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金瓶梅》看明代运河流域丝绸文化的繁荣

2016-05-30竺小恩

关键词:明代金瓶梅

竺小恩

摘 要:《金瓶梅》反映了晚明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晚明时期运河流域的文化,包括丝绸文化。文章以《金瓶梅》小说为蓝本,对明代运河流域丝绸文化的繁荣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明代服饰面料品种繁多,尤其以丝绸为盛,服饰色彩艳丽,图案丰富;二是丝织技术高超,织金、织锦、妆花等技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三是丝绸贸易繁荣,明代江南丝织业发达,不但江南地区本身是丝绸贸易的大市场,而且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交通便利的运河沿岸都有丝绸市场。

关键词:金瓶梅;明代;运河流域;丝绸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6)04-0045-08

《金瓶梅》成书时间约在晚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它假托宋朝旧事,开卷第一回便道:“大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中,有一个风流弟子……复姓西门,单讳一个‘庆字”。⑴但实际上全书展现的是晚明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丝织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各种社会现象。

《金瓶梅》一书以清河县为活动中心,将整个故事安放在上自京师、下至苏杭的京杭大运河流域。不少研究者为清河县在历史上属于山东还是河北而争,为《金瓶梅》人物活动中心是清河还是临清,临清与清河是否同属一地而考证。不管考证结果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金瓶梅》与运河是有紧密关系的,运河流域便利的交通、富庶的经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金瓶梅》人物活动在运河流域,《金瓶梅》的主人公们是依附运河而生存的,他们沿运河北上京师,寻求政治庇护;沿运河南下苏杭,寻求经济利益。

《金瓶梅》全书描写了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社会,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开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围绕西门庆这一中心人物刻画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吴月娘、孟玉楼、李娇儿、韩爱姐等众多女性形象,并借助这些形象,渲染了生活在运河流域贵族阶层特有的浓郁的文化氛围,包括:吃文化、住文化、玩文化、衣文化。

其中“衣文化”可谓极其繁复富丽,《金瓶梅》中人物的穿着,十分讲究,从西门庆及其妻妾、丫鬟、艺妓所着服饰看,明代服饰面料品种繁多,尤其以丝绸为盛,服饰色彩艳丽,图案丰富;丝织技术高超,织金、织锦、妆花等技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丝绸贸易繁荣,明代江南丝织业发达,不但江南地区本身是丝绸贸易的大市场,而且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交通便利的运河沿岸都有丝绸市场。

1 繁多绚丽的丝织品种

中国丝织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晚明,已经进入全盛时期。丝织品种日益增多,而且每一品种又有诸多细目,织物纹样绚丽,色彩丰富。以丝织品种言,《金瓶梅》中就有绫、罗、绸、缎、纱、锦、绢等种类。随处可见上述各种丝织品种。

罗,是利用绞经组织织出罗纹的中厚型丝织品。在中国有漫长的生产历史,公元前4000年已有原始起绞织物。出土的商代丝织物中有罗的残片,战国楚墓中也发现大量花罗。秦汉时期花罗已很精美,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菱纹罗。唐代官营织造作坊中有专门的“罗作”。宋代罗织物最为盛行,有孔雀罗、瓜子罗、菊花罗、春满园罗、宝相花罗等名品,在润州设有“织罗务”,每年“贡罗”产量多达10万匹以上。元代在涿州设立罗局,出现了“销金绫罗”、“金纱罗”等加金罗织物。

明代罗织造技术更加完善,品种丰富。《明史·舆服志》记载,明代帝后的衮服、常服,郡王长子朝服,辅国中尉公服等用料中都有罗。⑵《酌中志》已载明朝宫中三、四月和九月穿罗衣,内臣自三月初四至四月初三穿罗衣。⑶北京定陵曾出土四合如意洒线绣四团龙补罗袍、绣龙火纹罗蔽膝、织金云龙八宝暗花罗裙、本色莲花牡丹罗裙、缠枝莲暗花罗、穿枝莲罗褥等珍贵文物。⑷《天水冰山录》⑸(记录明代贪官严嵩家所藏的财物)记载的就达50余种。有织金罗、妆花罗、补罗、云罗、花罗、素罗、闪色罗等品种。而织金罗中又有青织金过肩蟒罗、青织金妆花飞鱼过肩罗、各种织金补罗、绿织金妆花孔雀女衣罗等;妆花罗又有青妆花过肩凤罗、各种妆花补罗、红妆花凤女裙罗、绿妆花凤女衣罗、绿妆花过肩凤女衣罗等等。这些都说明罗在明代是一种很受重视的衣料。

