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观的研究

2016-05-30吴原生

大东方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生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吴原生

摘 要:在中国的教学改革中,传统的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应试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模式,教学目的发生了改变。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的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的活动,在基础教育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紧紧把握住学生观这个灵魂。本论文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观展开研究。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观

所谓的“学生观”,就是指对待学生的态度,即如何看待学生,将学生看成是怎们样的人。所有的基础教育工作中都要持有教育观,并以此为指导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教师秉持科学的学生观,才能够在对学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以有效的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学生观内容

学生观不同,教学目的就会有所不同。同样,教学目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学生观也会有所不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中国不同的教育发展时期,由于教学目的不同,学生观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1.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基础教育学生观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的基础教育过程曲折,就旧教育到教育革命,在到文化大革命,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对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1]。这段时期的学生观中,重点提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水平。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中所强调的基础教育学生观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颁布和实施,意味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到现代化改革的阶段。其中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即要注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要个性品质良好,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持有科学的态度,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各种问题,此外,学生还要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次教育改革阶段,在教学目标中还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学习中要有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基础教育学生观

中国进行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重点提出了对学生的认识发展进行指导的目的,将基础教育落实到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上,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以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2]。这个阶段的学生观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将基础教育落实到“人”,提出儿童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是学习的主体,更是活动的主体,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学生观

二、基础教育学生中将“人”的发展作为目的

1.学生是富于生命和情感人

学校的基础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也是重要的元素。学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引导者,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同时还要将积极的态度传递给学生。

学生的根本生活目的就是学习,这也是时期生命富于价值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对生民以准确认识,就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他们要珍惜生理生命。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然生命是有限的,因此要将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以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线的价值。当学生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所领悟,才能够使得自身的创造能力被激发起来,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2.学生是不完善的人,也是不确定性的人

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都是统一评价,并对学生的教育运用统一的模式,甚至在教育中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行举止都以成人的规范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教育模式明显没有将学生作为差异性的个体存在。学生是不完善的人,是生成性的;学生也是不确定性的人,是变化性的。学生由于生存能力有限,才能够作为学生而存在。但是,其是一个生命存在,而且是伴随着成长而不断变化的存在,所以,要对学生的不完善和不确定性予以明确认识,而不可以定型化。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3]。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完善和学生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能够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对学生可能具备的素质通过有效指导后得以外化,是学生潜在的素质转变为现实的素质,以为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生是面对现在和未来的人

学生是生命个体,也是社会人,在生活中需要面对现在,也要面对未来。学生还需要面对各种生存环境,诸如家庭、学校、社区等等,除了学生之外,还要参与各种闲暇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个体存在遭到了忽视,导致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而没有将学生的生活纳入到教育范畴。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生存缺乏认识,对于生存的方式缺乏起码的定位,而且不懂得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存在,要与人交往才能够生存下去,使得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学业的成功而将让自己失去了生活,让自己走进了生存的误区,甚至牺牲了生存而换取成绩。这种教育将教育引向了尴尬的境地,也是教育中的失败,主要体现为这种教育造成了学生观偏离,无法传递给学生生存所需要的生活知识,也无法满足学生的经验需求[4]。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支撑力量,就需要将教育指向未来。学生的学习,主要的目的是在社会中谋求发展,因此要将基础教育立足于社会。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各种教育实践活动,都要有目的地开展,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够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就要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学生观成为了重要的指导思想,所获得的教育效果也体现了教育者的基本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2]姜桂春.现代学生观、教师观、师生关系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37—38.

[3]唐春良.知识经济视野中的学生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5):54—54.

[4]程斯辉,等.关于学生观的新视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2):42—43.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学生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