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时期河南地区禅宗宗派与分布研究

2016-05-30赵娜

北方论丛 2016年6期
关键词:北宋

赵娜

[摘要]北宋时期,河南地区的流传禅宗宗派主要是临济宗、云门宗和曹洞宗,形成了开封、洛阳、汝州等多个传法中心。借助政权力量,云门宗中的高僧大德被邀请到北方传播南方禅理,形成了独属的宗派禅院;生活在河南地区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禅师经过两三代努力,推动宗门兴盛。三个宗派共同扩大了禅宗在北方区域的传播,充实河洛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北宋;河南地区;禅宗宗派;传法中心

[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6-0105-04

两宋时期禅宗的发展势头逐渐超越天台宗、华严宗、密宗、律宗等唐代盛极一时的宗派,成为佛教的主流宗派。唐五代时其门下分化出的沩仰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和临济宗,除了沩仰宗无系统可考的宗脉之外,其他四宗各领风骚;北宋中后期,在临济宗门下又分化出黄龙派和杨岐派两支,发展更盛,出现“临天下、曹一角”之势。

从源头说,禅宗发源于长江以南的文化土壤中。在北方陕西、河南虽存有神秀与其弟子普寂、义福传播的“北宗禅”,慧能的弟子神会传播的“荷泽宗”,河北临济义玄开创的“临济宗”,但其源头追溯到生活在湖北黄梅寺的弘忍和广东的慧能。从禅宗史传的记载看,禅宗更适合在南方传播,“五宗”中除了临济宗诞生于河北,其他四宗均出现在长江流域以南。临济宗的正统“法系”在北宋中后期被传回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因而整体的发展来看,禅宗也更适合在南方传播。

但这并不抹杀禅宗曾经在北方文化产生的影响,尤其在北宋前中期,由于政治等因素,河南地区的禅宗在禅宗发展史上,在河洛文化的构建中,南北方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宋代以后成为禅宗主流的“临济宗”发展宗脉在北宋时的河南地区得以维系;两宋时期重要的宗派“云门宗”在此进入皇家寺院;南宋时期重要的、被广传到日本的宗派“曹洞宗”的中兴人物居住在此地。在北宋时期,河南地区实际是禅宗发展的重镇。其发展可从两个方面展现:一种按照流传宗派介绍;一种按照传法中心论析。

一、北宋时期河南地区的禅宗派别

北宋时期,河南地区主要盛行的宗派是云门宗和临济宗①。曹洞宗自五代时期进入“百年孤独”期,在传承法嗣的选择上出现问题,宗脉几近中断,但在北宋时期,被称为“中兴人物”的投子义青和芙蓉道楷生活在河南地区;此后,曹洞宗进入新的发展期。

北宋时期,在河南地区盛行的云门宗和临济宗拥有不同的发展特色和影响。

临济宗由临济义玄(?-867年)在镇州临济院(今属河北正定)中创建,经过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努力,逐渐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宗派。它也是“五家”中唯一产生于北方的宗派。其教化特色在于强调借助非语言文字的形式,如临济义玄常用的“棒喝”;或采用言语闪烁、不加明言的“机锋”。在南宋评价临济宗的宗风为“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奔,星驰电激,转天关,斡地轴,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擒纵,杀活自在”[1](311b)。所以,临济义玄的门下弟子众多,但能真正传承临济正宗者凤毛麟角。在北宋中期以前,被后世公认的临济宗的传承支系出现在河南地区。

在河南地区传法的临济宗禅师主要是兴化存奖一支,代表性禅师有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叶县归省、浮山法远、广慧元琏具体传法体系为: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首山省念门下又分为两支,一支为叶县归省——浮山法远;一支为广慧元琏。等。

