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简悠悠博古今,砂壶袅袅漫茶香

2016-05-30潘奕宇

江苏陶瓷 2016年4期
关键词:竹简茶香茶具

潘奕宇

竹自古与松、梅并列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苏东坡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又有诗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们画竹咏竹,因其高风亮节而喜爱竹。宜兴素以竹闻名,有“竹的海洋”之美誉,竹文化与紫砂文化自然也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把把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紫砂壶,如邵大亨的“龙头八卦一捆竹”、杨凤年的“竹段壶”、范大生的“四方竹顶壶”等等。宜兴陶瓷博物馆就藏有这样一把壶,它没有将竹直接作为造型,而是以竹简为题材入壶。它就是在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一鸣惊人,摘得金质奖章的“竹简茶具”(见图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设计了此壶的外形,并携夫人沈蘧华共同制作,沈汉生进行了篆刻。

1 竹简造型,独树一帜

说起这套“竹简茶具”的创作理念,也是出于偶然。其设计者李昌鸿大师和夫人沈蘧华均为顾景舟大师在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第一代入室弟子。李昌鸿大师在工作之余喜欢做一些设计创作,在感叹紫砂壶传统造型变化万千的同时,更希望能跳出传统桎梏开拓创新。有一天,他翻阅《文物》杂志时,看到一篇关于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的报道,很感兴趣,便以此为题材,开始设计竹简茶具。

简是战国至魏晋时期的文字载体。中国早期的文字比如甲骨文和金文,是刻在龟壳牛骨和青铜器上的,难以广泛传播,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只有上层人士,这就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竹简的出现改善了这一情况,并在很长时间里发挥了传递文脉的重要作用。直至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竹简才被逐渐取代,直到东晋末年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写载体,是我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它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本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理念,李昌鸿大师便设计出了这套充满了古卷气息并打破紫砂壶传统造型藩篱的“竹简茶具”。

2 珠联璧合,拔得头筹

紫砂历史上不乏合作的美谈,古有“曼生十八式”,而这套“竹简茶具”就是李昌鸿、沈蘧华和沈汉生三人合作的产物。壶呈高扁长方体,正反两面分别塑有五片竹简,左右两面分别塑有三片竹简,腹部束以丝绫编绳花结;壶口、壶盖设计成圆形,与方形的壶身形成一方一圆的对比;再配上扁方的壶嘴和壶把,而壶把上作出了若有若无的竹节。整体典雅简单,尽显银雀山出土竹简的神韵。

壶身上篆刻的隶书作品《擒庞涓》是由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沈汉生所刻,字体遒劲有力而不失清新秀丽。沈汉生师从任淦庭大师,专攻金石陶刻。《擒庞涓》是《孙膑兵法》中的一段,与壶的设计思路相呼应。

这套集中国书法文化、茶文化、紫砂艺术和篆刻装饰为一体的“竹简茶具”,一经问世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并最终于1984年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这也是当代紫砂艺术在国际上获得的又一个金奖,写下了宜兴紫砂辉煌的一页。

3 茶香不断,知识无境

要想创作好的紫砂作品就要精研中国传统文化,因为紫砂文化有着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它可以集书法绘画、金石篆刻、青铜玉器等文化于一身,容纳了大千世界森罗万象,好似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李昌鸿大师以中国古代书籍——竹简为题材作此壶,寓意壶中汲香茗,书中取知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就如同壶中溢出的茶香取之不尽。闲暇之余,不妨沏一壶清茶,读一卷好书,漫闻悠悠茶香,品味大千世界。

猜你喜欢

竹简茶香茶具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浮生遇到你茶香舍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四季茶香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美轮美奂的茶具
竹简倒水
作品四
来一杯午后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