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阶段诗歌备考剑指何方?
2016-05-30孙书凯
孙书凯
2016年广东高考正如约而来,鉴于今年采用全国卷已毫无悬念,而且整体而言,全国卷比分省命题的试卷难度略高,更需高三教师用心研读考纲,科学精准备考。据统计,全国卷近五年诗歌选的是边塞、闺怨、咏怀、怀远、怀古等题材,核心考点是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所以紧扣这些选考内容,剑指核心考点,将成为诗歌备考的有效途径。
备考诗歌鉴赏,审好题是第一步,而读懂诗歌则是关键。虽说加强诗歌修养是根本,技巧只是雕虫小技,但因为诗歌中确实存在大量独特的“诗家语”,比如词类活用需要明确、词句变序需要调整,跳跃省略需要发挥想象,所以必须穿越这些语言障碍,才能真正读懂诗歌。虽说这并非朝夕之功,但考生也不必过于担心,其实高考中的诗歌鉴赏只是真正鉴赏的准备与基础,可以称之为“前鉴赏”,因此只要掌握基本的读诗技巧,快速地读懂诗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那么,怎样才算读懂?首先是明白诗歌的表层意思,我们可以用“何地、何时、何人、何事、何景(物)、何情”在全诗中追问,然后把所得诗意串联起来。例如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厉县,在今新鲁木齐。
初读理解:岑参(何人)从临洮(何地)出发,将要奔赴北庭(何地),出使勤王(何事),作本诗留别(何事),所见是飞雪、白草等(何景),表达忠君爱国、梦中归乡之意(何情)。
审读试题:
1.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解题指津:本诗考点就是手法和情感。“飞雪、白草”等景是“闻说”之景,属于间接描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景,属于直接描写。情是两种,“忠君爱国”与“梦中归乡”,通过“敢道迟”的反问与“梦中归”的选择,可知二者有主次轻重之分,虽然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只是梦中回去看看,诗人仍是以国事为重,勤王为重,这样就升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分析到此,本题的采分点就一一得以落实。
当然,我们提到的“何地、何时、何人、何事、何景(物)、何情、何理”在不同的诗歌中可能呈现的数量和侧重点有所差异,但掌握这七把解题钥匙,考生也就容易打开诗歌鉴赏之门。
其次要领会诗歌的深层意思,高考所选诗歌必然青睐情感主旨比较复杂、艺术手法较为多样,鉴赏评价角度多元的作品。我们逐一道来。
一、情感主旨类
情感、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都是情感主旨类问题的设题方式,对这类问题,我们推荐“三看四抓”法。“三看”——看标题,明题材;看作者,明际遇;看注释,明缘由。“四抓”——抓意象,明意境;抓诗眼,明情感;抓典故,明深意;抓题干,明暗示。在诗歌鉴赏中运用“三看四抓”这七种武器,有时择其一二就能找准突破口,当然综合运用更佳。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Ⅰ卷诗歌: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审读试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解题指津:
看标题,明题材:怀古诗;还明确了时间(春日)和怀古地点(秦地)。
看作者,明际遇:由生卒年可知本诗作于晚唐时期,唐朝渐趋衰亡。
看注释,明缘由:身在泾水之滨,望秦地怀古,极其哀愁。
抓意象,明意境:稀草、荒田、古碑、积雪、残阳、黄沙等,凄凉衰败之境。
抓诗眼,明情感: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
抓典故,明深意:秦国、古碑,代表曾经的繁华兴旺。其必与眼前之衰败残破构成对比。
抓题干,明暗示:考查情感和手法。
综上所述,诗人周朴(何人)表达的是怀古伤今之情(何情),观泾水之滨的远村(何地),看到稀草、荒田、古碑、积雪、残阳、黄沙等荒凉之景(何景),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何事),不堪回首之愁情油然而生(何情),主要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整合以上要点,分点作答即可。
当然,综合运用不等于机械运用,全面分析也不等于面面俱到。比如无题诗、词牌名等就不必强行分析,有没有诗眼句眼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没有用典、用典多少也要灵活处理。总之,只要读懂了诗歌,所需答案往往水到渠成。
需要提醒的是,要注意诗歌“情感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每种诗歌都有特定的题材类型,都有相应的情感特征,掌握了这些共性特征,就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对诗歌情感做出判断。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贴标签,一定要注意诗歌本身的情感个性。同一首诗中可能交织着复杂的情感,比如写景抒情诗,面对美景不由生发愉悦之情,联系个人际遇忽生愁苦之感,不忘爱国再生慷慨之意,身世飘零还有思乡之悲,超脱物外又有归隐之思……再如边塞诗情,可以是对战争(战乱)的厌倦,可以是建功立业的豪情,可以是出征将士思归、同情百姓疾苦,也可以是对朝廷昏聩的不满,对将领腐化的批判等。
