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菊风华 一枝独秀

2016-05-30潘奕宇

江苏陶瓷 2016年4期
关键词:艺人菊花紫砂壶

潘奕宇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菊花欺霜傲雪、高风亮节,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自明代起,许多艺人就曾将菊花融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之中,比如“菊瓣壶”、“合菊壶”等造型。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老艺人以菊花为题材创作了一把独具一格的紫砂壶,这就是宜兴陶瓷博物馆珍藏的王寅春大师的“半菊壶”(见图1)。

王寅春作为紫砂界的七大老艺人之一,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技术辅导”的称号。他13岁拜赵松亭为师,并随制壶艺人金阿寿学艺,满师后即当客师帮窑户制坯。他制壶功力深厚、为人诚朴谦虚、双手粗粝却灵巧、制作茶壶以又快又好而著称,因此很快就扬名沪上。王寅春不泥于传统,勇于突破,其筋瓤器技艺冠绝一时,被尊为一代宗师。这把“半菊壶”就是他诸多筋瓤器佳作中的一件。

“半菊壶”属筋瓤器,筋瓤器又称筋纹器,是依据瓜果花卉的筋瓤和纹理,运用几何等比分割和重合变化形成的造型。“半菊壶”是王寅春大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形式多样、瓤数不等,如南京博物院就藏有一把“十二瓤半菊壶”。宜兴陶瓷博物馆藏“半菊壶”自菊花状壶钮开始,经盖、壶身至底,以连贯通畅的线条将壶身等分为十六份,突起的块面饱满生动,形如菊瓣,所以此壶又称为“十六瓤半菊壶”。壶嘴从筋瓤块面突出,过流自然;壶盖、壶身随意通转皆严丝合缝,充分体现了王寅春的精湛技艺。造型雍容大方、气势连贯,线条纹理清晰自然,有规律的横向连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由上俯视好似一朵绽放的秋菊,在萧瑟的秋风中一枝独秀。

“半菊壶”的壶底印有一枚“王寅春”的篆文方章,看似普通,却是王寅春所有印章中最受其珍爱的一枚,由潘稚亮所刻。潘稚亮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金石家、书画家,有“切玉圣手”之美誉,他热爱家乡紫砂艺术,与诸多紫砂艺人有交往,因喜王寅春的精湛技艺,特意做此方章,并鼓励王寅春要师古不泥、勇于突破,要有自己的风格。就是这样一枚不起眼的方章,深刻地影响了王寅春未来的创作之路。从艺六十多年,他创制了无数紫砂精品,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无论光素器、花塑器还是筋纹器都带有强烈的个性。南京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曾称赞道:“王寅春恐怕是近代第一高手了,其作品浑厚温润,为古今独步,尤以‘半菊壶最具创造性。”

“半菊壶”是王寅春大师的创新之作。他将“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不屈精神与紫砂相结合,造就了这把独具一格的紫砂壶。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紫砂艺术的创作需要师古不泥、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作适应时代的发展,创作出新的作品,才能使紫砂文化绵延不断、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艺人菊花紫砂壶
菊花赞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雏菊花
赏菊花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