南院慧颙(860—930年)师从兴化存奖,在河南汝州的宝应寺传法。他继承了临济义玄传法时采用棒喝、正话反说的教化方式,而较少正面传授正面的禅法内容。所以,在他门下成为“大器”的弟子不多,在当时、当地引起的轰动并不大。而借助他的弟子风穴延沼的努力,发扬了河南地区的临济宗。风穴延沼(896—973年)在南院慧颙门下学习6年,熟悉临济宗的“宾主话”“临济三句”“四料简”等主要理论,被南院慧颙认为:“可以支临济,幸不辜负兴化先师所以付托之意”[2](p.452)。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到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东北)千峰山风穴寺居住。风穴寺本为被遗弃的律寺,风穴延沼居住后,在当地信众的支持下,经过7年的努力,才发展成为较有规模的“丛林”。风穴延沼的7年中兢兢业业,唯恐被沩仰宗宗师仰山慧寂所预言临济宗“至风而止”的话一语成谶,在他门下培育出首山省念和广慧寺真等,终于在北宋初年将临济宗禅法在河南地区发扬光大。

首山省念(926—993年)自幼在南禅寺出家,专修头陀行,精通《法华经》,后来投到风穴延沼门下,受到器重,在丛林中的名气日益增大。离开风穴寺后,到汝州城外的首山传法。他也牢记其师风穴延沼在意“临济一宗,遇风而止”的谶语,虽然投到门下的多是“丛林精练衲子”,但他必定亲自勘验,只留二十多人,且个个为杰出之士,被誉为“天下称法席之冠,必指首山”[2](p.453),使得本来源于南方文化的禅宗在北方兴盛发展。“首山省念先后在汝州首山、广教寺、宝应寺的传法,培养了很多弟子,为临济宗在宋代的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省念弟子很多,著名者有汾阳(今山西)太子院的善昭,汝州叶县广教院的归省,先后在襄州(治今湖北襄樊)石门山、谷隐山传法的蕴聪,汝州广慧院的元琏,并州(治今山西太原)承天院的智嵩,忻州(在今山西)铁佛院的智嵩等人。从此,临济宗进入迅速振兴和传播的时期”[3](p.232)。可见,在首山省念及其弟子的时代,临济宗传播中心仍主要在北方,尤其在河南地区,可谓“南宗之旨,北土大兴”[4](p.137),河南地区成为首善之地。

据《建中靖国续灯录》记载,叶县归省门下有史可查者7人,分别是汝州宝应演教禅师、汝州广教海仙禅师、汝州广慧怀庆禅师、舒州浮山圆鉴禅师、唐州(治今河南泌阳)大乘惠果禅师、衡州石门守进禅师、泉州承天遐猛禅师。前三者,在汝州本地传法,使得宝应院、广教院和广慧院成为当地临济宗传播的重镇。而浮山法远除了传承临济宗宗法外,因大阳警玄陷入找不到合适传承人的尴尬局面,还承担起为曹洞宗寻找传承者的重任,选择其门下弟子投子义青为曹洞宗的传承人,经过义青的努力,曹洞宗在南宋成为除临济宗之外的另一大宗,奠定“临天下,曹一角”的格局。从某个方面说,正因为河南临济宗禅师的努力,维系了曹洞宗的发展,丰富了“默照禅”等禅法内容,并使得曹洞宗后被传入日本等国,扩大了中国禅宗的影响。

随着临济宗影响的扩大,朝廷也纷纷邀请禅师入住京师禅寺。如在浮山法远禅师门下悟道的道臻禅师在云门宗禅师怀琏大觉辞去十方净因禅寺的住持后,继任。开讲之日,宋英宗赐紫方袍,“京师四方都会,有万好恶,贵人达官日填门”[2](p.543)。曾经参拜过黄龙惠南,后在东林常总处悟道的佛海有瑞禅师,“被诏住东京褒亲。哲宗皇帝五七入内,赐大觉师名;百日入内,又赐佛海禅师号”[5](599a)。

