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在紫砂壶造型与装饰上的应用
2016-05-30王六初
王六初
写意概括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感悟和认知,因其最契合艺术本质,故为历代大家所提倡。中国画要求用凝练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神韵。通过写意的“写”,表达作者心中源于自然但更具神韵的“意”。
历史上关于绘画中的“写”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其中的“写载其状”就是指用丹青描绘物象,关于写意的“意”,意有意象、意境、意思、意味等多个义项,它和气韵之美紧密相关,古人所说的“气韵生动”就是形容写意所体现的大美。
写意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有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名诗,其开始的一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仅用十六字就描述出了男女之间坚贞和谐的爱情,对人的情感生活进行了高度凝炼的总结,故得千古传唱。即使现在,品读这段文字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写意的艺术魅力。
紫砂艺术中也不乏写意作品。在明代,供春所创作的“供春壶”就是一件写意的代表作。在金沙寺旁有一株苍劲虬盘的古银杏树,枝干上还有树瘿,供春就树瘿的样子用紫砂泥捏制,“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奏,视以辨真”(《阳羡茗壶系》)。作者在精心观察自然意象的基础上,于手工捏制过程中加入作者的内心感受,心到意到手到,对自然物象进行了精心提炼,成为一件宜兴紫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枇杷壶”(见图1)是一件写意的作品。枇杷在江南常见,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夏至结果,果或球形或椭圆形,或橙黄或淡黄。江南民间有夏至尝鲜的风俗。树上三鲜即樱桃、枇杷及杏,枇杷位列其中,味甘美。
“枇杷壶”是以枇杷干、叶、果为素材而设计创作的。以粗壮的枇杷树干为壶身,采用泥片捏制工艺,不求规整,呈写意的椭圆形;嘴、把捏塑成枇杷树的细枝,粗细任意,扭曲凹凸,保留了其自然形态;嵌盖也为不规则椭圆形,烧成后盖口合缝,制作难度较大。身、盖、嘴、把、钮皆以深紫色泥料制成,在壶体侧面及嘴、把上,粉以豆青段泥,烧成后呈豆青色。
写意在“枇杷壶”的造型与装饰上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造型的自由奔放。二是装饰高度凝练。清代著名画家李方膺有一首《梅花》诗:“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把李诗意境活用在“枇杷壶”的装饰上,现实里的满树枇杷也就成了“三叶两果”,简明传神。三是色泥装饰的巧妙运用。紫砂泥五彩斑斓,巧用色泥可增加作品意趣。“枇杷壶”以一大一小两颗枇杷为钮,其色在橙黄和浅黄之间,枇杷的果脐经深紫色泥点出,有写意画的效果。盖面上贴塑了两张枇杷叶,粉以豆青段泥,这样处理更接近枇杷叶的自然色。壶把上端与壶体的衔接处也贴塑了三颗枇杷与五片枇杷叶,与盖饰同色。四是在壶体、壶嘴及壶把上刻出写意的裂纹。用刻、凿、挖、推、刮等写意手法,刻出有深有浅、有大有小,形态各异的疤痕,如天然存在。壶体上的长裂纹则来自印章雕刻中常用的“凿”工艺,线条简练而粗犷,其分布也经过精心安排,大小不一的疤痕共同形成壶体的装饰画面,显示了枇杷树虽年代久远但仍生机勃勃的旺盛生命力。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意”是圣人对自然规律的感知与领悟,它适用于艺术的各个领域。写意的应用对推进紫砂艺术发展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