和“别X”构成修饰关系,“敢不敢”修饰“别X”。“敢”和“不敢”构成联合关系;“别”和“X”构成修饰关系,“别”修饰“X”。“不”和“敢”构成修饰关系,“不”修饰“敢”;“X”为构式中的变量,在句中充任谓语,它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单独成句的结构。

二、语义分析

(一)“敢不敢”的语义分析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和朱德熙《语法讲义》都认为“敢”是助动词。“敢”用于谓语中心词之前,表示有胆量或勇气做某事。“不敢”是对“敢”的否定,“敢”与“不敢”并列形成的“敢不敢”这个形式,表示提问,也放在谓语中心词前面,即有无胆量或勇气做某事。

传统用法的“敢不敢”可以拆开来用,那么新时期的“敢不敢”主要新在年轻人的口语以及网络中所使用,已经不再单单是“有没有胆量或勇气去做某事”之意,而是具有“能不能、可不可以”的意思[1]。请看下面广泛出现在网络上的带有“敢不敢”的句子:

(1)敢不敢不要那么黑心,再這样下去你迟早会垮!

(2)敢不敢不要这么经典,不这么叼会死啊!

“敢不敢”解释为“有没有胆量去做某事”,在整个句子或语境中似乎已经不太合适,因为它已经不再指“有没有胆量或勇气”去做“敢不敢”后面的事情,所以解释为“能不能、可不可以”才更为通顺。两个句子其实是表达了说话人的一种愿望、心理期盼,也就是“敢不敢”或“敢”后面的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它是说话人期盼发生的,这种愿望往往是比较强烈的,同时又都隐约折射出无能为力的无奈。新意义的“敢不敢”主要在网络和年轻人口语中通行,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这不但迎合了大众的娱乐心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反映。“敢不敢”基本完成了语法化,不再单纯是“敢”与“不敢”的简单结合意义,其疑问语气进一步削弱,而感叹功能则加强了。

(二)“别”的语义分析

否定副词“别”修饰动词或谓词性结构。表示“禁止、劝阻和祈求”,可归结为表示“否定性阻拦”。此外,还可以表示“否定性猜测、否定性警告以及否定性评价”等语法意义,总的来说可称为“否定性意愿”[2]。

1.表“禁止”,如:“别睡,先把作业写完。”表示禁止之义,其否定程度最为强烈。说话者是不希望听话者去做某件事情,往往蕴含的是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命令口吻。

2.表“劝阻”,如:“别着急,慢慢等着吧。”表示劝阻之义,说话者是希望受话人不要去做某件事请,语气并没有表禁止之义的那么强烈。

3.表“祈求”,如:“祥子,赶明儿你当了厂主,别忘了哥儿们哪!”表示祈求之义,否定的程度最为弱。说话者祈求听话者不要去做某件事情,说话者对听话者几乎没有什么制约力或控制力,大多是蕴含着弱势一方对强势一方的口吻。

4.表“警告”,如:“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表示一种警告之义,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所发出的一种警告,同样也蕴含着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警告口吻。

综上所述,“别”字表达的是说话的人在主观上不愿意或不希望听话者某个行为或某件事情发生,即“否定性意愿”。

(三)“敢不敢别X”构式的语义分析

作为一个语法结构,“敢不敢别X”是一个在意义上融合的整体。经分析,可以发现它并不是单义的,而是多义的,有着较为复杂的语义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它一般所诉说的是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即“X”对说话人来说是有消极影响的事件。该结构凸显的是“X”对于说话人来说所具有的消极意义,暗含着说话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的语义。经分析可以发现,“敢不敢别X”结构较多表示祈使义和感叹义。

1.表祈使:“敢不敢别X”结构可以呈现其祈使义用法,表达劝阻、禁止类要求,说话人要阻止“敢不敢别”所表述成分的发生,即阻止“X”所表示的事件的发生。那么,我们可以说:X对于说话者来说是带有消极意义和影响的。如:

(3)别人都上自习呢,你们敢不敢别这么吵!