《金瓶梅》第20回,写李瓶儿嫁到西门庆家后第一次见吴月娘等人的着装是“大红遍地金对襟罗衫儿,翠盖拖泥妆花罗裙”;同回见应伯爵等人时“身穿大红五彩通袖罗袍,下着金枝线叶纱绿百花裙”。

小说中的李瓶儿原是梁中书(蔡太师女婿)的小妾,后又成为东京花太监的侄儿花子虚的妻子,是个见过世面的角色,她原有的财富和身份令她的着装自然比西门庆身边其他女子显贵,因此成为其他女子,尤其是潘金莲妒忌的对象。她到西门家后,第一次见西门庆的妻妾和朋友,所着为“罗衫”、“罗裙”、“罗袍”,可见,罗织物在明代是受贵族阶层青睐的。

这在《金瓶梅》其他章回中也可看出。第2回巧遇金莲时的西门庆身上穿的也是绿罗褶儿;第15回 院中李桂姐所着为红罗裙子;第19回 西门庆女婿陈敬济头上所戴为天青罗帽;第40回 乔亲家请吃看灯酒,西门亲请裁缝为家中妻妾裁制衣服,吴月娘最多,其中有一件玄色五彩金遍边葫芦样鸾凤穿花罗袍,一套沉香色妆花补子遍地锦罗袄;第59回 写西门庆去爱月儿处所穿为青纬罗暗补子直身。

上述所引的《金瓶梅》中的罗织物有织金罗、妆花罗、暗花罗等提花罗;色彩艳丽,有大红色、红色、绿色、天青色、玄色、沉香色等等;图案丰富,吴月娘的葫芦样鸾凤穿花罗袍和妆花补子罗袄,李瓶儿的遍地金罗衫、妆花罗裙、大红五彩通袖罗袍,西门庆的青纬罗暗补子直身,都是纹样绚丽的织物。

1.2 绫、缎

第15回,元宵之夜,西门庆妻妾到狮子街楼上观灯,吴月娘“同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四顶轿子出门,都穿着妆花锦绣衣服”,其中“吴月娘穿着大红妆花通袖袄儿,娇绿缎裙,貂鼠皮袄。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都是白绫袄儿蓝缎裙。李娇儿是沉香色遍地金比甲,孟玉楼是绿遍地金比甲,潘金莲是大红遍地金比甲。”她们一出现,便引得楼下看灯人纷纷议论:有猜是“公侯府位里出来的宅眷”;有猜是“贵戚皇孙家艳妾”的,“不然,如何内家装束?”;有猜是被“大人家叫来这里看灯弹唱”的“院中小娘儿”的。引起种种猜测的主要原因便是其衣饰精美艳丽,有皇家贵族风范。

绫,是一种质地轻薄的丝织物。初见于汉代;唐宋时期是绫织物生产的高峰期,用于制作官服;元以后至明清,逐渐减少。明清时期,绫一般用作内衣面料。

《金瓶梅》第15回中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都在白绫袄儿外面罩上一件亮丽的遍地金比甲,应该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穿着,是明代服饰风尚,尤以北方妇女最为流行,也是女子的日常服饰,贵者以织金组绣⑹(如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都是遍地金比甲)。第45回吴银儿向李瓶儿讨要一件白绫袄儿,李瓶儿要送吴银儿一匹整白绫,并问他要花的素的,吴银儿道:“我要素的吧。图衬着比甲儿好穿。”于是,送了一匹重38两松江阔机尖素白绫与吴银儿。

从《金瓶梅》描写中看,以白绫作袄儿,是很常见的。第15回 打扮的粉妆玉琢的李桂姐在见西门庆等人时上身穿的是白绫对衿袄儿;第63回爱月儿、李桂姐、吴银儿等来祭奠瓶儿时“都一色穿着白绫对衿袄儿”;第41回春梅使性儿向西门庆要衣服,西门庆给了他不少,其中给了“一匹白绫,裁了两件白绫对衿袄儿”,衬着比甲穿;第67回 通过金莲之口,交代瓶儿装椁时所穿衣服,“上面穿两套遍地金缎子衣服,底下是白绫袄、黄绸裙,贴身是紫绫小袄、白绢裙、大红小衣。”白绫袄不仅女人喜欢,也是男人所爱,第16回、第38回、第46回、第73回,都提到西门庆身穿白绫袄子。

