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016-05-30宋业繄
宋业繄
[摘 要] 就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丰富原有的职业指导模式以便形成全方位服务的良性引导等方面深入讨论如何更好地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其就业质量,提升其职场竞争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从根本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较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关 键 词] 职业指导;中职生;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4-0162-02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任务的教育机构,其专业设置力求与区域产业(行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相接轨,表现出了鲜明的职业性和社会性。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2013年毕业生总数为607.46万人,其中就业学生数为588.07万人,就业率为96.81%。看似数据非常喜人,其实这个数据的背后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1)中职生就业率较高,而就业对口率较低;
(2)中职生就业稳定性差,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信态度等职业道德有待提高;(3)中职生缺乏合理的、较为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4)中职生职业转换及适应能力较弱,综合竞争力的后劲不足。近年来,新一轮的工业变革和产业技术进步,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发生变化,职业岗位越来越强调劳动者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承担各种任务的能力,强调劳动者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意识,使得上述存在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一、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如何更好地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其就业质量,提升其职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其更高质量的就业,从根本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较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这是时代对职业指导的必然要求。但是,职业指导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现状却是不尽如人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指导的工作模式不清晰
职业指导只有与职业介绍、职业教育培训形成“三位一体”的密切关系,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在中职学校中,负责学生就业的部门多与招生部门或与学生管理、培训鉴定等部门合署办公,属于“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行政部门。而负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教师属于“通识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部
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师又隶属于专业科教学部门。各机构各环节间各自为政,不仅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且无法形成系统合理的培养体系,容易出现指导内容重复交叉或者脱节断裂等
现象。
(二)职业指导的观念滞后
职业指导作为一个为求职者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一个过程,其融合了心理学、法学、组织行为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在中职校中从事与职业指导相关工作的教师大多是“校校对接”型的非科班出身——从大学毕业后直接到中职校任教,缺乏对职业指导的社会实践性的了解,并且多数未经过系统、专门的职业指导培训,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指导的方法和理念多为实践中摸爬滚打,现学现用,表现出了“教科书化”和陈旧化。
(三)缺乏专业的职业素质测评工具
“测评”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和研究,科学地通过量化的方式对参评人员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点等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定。通过已经形成的系统、科学、客观的测评工具能够帮助被测评的学生对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与职业、适应能力相关的个人特征形成认识。这一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可以提高被测评学生自我认识的准确性,提供给职业指导人员更有针对性的结论,为被测评的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更科学的参考意见,形成更准确客观的评价。但是中职校中多没有购买此类工具,或者购买了此类工具,没有专职的教师团队针对系列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纳入学生成长档案进行合理应用。
二、改善中职校职业指导现状的建议
通过建立系统的中职校职业指导体系,充实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大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中职校当前的职业指导现状,将会更加有效地提高中职生作为职场新鲜人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其更加迅速地找准与自身性格、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形成牢固的职业关系,实现其职业生涯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持续稳定发展。
(一)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将学校中的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生管理、招生、培训鉴定等行政管理部门相剥离,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改变以往各部门职能交叉,指导内容重复或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改变以往“校园招聘会”“面试技巧讲座”等毕业季出现的突击型的、内容形式单一的工作模式。通过对中职生就业指导的全局设计和统筹安排,形成“一条主线,全程贯穿”的工作思路,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条主线”即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平台,选派专门的教职员工负责此项工作,理清职责交叉点,明确分工,建立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全程贯穿”即做好入学前、学习中、顶岗实习期、毕业后的全套就业指导服务,让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时即可了解该行业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群情况;在学习中,能根据就业形势、工作描述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从“老师要我学”自觉转化为“我要学”,结合自身特点,个性化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学年,通过升学指导或者通过密切跟踪顶岗实习情况,搭建人才成长的多向“立交桥”,扩展职业指导的内涵,延伸职业指导的范圍。
(二)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整合相关部门中从事学生职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充实职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对学生部门、就业部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部门从事与学生就业服务、教育相关的教师进行人员梳理。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其职业指导的业务能力。“送出去”即分批次选派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学习系统的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等职业指导的工作方法;前往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开展得活泼有素的学校进行教学观摩活动。“请进来”即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完善现有招聘管理制度等,通过邀请高级职业指导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人才市场主管等专家入校执教,开阔教师的视野,转换教师指导的角度,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呼声中摸索学校就业服务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和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断增强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核心竞争力。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在硬件环境扎实搭建的基础上。建议紧密围绕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广泛收集劳动力市场的反馈信息,通过与“订单培养”“冠名培养”人才的企业、热门行业等的合作,多方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建立专职的职业指导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职业咨询室、职业测评室、就业信息档案室等;配置可测量不同内容的职业素质测评工具,如劳动保障部开发的《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有目的、分批次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费用;分阶段、分区域地对顶岗实习期及后续的职业指导跟踪调查,将其纳入学生成长档案中,为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提供更为详尽、更为科学的参考意见。
(四)改革固有职业指导模式,形成全方位服务的良性引導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中职生的就业观念,在既有的收集顶岗实习情况报告和召开“企业宣讲会”“校园招聘会”“求职面试技巧讲座”“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基础上丰富职业指导形式,根据指导阶段的不同和不同求职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服务的良性引导。
入学前按照学校所设置的专业类别进行相对应的职业群介绍,帮助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树立新的就业观,改变“非办公室工作不做、脏累臭活不干”的职业观念,引导学生及其家长摆正心态,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值,做好面向生产一线就业的心理准备,提高学生家长的配合支持度;同时营造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激发其创业的热情。
重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变该课程的备课教研模式,主动与专业课程教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联系,主动与“订单培养、冠名培养”的企业等联系。将企业文化、工作描述、职业道德要求、岗位要求、技能素养养成等内容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建立校外实训实践场地,形成具有专业大类特点的基础型课程。
毕业后的就业信息档案记录。学生管理人员应积极深入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中去,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愿望(如工作地点、期望薪酬、职业类别)、工作表现等顶岗实习期和毕业后的就业信息,统一整理形成纸质与电子材料,在职业指导服务中心设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成长档案库。该库设计为开放式平台,开设招聘面试、工作素养、自我提升等子窗口,将为学校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动向,向劳动力市场输入人才、不定期进行跟踪职业指导,学生交流经验和向新生开展更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职业指导提供极大的便利和良性循环的渠道。
中等职业学校相信只要清醒认识到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外显标签,转变就业指导是行政事务,只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前指导等这些传统、单一的职业指导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搭建专业平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其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必然会实现就业、择业、创业过程中的个性化指导,推动中职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田光哲,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