以上列举似乎稍嫌复杂,这里推荐一个思考定式——作者对( )景产生( )情;对( )事产生( )情;对( )人产生( )情;对( )地产生( )情;对( )物产生( )情。其实就是对前面读懂诗歌“七把钥匙”的灵活运用。考生在思考中,可以把以上要素具体化,有多少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景,不同的物就可能有多少不同的情。这样就能把“写景抒情、咏史怀古、山水田园、战争边塞、羁旅闺怨、政治讽喻、咏物诗”等几乎所有题材类型的诗歌涵括进来。例如闺怨,涉及的要素可能有景、人(丈夫、自己)、事(爱情、青春、自由、国事),需要的答案可能就是:对花好月圆的感伤,对丈夫的思念期盼,对独居生活的愁苦,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对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朝廷黩武的不满等。
二、艺术手法类
从实用角度出发,不必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等相似概念进行过于精细的分类。面对全国高考主流诗型常见考点,考生思考的顺序应该是“三步走”。
第一步,考虑如何“抒情”,如何“言志”?
如果是写景抒情诗,考生须考虑景与情的关系,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衬哀情等。如2011年高考全国Ⅰ卷诗歌《春日秦国怀古》就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再如2014年全国Ⅰ卷高考诗歌: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审读试题:
1.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解题指津:
本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细雨、春风、残枝、落花、寒池、斜阳等,这是暗淡凄凉暮春之景。而感情则是“讳愁无奈”。所以手法就是以哀景写哀情。从结构作用来说,所写哀景为所写哀情奠定了情感基调。最后两句则是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如果是咏物诗,要考虑托物言志、象征、拟人和比喻;如果是离别诗,要考虑借景抒情和衬托;如果是咏史怀古诗,要考虑借古讽今、借古伤今等;如果是边塞诗,要考虑情景交融、用典等。
第二步,考虑描写手法,比如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感官结合、多色彩结合等。
第三步,考虑常用手法,比如修辞(比喻、拟人等)、古体诗及词曲中的对偶、夸张、双关、起兴、用典、衬托(烘托)等。
当然,如果题目已经给出具体手法,让结合诗句分析,直接进行与手法照应的分析,就不再赘述了。
三、鉴赏评价类
诗歌评价有“评诗”与“评人”两类。评诗,即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品的思想感情。评人,即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实,在高考诗歌考查中,各地对“评价”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说允许考生多元理解,开放评价,能够就诗论诗,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
先说“评诗”。在高考诗歌设题中,鉴赏和评价(尤其是“评诗”)逐渐呈现出融合的趋势,也就是说诗题的鉴赏即评价。所以前面推荐的读懂诗歌的技巧在此同样适用,考生只需将思考成果紧扣题目要求准确、规范、全面地表达即可。例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审读试题:
1.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
本题特点就是鉴赏即评价,理解“景与情”的特点是关键。巧妙之处有二,其一是写景运用了俯视与仰视相结合的手法,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写出了景物的立体之美,画面感极强。其二是巧用“抱”和“吹”两个动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再说“评人”。一般而言,作者表达观点态度的方法有两种,直接表达(直抒胸臆)和间接表达(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明确作者观点和态度以后,考生在评价中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不能过分贬低,也不能拔高,一定要实事求是。如同样是咏史怀古,有的是对历史做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有的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到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际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纯粹是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借题发挥而已。解题时,要读好注释,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背景,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作出合理而中肯的判断。
总之,全国卷的诗歌赋分较重,考生审清题目是基础,读懂诗歌是关键,在表达中要恰当运用专业术语,准确而全面地答出要点。
责任编辑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