当然也有其他颜色的绫袄的,第37回王六儿“上穿着紫绫袄儿玄色缎金比甲”见西门庆;第56回,常二给他媳妇买的衣服中就有“一件红绫袄子”,他“自家也对身买了一件鹅黄绫袄子”。

绫也用于制鞋作袜。第7回 西门庆与孟三儿(玉楼)相见时,见玉楼脚上穿着“大红遍地金云头白绫高底鞋儿”;第28回、第29回都写到金莲的鞋,或“大红四季花段子白绫平底绣花鞋”或“大红素缎子白绫平底鞋儿”;第43回写官哥儿服饰,其中脚上穿的是“白绫袜儿,缎子鞋儿”;第62回李瓶儿过世后,大伙儿找寻给她穿去的衣服,其中有“白绫女袜儿”。

绫,还是备受青睐的汗巾儿料子。第23回 写西门庆送给蕙莲“两方紫绫闪色销金汗巾儿。”第51回 李瓶儿、潘金莲让陈敬济从门外手帕巷捎带汗巾儿,其中瓶儿要一方“银红绫销江牙海水嵌八宝儿的”,金莲要“一方玉色绫琐子地儿销金的”和“娇滴滴紫葡萄颜色,四川绫汗巾儿”;第59回写西门庆在爱月儿跟前,向袖中取出白绫汗巾儿,上头束着个金穿心盒儿;第66回翟管家差人来西门府上下书,西门庆嘱咐温秀才,“你照此修一封回书答他”,并稍寄回奉之礼,其中有“十方绫汗巾”。

绫还用于做裙子、抹胸。第32回 写李桂姐“下着翠绫裙”;第62回,李瓶儿咽气时“身上止着一件红绫抹胸儿”。剪贴、裱画也常用绫织物。第37回 王六儿房间内“厢的炕床挂着四扇各样颜色绫剪贴的张生遇莺莺蜂花香的吊屏儿。”

从《金瓶梅》的描述分析,在明代,绫已只是一种普通面料,常用作家常内衣及鞋袜、汗巾之类的服饰品。《天水冰山录》中记载的严嵩收藏的绫也不多,仅有大红织金绫、红绫、桃红绫、暗花蟒绫共11匹,这也说明明代绫生产有所减少。

缎,是一种表面光洁明亮、柔顺滑爽的熟丝织品。宋元时代称为纻丝。入明以后,纻丝已经成为高档丝绸中重要的一种,为皇族和达官贵人的服饰面料。《明史·舆服志》记载郡王长子常服有“乌纱帽大红纻丝织金狮子开r),圆领,玉束带,皂皮铜线靴。”郡王长子夫人冠服有“珠翠五翟冠,大红纻丝大衫,深青纻丝金绣翟褙子,青罗金绣翟霞帔,金坠头。”县主冠服有“珠翠五翟冠,大红纻丝大衫,深青纻丝金绣孔雀褙子,青罗金绣孔雀霞帔,抹金银坠头。”⑺嘉靖十六年,礼部更是明确奏定:“文武官不许擅用蟒衣、飞鱼、斗牛,违禁华异服色。其大红纻丝纱罗服,惟四品以上官及在京五品堂上官、经筵讲官许服。”⑻

第27回,写西门庆为蔡太师寿辰准备的礼物中有“两套杭州织造的大红五彩罗缎纻丝蟒衣”;第34回西门庆给儿子做衣服竟然拿出“一匹大红纻丝,一匹鹦哥绿潞绸”;第35回,西门庆准备往东京送贺礼,在李瓶儿那边楼上,“寻了两匹玄色织金麒麟补子尺头,两个南京色段,一匹大红斗牛纻丝,一匹翠蓝云缎”;第39回,官哥儿寄法名做法事时所用的衣服,其中有“一件玄色纻丝道衣”;第68回 答谢龙野钱公的礼物中有“两匹白鹇纻丝”;第78回,西门庆谢宋御史之礼物中,有两匹织成匹料,其中一匹是“黑青妆花纻丝员领”。

要论西门庆的官职,顶多也就是个五品官,这五品官还是在送蔡太师礼后,“太师老爷抬举我,升我做金吾卫副千户,居五品大夫之职”(第30回)。照例说,他没资格拥有高级纻丝面料及服饰,但从小说描写中看,西门府纻丝面料并不缺乏,除了偶尔给儿子做衣服,主要用于给达官送礼,有“大红纻丝蟒衣”“大红斗牛纻丝”“白鹇纻丝”“黑青妆花纻丝员领”,皆为名贵的服饰和织成匹料。这说明在明代纻丝面料及服饰除了皇族、达官以外,也是像西门庆这样的贵族们所拥有的。可见令行却并不能禁止。

