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理特性与人格因素测评的矿工不安全行为研究
2016-05-30赵泓超黄欣田水承
赵泓超 黄欣 田水承
摘 要:为了探究矿工不安全行为与其生理特性及人格因素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笔者分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针对人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行为模式,对康奈尔医学指数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进行优化,编制了由8个生理特性指标及16个人格因素指标组成的矿工不安全行为测评表。在对8个煤矿300余名一线工人进行测评,得出238组有效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矿工不安全行为生理特性、人格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得出了生理特性及人格因素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权重,进而提出了矿工生理特性(Ph)、人格因素(Ps)及其不安全行为指数(Ub)测评评价公式,量化了矿工不安全行为指数与其生理特性及人格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提升矿山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生理特性;人格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矿工不安全行为
中图分类号:X 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4-0386-06
0 引 言
据统计,所有导致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中,由人的因素所引发的事故比率高达96.5%[1],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可能会导致种种不同的严重后果[2]。因此,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与煤矿安全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内外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偏重不同,国外学者[3-4]认为个体(生理、心理等)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较大,国内学者[5-6]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集中在概率统计、人因可靠性模型、心理测量等方面。笔者针对我国煤企特殊作业环境和一线矿工工作情况,以人的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为依据,结合人的生理特性与人格因素,编制测评量表并对一线矿工进行测评,为煤矿安全生产及管理决策提供新的依据。
1 人的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
一般说来,人的行为是由人与环境及组织的相关关系决定的,它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的具体表现[7]。人受到刺激,经过复杂的信息处理做出反应的复杂过程,即人行为的机理(如图1所示)。
研究人的行为模式是揭示行为规律的重要工具。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行为模式通常分为两类[8]:一是生理学行为模式;二是心理学行为模式。
1.1 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人的自然属性行为模式
人的自然属性的行为模式是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人的安全行为是对刺激的安全性反应,这种反映是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目标的过程。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一般表达为:外部刺激(不安全状态)→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安全行为反映(动作)→安全目标达到。上述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的千差万别的安全行为表现(如图2所示)。
安全行为是人对刺激的安全性反应,又是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目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人的生理属性决定的。人的安全行为从因果关系上看有两个共同点:第一,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同样是听到危险信号,有的积极寻找原因,排除险情,临危不惧;有的会胆小如鼠,逃离现场。第二,相同的安全行为来自不同的刺激。正是由于安全行为规律的这种复杂性,才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安全行为表现,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研究领导和职工各个方面的安全行为科学的课题。
1.2 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人的社会属性行为模式
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过程是:安全需要→安全动机→安全行为→安全目标实现→新的安全需要(如图3所示)。
因此,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人的行为遵循如下行为模式规律: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它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动机与行为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如同样为了搞好生产,有的人会从加强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入手,而有的人会拼设备、拼原料,作短期行为。②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如积极抓安全工作,有可能出自不同动机:迫于国家和政府督促;本企业发生重大事故的教训;真正建立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等等,只有后者才是真正可取的做法。③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经过以上对需要和动机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安全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需要是行为的基本动力,但必须通过动机来付诸实践,形成安全行动,最终完成安全目标。
2 矿工不安全行为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测评量表的编制
2.1 编制的依据
编制的依据主要考虑到以下3个方面。
1)采用量表进行矿工不安全行为测量的全面性和简捷性。
在生产现场,为了实现对大量人员的快速施测,考虑到安全心理测试系统或心理测定仪器操作的复杂性、施测环境的严格性和需要专业化的施测人员等因素,采用量表进行矿工不安全行为进行测量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2)人的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
通过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结合对人影响较大的生理特性及不同人格因素,为量表的编制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3)一般心理测量学的理论知识。
2.2 编制过程
针对人的生理学及心理学行为模式,结合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及以往的研究成果[9],编制了针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测评量表。该测量量表本着客观、实际、通俗、易懂的原则,设计了24个指标项目。
