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

2016-05-30林喆

大东方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建设

林喆

摘 要: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又是当今城镇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分析小城镇当前发展的问题,阐释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小城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建设

新型城镇化可以定义为,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由此可见,小城镇化发展构成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关于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也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主张的。根据他的“差序格局”理论,发展小城镇成为了联系村社与大中城市的桥梁,从而也成为了差序格局中的关键节点。

小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现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城乡问题,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保持稳健的城镇化进程,关键在于发展小城镇。

一、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自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以来,我国的小城镇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到2011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0683个(含县城关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18万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39亿。在这些建制镇中,已经有14674个建制镇编制了总体规划,占总数的87.5%。全国村镇建设总投入达到10808万元(2010年《全国城乡统计年鉴》)。

(二)存在问题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具体来看,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处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背景下,再加上部分领导政绩工程的心态,导致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的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城镇规模源于长久形成的行政区划,由于早期我国的经济水平较低,而较小的城镇规模有利于管理,故形成了现阶段城镇规模较小的局面。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改革的深化,小规模的城镇由于发展空间以及辐射区域的狭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又难以扩大其规模,形成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聚集。

第二,资金短缺导致小城镇建设高速度、低质量。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关键问题。我国小城镇建设,虽然投融资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对于大部分小城镇来说,地方政府投资仍是主要渠道。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建设虽然速度快,阻碍小,成果明显,但是受到乡镇官员任期的影响,建设项目往往投入短,见效快,生命周期较短。并且小城镇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不能依靠市场手段调节和维系其投资建设,缺乏吸引企业投资的能力,使得小城镇的建设缺乏长久的动力和支撑,小城镇发展质量不高。

第三,小城镇建设重“工”轻“农”。忽视发展农业经济,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是我国目前小城镇发展的一大特点。虽然我国大力推行以城市反哺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城乡统筹战略,但是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其发展不可能脱离农业和农村经济而成为另外一个经济体。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发展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一味地壮大其工业结构,占用大量土地新建工业园区,企图通过招商引资来获得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会造成对土地及资金的浪费,而且引进的多为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对原有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笔者认为对于小城镇来说,农业是其区别与城市的优势产业,是小城鎮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推力,小城镇的建设应该重视和农业的关系,把握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尺度。

第四,小城镇建设缺少合理规划。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小城镇开始主持了总规划的编制,但是有的小城镇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情况,过分地强调其发展优势,夸大其定位,忽视其资源禀赋,使得在实施层面很难得以落实;其次,在规划实施中往往是优先布局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较为迟滞。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一)以不改变传统习俗为原则

在我国房地产业10来年的强势发展中,也直接破坏了城郊地区小城镇内在的和谐环境,破坏之处突出反映在因商品房开发而导致了当地居民居住地的迁移,从而小城镇传统的人际关系氛围被商品经济所侵蚀。这种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到的景象,已走向了我国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反面。因此,应尊重我国传统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状态,并在重视“人”的需要为前提下,不改变传统习俗。

(二)推动村社家庭产业的发展

“产城互动”态势的形成需要发挥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国情逐步进行产业元素培育。在从充分考虑农户生产和生活习惯的情况下,可以大力推动村社家庭产业的发展。发展的内容包括:家庭养殖、家庭旅游服务、家庭手工制作。这一发展模式,便与小城镇人口分布特征相契合。

(三)完善城镇功能区域的划分

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当地居民的福祉,而不是将其变成另一座城市。因此,需要保护小城镇的自然特色和人居环境。由此,针对小城镇的中心区域,我们应完善它的功能区规划。在尊重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理念下,将功能区合理规划为:行政办公区、教育文化区、商贸区、特色园区等。这样在今后的小城镇扩建中,便能在现有功能区域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拓展。放眼国外,许多发达国家著名小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或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大多以生态环保和公共治理的理念贯穿城市建设、管理的各方面,不断推进、提升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在“人文、生态、治理”维度中,有的小城市以“人文”为主线、有的以“生态”和“环保”为主线、有的以“公共治理”为主线;这些主线构筑在城市的产业、功能之上,引领城市的全面发展。我们将“人文、生态、治理”三个维度各自的发展曲线拟合成一条从左下到右上的直线,表达时间与“人文、生态、治理”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性。“以人文、生态、治理筑城”代表城镇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实质,它应高于、并引领“以产业、功能筑城”。而“产业、功能”两个维度中,“产业”先发、“功能”培育由诱致性变迁引发、而后由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共同作用,最终两者趋于重合,实现“产城融合”。

参考文献:

[1]尚慧琴.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

[2]宣晓伟.新型城镇化的逻辑:现代转型视角下中国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再调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3-04.

[3]吴媛媛.浅谈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J].办公自动化,2010,(12).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小城镇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