(4)你们敢不敢别这么伤感情,再给我介绍些你自己都看不上的对象我真的会生气的。

例(3)中,从“别人都上自习呢”这句话可以看出,“别这么吵”是有必要的,有人在自习室学习,其他人是不能大声喧哗而影响别人学习的。因此,说话者的话语中隐含了一种阻止之义,让听话者不要再做影响别人的事情。例(4)中说话人认为自己已经受不了别人给自己介绍对象这件事情了,听话者不应该再继续介绍的,但实际情况是跟说话人想的正好相反,反而伤感情,因此,说话人态度比较强硬,用了祈使义的句子,表达强烈的祈使语气,不让听话者继续给自己介绍对象,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在表达祈使义的“敢不敢别X”结构中,其主语大多是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别”字表示劝阻之义,加强了祈使义的语气。“X”成分具有可控性,是人的主观可控行为。祈使句要求对方(即听话者)可以做或不可以做某件事情,那么,该成分所表示的必须是人所能控制的行为。如上例(3)中,“吵”是动词兼形容词,前面有“这么”限定的时候,是形容词,表示人的状态或行为。既然是劝阻,那么说话人就是要阻止“能不能不/别”所述成分的发生,即阻止“X”所表示的事件的发生。任何情况下,在安静的自习室内吵吵闹闹都是不适当的行为,对于任何一个自习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消极事件。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敢不敢别X”结构中,“X”所述事件为说话人认为不恰当或对说话人造成了一定困扰的事件,即消极事件,对于有消极影响的事件,人们都会想要去避免它的发生,所以,构式中的“X”对于说话者来说也是具有消极意义的事件。

2.表感叹:“敢不敢别X”还可以用来表示感叹之义,它能够表达说话者对某一对象的某种属性或动态的强烈的感受,如:

(5)水果好贵啊!敢不敢别这么贵!

(6)小鲜肉宁泽涛参加节目,网友直呼:敢不敢别太帅!

(7)剧情敢不敢别这么狗血?

例句(5)(6)表示对象的不可自控性,说话者并不是想要向所其面对的对象实施某种祈使行为,只是对于这种“(水果)太贵、(人物)太帅”的现象表示感叹。例(7)虽然使用了疑问句的形式,但是句子的主语“剧情”并不是可以接受询问的对象,也不具备行为人的能力,因此“敢不敢别X”这一结构所表达的既不是疑问的意义,也不是表示祈使义,而是表示感叹义,表达的是对“剧情狗血”的不满和抱怨。

在表达感叹义的“敢不敢别X”结构中,其主语没有限制性,但也常在第一和第二人称中,并没有出现在第一人称中。上述例子(5)(7)中,第三人称所表示的说话对象与说话者之间是具有“不可对话性”的,这一类句子只是一种具有呼告性的感叹色彩的含义。“别”字在这个语义环境下,既不是表示意愿的否定,也没有表祈使的阻止之义,不再表示阻止,句子在整体上表示感叹义。如例句(6)中,宁泽涛是长得太帅,并不是阻止其长得太帅,而是只表示对其长得帅的一种感叹。在表感叹的“敢不敢别X”结构中,“X”是说话者所无法控制的,亦是其所代表的事件是说话者无法改变的。上述例子中的对象所具有的属性是其自身具有并且不能自主控制的,但是说话者仍然请求对象改变这种无法控制的属性,这样就体现出了这种属性对说话者有一种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强烈到让说话者明明知道事实是不可改变的,但他仍然要试图去改变,从而达到了比常规的感叹句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在这一感叹用法中的“敢不敢”的语义要比祈使义的句子中更加虚化、语法化,其语用功能更为强烈。

四、结构形成的理论依据

“敢不敢别X”结构的祈使功能和感叹功能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认知程度密不可分。

喻理论的运用。隐喻是概念系统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跨域投射,即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这样的投射受到我们基本生活经验的制约。隐喻的作用是将原来并不存在相似性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投射,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认识。表达祈使义和感叹义的“敢不敢别X”结构就是隐喻机制在发挥作用。如:

(8)别人都上自习呢,你们敢不敢别这么吵!

根据语境了解到受话者不能在自习室里大声吵闹,因此我们判断出“敢不敢别X”结构在此处表达的是劝阻类的意义,而与祈使句具有相似的功能。

(9)蚊子,你敢不敢别这么爱我!

根据语境了解到话语发出者频繁地遭受到蚊子的攻击,因此我们判断出“敢不敢别X”结构在此处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与感叹句具有相似的功能。

五、结语

網络新奇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日常表达手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排解压力、忧愁等不良情绪的方式。但是也有些人认为网络语言破坏了传统语言,这样的观点固然太绝对化了,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网络语言;还要弄清楚它的语言学含义。“敢不敢别X”这一结构的语义包含有祈使和感叹两类,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语义,变量“X”在不同的语义结构中既有相同的特征,又有一定差异存在。要正确对待一种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具体的语言学分析,对其语义进行全方位的角度分析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可以分析并研究语言形式的发展变化。

注释:

[1]王丁丁:《“敢不敢”新义探析》,语文学刊,2011年,第12期。

[2]邵敬敏,罗晓英:《“别”字句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陈忠.认知语言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王丁丁.“敢不敢”新义探析[J].语文学刊,2011,(12).

[5]邵敬敏,罗晓英.“别”字句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J].世界汉语教学,2004,(04).

猜你喜欢

语义分析理论依据
基于交叉配血的多账户识别模型研究
基于LDA模型的95598热点业务工单挖掘分析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多义动词“あげる”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
中文短文本语法语义相似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