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韵紫砂浮暗香

2016-05-30潘奕宇

江苏陶瓷 2016年4期
关键词:梅枝飞雪紫砂陶

潘奕宇

梅,“独天下而春”,是象征中国民族精神的花卉,其坚贞高洁、铁骨铮铮的品格为世人所敬重。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在万芳摧折的冬日独自傲然挺立,绽放于枝头,幽幽暗香随风袭人。作为中华民族最具傲骨的花,梅在艺术世界中也可觅得芳踪,它绽放在诗人辞藻华丽的诗句中、画家缤纷绚丽的画布上、歌者优美动听的旋律里以及古朴的宜兴紫砂艺术中。

梅是紫砂花塑器的常见题材。提起花塑器人们很自然会想起清代嘉庆年间著名女陶艺家杨凤年的“飞雪迎春盆”(见图1)。此壶以虬曲挺立的梅桩为壶身,色呈暗红,泥质细密,敛口直腹,壶底钤阳文篆书“杨氏”小圆印。钮、把、嘴皆作梅枝形,壶身贴塑梅枝三丛,朵朵梅花或含苞待放或笑脸迎人,小巧可人,再饰以断枝瘿节,刻画出梅之凌霜傲雪、不畏艰难的灵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也是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其迎春开花,人称“春来第一枝”,故有“报春花”的美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曾制作过一件“梅段壶”(见图2),此盆为六方造型,以缠绕花盆底部的遒劲梅枝作足,再贴塑朵朵绿梅,铺砂工艺则形象地表现出漫天的飞雪,勾勒出一幅动态的《绿梅傲雪图》。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名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件“飞雪迎春盆”清新脱俗、典雅小巧、意境深远,赏之则神清气爽。

古人常以花喻美人,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描写了薛宝琴踏雪寻梅的场景“四面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令人印象深刻。陶刻名家沈汉生将这一场景用紫砂陶刻来描绘,创作了“宝琴踏雪寻梅挂盘”(见图3)。挂盘以团黄泥和墨绿泥两种色泥制成,挂盘中央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几枝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一女子立于梅林中,身披红色凫靥裘,手持一瓶红梅,身形娉婷,笑靥如花。其丰神灵秀之姿,惊人清丽之容,正可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梅花积玉含香,斗霜雪、抗严寒,冰肌玉骨,因此受到众多紫砂陶艺名家的青睐,并被其赋予了灵魂,如紫砂老艺人朱可心的“报春壶”、王寅春的“五头梅花周盘茶具”、以及谢曼伦的“松竹梅壶”等。这些名家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株株梅花,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马不停蹄,坚贞自洁,为宜兴陶文化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梅枝飞雪紫砂陶
初雪
李传胜
家庭相册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最美中国画100幅 》
偶见飞雪闲吟
芦花飞雪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