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小学推广云南昭通邹家拳的对策研究

2016-05-30杨宛青

新校园(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小学校推广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随机访谈法,对昭通邹家拳在昭阳区16所中小学的传承状况进行了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对策:以期在中小学推广云南昭通邹家拳,为弘扬和传统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昭通邹家拳;中小学校;推广;对策研究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培育民族精神、捍卫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地域辽阔,形成了种类丰富的传统武术,云南昭通邹家拳就是其中之一。邹家拳是由昭通市昭阳区的邹若衡(1879—1968)创立的。该拳的特点是短小精干、直截了当、变化多端、拳路钢猛、手法藏腿、腿法隐蔽,手法多以挂、擦、勾为主,加上肘法、膝法,顺势而为,实用技击性强。2014年昭通邹家拳被云南省公布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这个瑰宝的传承,必须在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武术的推广和教育。所以,研究传统武术的发展策略,对保护与发展这一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

采用文献研究、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昭通市城区内7所小学和9所中学的200名中小学生进行武术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结果:82%的学生没听说过昭通邹家拳;74%的学生因为受影视、小说的影响对武术有兴趣;84%的学生认为习武可以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32.5%的学生不了解传统武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51%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课应该多教点武术内容;21%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愿意出钱学武术。作为国粹的中华传统武术在中小学和开展不容乐观。如昭通凤池中学,是省级重点中学昭通一中的分校,体育课基本没有开设武术内容,原因是运动场地小,每班学生人数太多,部分体育教师的专项非武术,对武术教学不够重视。

二、对策

1.加强领导工作,积极到中小学去开展邹家拳的传播、推广工作。中小学生是最有活力的群体,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若要顺利地在中小学开展邹家拳教学并取得实效,政府相关部门应把它提升到加强当地文化软实力这个战略高度上去宣传、推广和支持,把地方性的传统武术打造成一张地方名片。另外,对传承人的实际传承工作,相关部门要定期了解、督促,不能只是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给该传承人一定费用就不管不问了。而要对传承工作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使传承人按制度督促传承工作并检查其实效。

2.学校领导要重视邹家拳的推广工作。应认识到传统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邹家拳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既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接受武德教育,又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课程、教材、教师和学生是影响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虽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对武术感兴趣,却缺少相应的教学计划、配套教材和师资。可聘请邹家拳名家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或者直接邀请其进行教学;把邹家拳纳入学校体育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作为特色课程开展。传承人与武术教师共同创编彰显昭通地区武术特色的校本教材或练习指南,注重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这是促使该拳在中小学顺利推广以及规范、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3.积极做好校园宣传工作。在校园开展文艺表演和运动会时,把邹家拳作为表演和比赛项目,并让学生在早操、课间操练习邹家拳。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校刊和网络等方式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利于学习、传承的文化环境,让学生逐步了解并喜欢邹家拳。

4.在校园成立学生邹家拳学习协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协会在课余专门负责练习、宣传、表演和比赛工作。协会成员在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邹家拳训练。

5.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经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邹家拳的推广工作。上级有关部门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确实进行邹家拳的传播推广工作并取得实效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以进行鼓励和支持。

三、结语

成立学生邹家拳学习协会,专门负责邹家拳的练习、宣传、表演和比赛工作,并让学生在早操、课间操练习该拳的对策是创新点。昭通邹家拳作为传统武术的地方特色拳种有健身、教育、文化交流、娱乐欣赏等功能,学习它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体验传统文化魅力有着十分积极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桑守惠.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2]任宏庆.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杨宛青(1963— ),女,云南昭通人,讲师,学士,研究方向:生态学、大学生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小学校推广对策研究
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