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探讨
2016-05-30赖有贵
赖有贵
摘 要:教育的进步使得小学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基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关注品德教育,让学生的品德在生活中得到一定的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让学生能够融入社会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品德教学和社会的关系,重视小学品德教育。
关键词:教育;品德;小学课堂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教师应反思过去的方式方法,包括教育教学的重点、教材的编写和选择等方面是否存在更多改革和进步的空间。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起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品德与社会课的意义
品德的教学与现阶段的教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阶段大部分教育者将素质教育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但是在进行小学的德智教育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2.在课堂上深入品德和社会课程的目的
品德与社会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但是教师不能忽略“社会”这个重点,要将学生的品德培养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教师的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素材,從实际生活中取材,才能了解如何融入社会,适应环境,这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的真正目的。以往那种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缩小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导致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书本上。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审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真正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品德优秀的人才。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价值是学校教育要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更多的学校将精力放在基本课程的教学方面,而忽视品德教育。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建立人生价值观的初级阶段,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基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生活的实际需要
教学的本质是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架和生活的实际进行结合,加强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实践的联系。因此,教师在确立目标时,需要将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进行关联,形成动态的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确认教学目标时,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2.教材的选取要源于生活
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并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学时要将生活知识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使小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现阶段的课程教材虽然含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但小学生的智力和逻辑发育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因此,动态的教学图片和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对生活有切实体验,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感悟。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际的生活
在教育过程中,一般教材是来源于生活的,并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的各项内涵和意境。因此,在进行教学和教材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反映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结合一定的课堂实践活动,将基本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定期组织互帮互助活动,让学生自觉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社会中的品德。通过生活与实践的结合将一些基本的品德贯穿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品德和素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面最真实的人生,在实践中深入地领悟品德在社会中的作用,这种较为直观表达的方式,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小学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自身品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生的思维发育较为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将品德教育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小学生真正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231.
[2]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5):3-5.
[3]姜志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J].考试周刊,2013(75):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