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动建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2016-05-30张鹏
张鹏
摘 要:本文主要讲述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应用知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活动;课堂教学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些晶体的图片及用途介绍视频。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刚才图片中介绍的一类物质叫做晶体。八年级物理已经对晶体做了一些介绍,生活中也有一些晶体,比如冰糖晶体,是分离糖水中的溶质而得到的。这是硫酸铜晶体(实物展示),是分离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而得到的。你们想知道晶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2.整合实验,自主构建。例如,让学生学习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晶体)的方法。教师拿出一杯溶液,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能把溶质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生1:把溶剂蒸发掉。
生2:降低温度。
师:究竟这两个设想能否实现溶质和溶剂的分离呢?下面我们进行实验探究。我们蒸发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液以及冷却它们的饱和溶液。
师: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生:蒸发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都能得到固体物质,冷却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可以得到硝酸钾固体,冷却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几乎得不到氯化钠固体。
师:针对这些现象你们有哪些疑问?
生:为什么冷却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得到的晶体较少,而冷却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得到的晶体较多?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从溶解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生: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在降温过程中溶解度下降得较多,所以析出的晶体较多。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在降温过程中几乎无晶体析出。
3.交流讨论,升华新知。教师提问:“结晶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回答:“海水晒盐。”教师展示图片“美丽的硝松”。因为冬天气温下降,硝酸钾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会析出,产生硝松。
设置情境:蔗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收集甘蔗汁,过滤,除杂,漂白;将经过处理的糖汁煮沸,熄火待糖浆结晶成为蔗糖。而农村则通过对糖浆不断加热使有大量糖晶体析出后停止加热。教师问“你能解释为什么农村熬糖用蒸发结晶而工厂制糖用降温结晶吗?”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二、对化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活动”的反思
1.活动设计要依据教材。书本上在探究结晶时先探究食盐的结晶,后探究硝酸钾的结晶。但笔者在设计时对这些实验进行了重组:让学生分别探究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的蒸发及降温结晶,通过对这四组实验的现象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蒸发两种溶液都能得到晶体,而冷却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只有硝酸钾溶液有晶体析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并没有做过多解释,而是学生做,让学生悟。
2.活动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在探究结晶的应用时,笔者让学生先讲解他们见过的例子:海水晒盐,然后图片展示硝松的形成,让学生解释其形成的原理,最后通过农村熬糖和工厂制糖让学生自主讨论两种结晶方法的选择。从晒盐到产硝再到熬糖,三个例子都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各有代表性,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认识“结晶”的化学视角,在深奥的科学原理与熟悉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使其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
3.活动要体现自主与合作。在化学课上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都可以分小组进行。小组中分工要明确,比如,在实验操作时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同时要保证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后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争论,从而得到准确的结论。
4.活动要发挥教师的组织性。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的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重视学习中的发现、探究和研究,是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