缎是明代丝织品中的流行品种,为贵族重要服用品。明代早期及中期,一般以五枚缎为主,到了晚明,缎组织循环开始使用八丝(俗称八枚缎),织物表面更为光亮,品目有妆花缎、暗花缎、织金缎、闪缎、大蟒缎、寸蟒缎、广缎等。这些缎织物若以织造技术和外观特征区别,可归为暗花缎(包括素缎)、织金缎、花缎、妆花缎4类,其中暗花缎和素缎是织造各种缎织物的基础。《天水冰山录》中记载的缎织物品种很多,有素缎、暗花段、闪色段、金缎、遍地金段、妆花缎、织金妆花缎、妆花遍地金缎、云缎、补缎、宋锦缎、剪绒缎、杂色缎等等,共9151匹。

缎类是《金瓶梅》中人物服饰最常见的织物之一。第8回潘金莲给西门庆的寿礼,其中有玄色缎子鞋和岁寒三友绛色缎子护膝;第15回元宵观灯时西门庆妻妾所穿的均为缎裙,其中吴月娘为娇绿缎裙,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为蓝缎裙;第22回西门庆叫玉箫送给蕙莲儿“一匹翠蓝兼四季团花喜相逢缎子”;第24回 宋惠莲穿了“一套绿闪红緞子对衿衫儿”去观灯;第29回,西门庆送给蔡太师的礼物中有“五彩夺目”的“锦绣蟒衣”和“金碧交辉”的“南京纻缎”;第32回薛内相给官哥的礼物中有“熌红宫缎一匹”;第35回,西门庆准备送往东京的贺礼中,有“两个南京色缎,一匹大红斗牛纻丝,一匹翠蓝云缎”;第37回西门庆叫赵裁替韩爱姐“做了两套织金纱缎衣服,一件大红妆花缎子袍儿”;第39回,官哥儿寄法名做法事时所用的衣服,其中有“一顶青缎子绡金道髻”、“一件绿云缎小衬衣”;第65回 宋御史差人来送贺黄太尉一桌金银酒器,其中有“两匹大红彩蟒,两匹金缎”;第66回 经筵完毕,西门庆送与黄真人的礼物有“一匹天青云鹤金缎,一匹色缎”与吴道官礼物中有“一匹金缎”;第70回 西门庆送给朱太尉的礼中有“一匹大红麒麟金缎”。如此之类,在《金瓶梅》中不胜枚举。以上这些叙述中,有彩色缎子、锦缎、闪缎、云缎、宫缎、织金纱缎、妆花缎、金缎、南京纻缎、南京色缎、京缎等,颜色有绛色、绿色、娇绿色、蓝色、熌红、翠蓝色、青色、大红色等,十分丰富艳丽。着装对象也十分普遍,上自京师如蔡太师般的达官,中有西门庆类的贵族,下至宋蕙莲等下人。可见明代缎类的产量是十分丰富的。

1.3 绸

绸,也是在《金瓶梅》描写中常见的丝织物。绸的生产历史悠久,名称初见于汉代,称“帛”或“缯”,六朝后织造渐多,质佳者成为贡品。宋以后品种不断增加,各地佳品出现。到了明代,绸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品种更多,其中提花绸类著名的就有南京宁绸、山西潞绸、两色绸、妆花绸、织金绸、织金绵绸等。

绸是我国蚕丝织物的基本品种,穿用对象较普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皆可。这一特点从《金瓶梅》的描写中可以得见。第3回西门庆答应给王婆的礼物,其中就有“一匹蓝绸,一匹白绸”;第56回常二得了西门庆的资助,给妇人买衣服,其中有“一条绿绸裙子,一件月白云绸衫儿……一件白绸裙儿”,给自己也买了“一件丁香色绸直身”;第62回李瓶儿死了以后,月娘吩咐李娇儿、玉楼去寻瓶儿生前“心爱的好衣服”,“与他穿了去”,其中有“丁香色云绸妆花衫”、“黄绸子裙”;第67回 如意儿问西门庆“讨葱白绸子”,西门庆“就教小厮铺子里拿三匹葱白绸来”;第77回写贲四娘子身上穿的是“紫绸袄”。这些人物中有属于贵族阶层的,如李瓶儿;更多的是庶民百姓,如王婆、常二媳妇、贲四娘子等,在《金瓶梅》中都是属于地位低下者,可见绸在明代服用的普遍性,绸是大众化服饰面料。《明史·卷六七·舆服志三》也有明确规定:洪武六年,对服饰面料的等级作了规定。一品、二品官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三品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庶民百姓,用绸、绢、纱、布。