其中生理特性8个指标,分别为“眼耳”(Ⅰ)、“呼吸系统”(Ⅱ)、“心血管系统”(Ⅲ)、“消化系统”(Ⅳ)、“骨骼肌肉系统”(Ⅴ)、“神经系统”(Ⅵ)、“疲劳感”(Ⅶ)及“既往健康状况”(Ⅷ)。人格因素16个指标,分别为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持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研究生理特性、人格因素各项指标对矿工行为的影响程度,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预防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消除事故。
量表编制好以后请相关专家对量表的用语、测量的全面性和必要性进行评价,对不准确的用语和不清楚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量表反复修改直到各项指标都准确无歧义,通俗易懂。
3 矿工不安全行为生理特性、人格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建模
3.1 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模型的设定
文章基于以下思路构建矿工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模型的概念初始模型:
1)进入模型的潜变量即为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的24个公因子;
2)依据生理特性、人格因素与矿工不安全行为之间相互关系设计调查问卷,通过8个矿的实地调研,获得238份有效问卷;
3)运用AMOS 7.0进行模型的绘制,最终构造生理特性、人格因素初始模型。
3.2 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模型的识别与评价
文章通过软件AMOS 7.0进行分析,DF=239>0,因此,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模型为过度识别,可以对模型进行评价。
由表1可知,绝对适配度指数中,χ2为641.391,RMSEA为0.066<1,可以适配;增值适配度指数中,NFI,RFI,IFI,CFI,TLI均大于0.80的可接受范围;简约适配度指数中,χ2/df为2.684<3,属于模型拟合度优良。综合各适配度指数可知,生理特性、人格因素验证总模型适配度优良。
通过对煤矿员工生理特性、人格因素进行验证性分析,得出其验证模型如图4所示,并由图可知,生理特性、人格因素验证总模型中:
1)生理特性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制约较大(路径系数0.74),人格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路径系数0.67);
2)生理特性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情况可依据路径系数划分为3个梯度,首先是主要影响梯度区,疲劳感Ⅶ(路径系数0.72)>骨骼肌肉系统Ⅴ(路径系数0.65)>呼吸系统Ⅱ(路径系数0.61);其次是一般影响梯度区,消化系统Ⅳ、心血管系统Ⅲ、神经系统Ⅵ和眼耳系统Ⅰ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程度不相上下(路径系数均为0.60);最后是较弱影响梯度区,仅有既往健康病Ⅷ一项(路径系数0.58);
3)人格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情况可依据路径系数划分为6个梯度,其中最主要影响梯度区包括自律性Q3和独立性Q2(路径系数依次为0.67和0.65);其次怀疑性L和敏感性I对不安全行为影响情况为主要影响(路径系数均为0.64);而幻想性M、敢为性H和忧虑性O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程度紧接其后(路径系数依次为0.61,0.60和0.59);第四个影响梯度区包括持强性E和乐群性A两项(路径系数均为0.58);第五个影响梯度区队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程度较一般,具体是稳定性C(路径系数0.56)>兴奋性F(路径系数0.54)>有恒性G(路径系数0.51)>实验性Q1(路径系数0.40);最后一个影响梯度区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不明显,具体包括紧张性Q4,世故性N和聪慧性B(路径系数依次为0.38,0.38和0.30)。
综上分析,结果表明煤矿员工生理特性、人格因素验证模型合理,因此可知所构建的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模型结构有效(如图4所示)。
4 矿工不安全行为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测评结果
4.1 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测评评价公式
4.2 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测评结果
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测评评价公式:
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几率与不安全行为指数Ub成正比。Ub值越大,发生不安全行为的概率也相应越高。
根据图5所示,把不安全行为指数Ub划分为以下3个区间:Ub<0.4,0.4≤Ub≤0.8,Ub>0.8,它们分别对应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测评条件下:安全行为能力较好、安全行为能力一般、安全行为能力较差的人员。
将不安全行为指数Ub划分为3个区间后,绘制整体样本安全行为能力柱状图。根据图6所示,接受测评的238名矿工中,安全行为能力较好的共计87名,占整个样本的36.6%;安全行为能力一般的共计129名,占整个样本的54.2%;安全行为能力较差的共计22名,占整个样本的9.2%.
5 结 论
1)利用SEM方法构建了矿工不安全行为生理特性、人格因素模型,完成模型验证,模型适配度达到优良水平;
2)经模型验证可知:
①生理特性可依据影响路径系数划分为3个梯度:以疲劳感为主的主要影响梯度(路径系数>0.61),以消化系统为主的一般影响梯度(路径系数>0.60),仅有既往健康病史(路径系数0.58)为较弱影响梯度;
②人格因素可依据影响路径系数划分为6个梯度:以自律性为主的最主要影响梯度(路径系数>0.65),以怀疑性为主的主要影响梯度(路径系数>0.64),以幻想性为主的次重要影响梯度(路径系数>0.59),以持强性为主的第四影响梯度(路径系数>0.58),以稳定性为主的第五影响梯度(路径系数>0.40)和以紧张性为主的第六影响梯度(路径系数>0.30);
3)提出了矿工生理特性(Ph)、人格因素(Ps)及其不安全行为指数(Ub)测评评价公式,量化了矿工不安全行为指数与其生理特性及人格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测评的238名矿工中,安全行为能力较好(Ub<0.4)的共计87名,占整个样本的36.6%;安全行为能力一般(0.4≤Ub≤0.8)的共计129名,占整个样本的54.2%;安全行为能力较差(Ub>0.8)的共计22名,占整个样本的9.2%,矿工安全行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 磊,田水承,邓军,等.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6):794-798.
[2] 赵泓超,田水承,邓增社,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工不安全行为后果严重程度研究[J].煤炭工程,2014,46(7):117-119,134.
[3] Dhillon B S.Human reliability with human factors[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6.
[4] Rafiq M Choudhry,Dongping Fang. Why operatives engage in unsafe work behavior:Investigating factors on construction sites[J]. Safety Science,2008(46): 566-584.
[5] 栗继祖.煤矿安全从业人员心理测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 8-10.
[6] 李乃文,牛莉霞.矿工工作倦怠、不安全心理与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3):236-240.
[7] Reason J. Managing the risks of organizational accidents[M]. USA: Ashgate,1997.
[8] 王 萍.煤矿瓦斯事故中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及研究——基于行为科学的视角[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9] 赵泓超.基于生理—心理测量的矿工不安全行为实验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