其中潞绸在《金瓶梅》中出现较频繁。因它产于山西潞安州而得名,是绸中较名贵者,因此服用对象的身份也相对较高。第8回潘金莲送给西门庆的寿礼中,就有“一条纱绿潞绸水光绢里儿、紫线带儿、里面装着排草玫瑰兜肚”;第21回 写月娘家常穿着“大红潞绸对衿袄儿”;第34回,西门庆拿出两匹尺头“教李瓶儿替官哥裁毛衫、披袄、背心、护顶之类”,其中一匹便是“鹦哥绿潞绸”;第58回写大姐在檐下纳鞋,“金莲拿起来看,却是纱绿潞绸鞋面”。除了西门庆家自用的,还有一些西门庆中意的女子,也以潞绸为袄裙。如:第37回 西门庆给自己喜欢的女子韩爱姐“买了红绿潞绸,两匹绵绸,和他做里衣儿”;第42回王六儿的装束是“身上穿紫潞绸袄儿”;第68回吴银儿的装束是“下着纱绿潞绸裙”;第23回 写蕙莲自从与西门庆勾搭上以后,服饰也大有改观,“衣服底下穿着红潞绸裤儿”。

其中潞绸在《金瓶梅》中出现较频繁。因它产于山西潞安州而得名,是绸中较名贵者,因此服用对象的身份也相对较高。第8回潘金莲送给西门庆的寿礼中,就有“一条纱绿潞绸水光绢里儿、紫线带儿、里面装着排草玫瑰兜肚”;第21回 写月娘家常穿着“大红潞绸对衿袄儿”;第34回,西门庆拿出两匹尺头“教李瓶儿替官哥裁毛衫、披袄、背心、护顶之类”,其中一匹便是“鹦哥绿潞绸”;第58回写大姐在檐下纳鞋,“金莲拿起来看,却是纱绿潞绸鞋面”。除了西门庆家自用的,还有一些西门庆中意的女子,也以潞绸为袄裙。如:第37回 西门庆给自己喜欢的女子韩爱姐“买了红绿潞绸,两匹绵绸,和他做里衣儿”;第42回王六儿的装束是“身上穿紫潞绸袄儿”;第68回吴银儿的装束是“下着纱绿潞绸裙”;第23回 写蕙莲自从与西门庆勾搭上以后,服饰也大有改观,“衣服底下穿着红潞绸裤儿”。绸的色彩多样,单是上述摘录《金瓶梅》中的就有红色、蓝色、白色、绿色、黄色、紫色、丁香色、葱白色等,其中潞绸有红色、大红色、绿色、纱绿色、鹦哥绿、紫色、蓝色等。《金瓶梅》中明确的绸的品种不多,只有云绸、潞绸、绵绸、湖绸等,但在《天水冰山录》中记载的严嵩收藏的绸类颇丰,可以与《金瓶梅》的描述互补,帮助我们了解明代的绸织物。其中品种有织金绸、妆花绸、织金妆花绸、蟒绸、凤绸、云绸、补绸、素绸、绵绸、潮绸、潞绸、西洋白绢绸、缨络绸、裙袄绸等;色彩也绚丽多姿,有大红、银红、青色、绿色、油绿、沉香色、玉色、紫色、桃红色等;数量也不少,共计有814匹,其中潞绸就有41匹。

纱类也是《金瓶梅》中常见的织物。纱织工艺的形成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到了明代以后,纱织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织物品种也十分丰富。明代帝、后、皇太子等礼服都用纱作中单(内衣)。《天水冰山录》中记载的从严嵩家抄没的纱类有1417匹,品种有:织金纱、妆花纱、织金妆花纱、云纱、素纱、补纱、绉纱(强捻丝所织,表面有皱纹,手感有弹性的平纹织物)、遍地金纱、闪色纱等;而且色彩丰富,有大红色、桃红色、红色、青色、绿色、蓝色、沉香色、玉色、紫色、黄色、银色、葱白、茄花色;从织物用途看,有作蟒衣的蟒纱,有作补衣的补纱,有女衣纱、女裙纱、女衫纱、女袄纱等。

《金瓶梅》中也提到不少纱织物:第1回,应伯爵出场,“身上穿一件半新不旧的天青夹绉纱褶子”;第2回写潘金莲着“红纱漆裤”;第4回,在王婆茶坊与潘金莲调情的西门庆穿的是“绿纱褶子”;第7回,娶孟玉楼时“西门庆一顶大轿,四对绛纱灯笼,他小叔杨宗保头上扎着髻儿,穿着青纱衣服……”;第11回潘金莲与孟月楼,二人家常都穿着“白纱衫儿,银红比甲,挑线裙子”;第18回来保见右相李邦彦,“散朝才来家,穿大红绉纱袍,腰系玉带”;第19回写潘金莲“上穿沉香色水违罗对襟衫儿,五色绉纱眉子,下着白碾光绢挑线裙儿”;第27回 “潘金莲和李瓶儿家常都是白银条纱衫儿,密合色纱挑线缕金拖泥裙子”……李瓶儿“纱裙内罩着大红纱裤儿,日影中玲珑剔透,露出玉骨冰肌”;同回写西门庆去李瓶儿那儿找送蔡太师寿礼的衣料,“拣出四件来:两件大红纱,两件玄色焦布,俱是织金边五彩蟒衣,比织来的花样身份更强几倍”;第29回写春梅教神仙相相时着“蓝纱比甲儿”;第41回 春梅使性儿向西门庆要衣服,其中“又要一匹黄纱做裙腰”;第58回写“郑爱月儿穿着紫纱衫儿,白纱挑线裙子”;第75回“吴月娘戴着白绉纱金梁冠儿,上穿着沉香遍地金妆花补子袄儿,绿纱遍地金裙”。

上述描写中出现大红织金蟒纱、绉纱、遍地金纱、素纱等品类;各种色彩尽有,有大红色、红色、青色、天青色、绿色、绛色、白色、密合色、蓝色、黄色、紫色等,以大红色为最贵,《金瓶梅》中的大红纱都是京城达官的衣料;而且纱织物面料用途广泛,可以做上衣,袍服、褶子、比甲、衫袄、抹胸(第28回写潘金莲着红纱抹胸儿),可以做下裙,可以做妇女妆容的眉子(五色绉纱眉子)和x伲ǖ?8回 写吴银儿“头上戴着白绉纱x佟保梢宰龊菇怼3W魑裎铮ǖ?回潘金莲用的杭州白绉纱汗巾,由王婆送与西门庆做定情之物;第59回爱月儿从西门庆袖子里“掏出个紫绉纱汗巾儿,上拴着一副拣金挑牙儿”见爱月儿喜欢得很,便送了她;第66回西门庆给翟管家的回奉之礼,其中有“十方绉纱汗巾”),还可以作灯笼(绛纱灯笼)、团扇(第18回 “金莲一只手拈着白纱团扇儿”。团扇儿多为南方妇女所用之物⑼,反映出南北服饰文化的交流)、蚊帐、香袋(第31回玉箫见书童“白滚纱漂白布汗褂儿上系着一个银红纱香袋儿,一个绿纱香袋儿”,就都强行拿了去)等生活用品與装饰用品。

绢类织物为平纹组织,质地轻薄,坚韧挺括平整。从《天水冰山录》记载的743匹收藏绢织物看,明代绢类织物也是非常丰富的,有妆花蟒绢、织金蟒绢、织金补绢、妆花补绢、云绢、素绢、花绢、熟绢、女裙绢、女裙袄绢、女衣绢等;色彩如纱类,丰富而艳丽。

《金瓶梅》中出现的绢类织物品种不多,有织金重绢(第15回,正月十五李瓶儿过生日,西门庆送她“一套织金重绢衣服”;第35回应二爹要西门庆的书童装扮成女子唱南曲,其中裙子为“绿重绢裙子”)、云绢(第12回 吴月娘送桂姐礼物中有一件云绢比甲儿;第35回,西门庆又问瓶儿“要寻一件云绢衫与金莲做拜钱”,李瓶儿拿出“一件织金云绢衣服”和一条蓝裙,与金莲两个一起做了拜钱;第61回月娘送给申二姐一件“云绢比甲儿并花翠”)、水光绢(第8回 潘金莲给西门庆的寿礼中有“一条纱绿潞绸水光绢里儿、紫线带儿、里面装着排草玫瑰兜肚”)、白碾光绢(第19回,西门庆在花园中见到潘金莲时,其下身所着为“白碾光绢挑线裙儿,裙边大红缎子白绫高底鞋儿”)。还有领绢、孝绢,大概是以其用途不同而称之,第36回西门庆回蔡状元之礼有“领绢二端”,回安进士之礼,有“领绢一端”;第62回 李瓶儿丧葬用品,其中有“二百匹黄丝孝绢”。

《金瓶梅》中提到的有两种绢以产地命名,值得重视,一种是杭州绢(第20回 杭州贩绸绢的丁相公儿子丁双桥,拿10两银子、2套杭州重绢衣服与李桂姐,在李桂姐处一连歇了两夜;第41回 春梅向西门庆要衣服,并迎春、玉箫、兰香等丫鬟作了不少衣裙,其中裙子以“黄纱做裙腰,贴里一色都是杭州绢儿”;第56回 常二得了西门庆的资助后为妇人买了些衣服,其中1件是“青杭绢女袄”);一种是苏州绢(第34回西门庆书童“身上穿着苏州绢直裰”)。特地冠以产地,一方面可见人们对江南丝织物的青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明代时江南织物产业的繁荣,正如来保对韩伙计家王六儿所说的,“那去处是出纱罗缎绢的窝儿里,愁没衣裳穿!”(第51回)“那去处”,便是江南扬州。绒类也是丝织品的一种,表面有耸立或平排的紧密绒圈或绒毛。漳绒是绒中之最,唐宋时期漳州、泉州一带蚕桑业已很发达;元代漳州的漳绸名扬四海;明代,漳州丝织业者将原有的织造漳绸的木机加以改造,增设提花楼装置,开始织造漳绒(天鹅绒)、漳缎;明末清初织绒技术提高,南京、苏州等地已能生产多种漳绒织物,丝绒品种较多,有漳绒、漳缎、建绒、倭绒、新疆玛什鲁布等。绒织物适合制作礼服、礼帽等外穿服饰。《天水冰山录》中收录的绒织物有586匹,有织金蟒绒、妆花蟒绒、织金飞鱼绒、妆花飞鱼绒、织金补绒、妆花补绒、素绒、剪绒、凤绒、女裙绒等,颜色以大红为多,其次是青色、绿色、沉香色、紫色、茶褐色等,其中金彩提花的绒织成衣料占绒匹料总数的23%;绒衣有113件,绒衣总数中金彩提花的绒衣占65%,说明当时绒织物在封建贵族生活中已很流行。

《金瓶梅》中也提到不少绒织物制作的服装、冠帽,而且大多是达官贵人的服饰。其中写西门庆着绒装戴绒冠的就有好几处。第46回 写西门庆身披丝绒鹤氅在街上行走;第67回 西门庆“头戴白绒忠靖冠,身披绒氅”;第68回 西门庆送走安郎中“回到厅上,解去冠带,换了巾帻,止穿紫绒狮补直身”;第69回 西门庆去王招宣府见林太太时,“头戴白缎忠靖冠,貂鼠暖耳,身穿紫羊绒鹤氅,脚下粉底皂靴”。

绒织成面料也是西门庆送给达官的主要礼物。第70回 西门庆送给蔡太师的“礼帖上是一匹大红绒彩蟒……另外梯己送翟管家一匹黑绿云绒”;同回,西门庆向朱太尉所进之礼中有“一匹青绒蟒衣”;第78回西门庆答谢宋御史的礼物中有“一匹大红绒金豸员领”。

达官贵族也以穿绒衣为显赫。第70回 写朱太尉乘坐“八抬八簇肩舆明轿,头戴乌纱,身穿猩红斗牛绒袍,腰横荆山白玉,悬挂太保牙牌、黄金鱼钥,好不显赫威严”;第71回写何太监“穿着绿绒蟒衣,冠帽皂鞋,宝石绦环”从后边出来见西门庆,并把自己的“飞鱼绿绒氅衣”送给他,说是“昨日万岁赐了我蟒衣,我也不穿他了,就送了大人遮衣服儿吧。”从后面的补述看,这“绿绒蟒衣”应该是万岁所赐,因为有了万岁所赐的绿绒蟒衣,所以大方地将自己的“职事之服”——飞鱼绿绒氅衣送给了西門庆。后来有一次,“伯爵灯下看见西门庆白绫袄子上,罩着青缎五彩飞鱼蟒衣,张牙舞爪,头角峥嵘,扬须鼓鬣,金碧掩映,蟠在身上,唬了一跳。”问西门庆是哪里来的,西门庆不无得意地告诉他:“此是东京何太监送我的。……这是飞鱼,因朝廷另赐了他蟒龙玉带,他不穿这件,就送我了。此是一个大分上。”(第73回)言语之间,充满了炫耀得意之情。

上述提到的“大红绒彩蟒”、“黑绿云绒”、制作直身的“紫绒狮补”、制作员领的“金豸大红绒”、制作袍服的“猩红斗牛绒”、制作氅衣的“飞鱼绿绒”等等,应该都是金彩提花绒织成衣料(纹样与边饰是按照身材尺寸定织的,制作成衣时,只需按衣边轮廓裁剪缝制,不需另外装饰其他材质和花色的衣边)。

绒织物,尤其是金彩提花绒,织造复杂,费工费力,因而明代绒织物价格昂贵,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拥有的,即使富甲清河的西门府,也满足不了妻妾们的要求。第79回写吴月娘半夜做了一梦,告诉西门庆:“敢是我日里看着他王太太穿着大红绒袍儿,我黑夜就梦见你李大姐箱子内寻出一件大红绒袍儿,与我穿在身上,被潘六姐劈手夺了去,披在他身上,教我就恼了……”。但后来西门庆因贪欲命丧黄泉,吴月娘终究也没有披上大红绒袍。

锦类织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多彩、纹茂和熟织3个方面。“凡织者先染其丝”,而后“犹女工三集采色以成锦文”。凡与此相符者,皆可划归锦类,而锦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织物(如绫、绮、绢、罗等),亦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故锦之命名,与织物组织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是以色彩的多少和纹样的繁简来判别。多彩,即色彩多而美艳,这是锦类织物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汉代的蜀锦、唐代的唐锦、宋时的宋锦、元明清的云锦都是属于锦类织物。从“多彩”这一属性看,《金瓶梅》描述中很多织金、妆花织物都属于此。小说中提到的“十样锦”,是蜀锦中的名品,向有“四川十样锦”、“蜀川十样锦”、“西川十样锦”之说。在《金瓶梅》中明确提到的只有李瓶儿、何千户娘子、春梅拥有十样锦,第29回李瓶儿说自己“有一方大红十样锦缎子”,要照着金莲的样做双鞋儿;第78回蓝氏(何千户娘子)去西门庆家时“身穿大红通袖五彩妆花四兽麒麟袍儿,系着金镶碧玉带,下衬着花锦(另本作“十样锦”)蓝裙”;第96回 写春梅回西门府,“身穿大红通袖,四兽朝麒麟袍儿,翠蓝十样锦百花裙,玉玎珰禁步,束着金带”,可谓光彩照人。

还有湖绵,是绵中之最。绵,是用制丝以后剩余的锅底料提取而成的。《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凡双茧并缫丝锅底零余,并出种茧壳,皆绪断乱不可为丝,用以取绵。……湖绵独白净清化者,总缘手法之妙。上弓之时惟取快捷,带水扩开。若稍缓水流去,则结块不尽解,而色不纯白矣。其治丝余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纩。凡取绵人工,难于取丝八倍,竟日只得四两余。用此绵坠打线织湖绸者,价颇重。以绵线登花机者名曰花绵,价尤重。”⑽由此可见湖绵之贵。《金瓶梅》中第3回西门庆为答谢王婆助其勾搭潘金莲,“买了绸绢三匹,并十两清水好绵”,这清水好绵也许便是湖绵;第51回安老爹差人给西门庆送去的礼物中有“浙绸二端,湖绵四斤”。

综上所述,通过《金瓶梅》描述所见,与《天水冰山录》严嵩所藏相印证,大略可以感受到明代织物的丰富,尤其是丝绸织物不仅品类众多,而且向高精化发展,这与明代丝织技术的发展,丝织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紧密联系的。(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张竹坡批评,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济南:齐鲁书社,1987.

[2]吴允嘉.天水冰山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3]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赵丰,屈志仁.中国丝绸艺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5]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2002.

[6]李雨來,李玉芳.明清织物[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7]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8]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9]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0]田秉鄂.《金瓶梅》与运河文化[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11-16.

[11]罗永平.江苏丝绸史话[J].江苏丝绸,2013(2).

[12]许大海.《金瓶梅》与明代丝织品设计[J].艺术设计研究,2015(1).

[13]许大海.略论明代运河区域丝织品生产与工艺——兼谈《金瓶梅》中的丝织品[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猜你喜欢

明代金瓶梅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张涌泉《<金瓶梅>词语校释》手稿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