云门宗由唐末五代时期的云门文偃(864—949年)创立,是禅宗五家中较为晚出的宗派。因为得到南汉政权的支持,曾十分兴盛,门下弟子和参禅者有时达数千人之多。云门文偃弟子众多,据北宋云门宗僧人契嵩所编的《传法正宗记》统计有88人之多。“云门之下二三世时,云门宗得到迅速发展,而到云门之下四五世时(从仁宗至哲宗朝,1023—1101年)是云门宗在北宋最为兴盛的时期”[3](p87)。除了在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传播外,一大批知名的禅师应朝廷邀请入京传法,在朝野当中迅速扩大了影响,使云门宗进入兴盛期。

如果说临济宗在河南地区初期的发展多借助于禅师本人的魅力与兢兢业业传法的话,云门宗的发展则多借助于朝廷的力量。北宋统治者为扶持禅宗在京城的传播,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经内侍李允宁上奏,将其开封府邸创建为禅寺,宋仁宗赐名“十方净因禅寺”,并下诏迎请云门宗禅师怀琏大觉入住传法。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下诏将相国寺改为八院,二个禅院,六个律院,其中东西寺院分别命名为慧林禅院、智海禅院;请云门宗禅师宗本住持慧林禅院,临济宗禅师常总住持智海禅院,常总禅师以年老为由托辞,后又请云门宗禅师本逸正觉住持。这样皇家寺院相国寺的两大禅寺都由云门宗禅师住持,成为弘扬云门宗禅法的重镇。此外两年后的元丰五年(1082年),经公主与驸马请求,又建成法云禅院,同样迎请云门宗禅师法秀圆通入住传法。此时,在京师开封已经形成了十方净因禅寺,相国寺慧林禅院、智海禅院,法云禅院四处云门宗禅院,此后还有其他的云门宗僧人相继入京传法,于是“祖席辉光,丛林鼎盛,天下之袭方袍,慕禅悦者,云集于上都矣”[6](p.38),在皇室、朝廷高官和士大夫中扩大了影响。

两宋时期河南地区杰出的云门宗禅师有慧林宗本、法云善本(又称善本大通)、法云法秀(又称法秀圆通)、法云惟白(又称佛国惟白)、怀琏大觉、净因净照、佛照杲禅师等。除了上文提到的住持皇家禅院的禅师外,惟白撰写30卷《建中靖国续灯录》,以正宗门、对机门、拈古门、颂古门和偈颂门,整理了北宋中期前禅宗的法脉传承和云门、临济等五宗中知名禅师解读公案的“拈古”“颂古”之作。该书不仅是北宋“文字禅”禅师力作的见证,也是两宋“五灯”的重要构成。

云门宗在京师的兴起多借助于朝廷力量,宗风也发生了变化。其一,兴起了禅师在开堂说法前为皇帝祝福的做法后来扩大为:有重大节日时,如皇帝、皇太后寿辰,新年,为皇帝、皇太后、国家祝福的传统。这种传统后被临济宗、曹洞宗等吸收,成为宋代禅宗“政治化”倾向的体现。;其二,在与士大夫的交往中,云门宗禅师更频繁地采用诗歌唱和的方式,使得禅宗语言更为华丽,有韵律,从而改造了解读“公案”的方式,发展起“颂古”文风;其三,为宣传和推广自身禅法,在与京师已经流传的华严宗、天台宗、律宗等交流中,借用其他义学经文诠释禅学见解;其四,在与宋代儒家文化的融合中,既突出二者的差异,又尽力寻找二者的趋同性,如明教契嵩(1007—1072年)曾撰写《原教》《孝论》等著述;其五,为保证宗门的延续性发展,注意整理宗门的发展史。先有明教契嵩的《禅宗定国图》,后有法云禅寺佛国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智海禅院的宗演也曾对临济义玄的《临济宗》和云门文偃的《云门录》重新加以校勘出版。从而在宋代形成重视以文字载体的典籍风尚,使得禅门中人重新审视禅宗“不立文字”的传统,协调“不离文字”与“不立文字”的关系,形成“文字禅”的潮流。

曹洞宗出现于公元9世纪。“至少从公元10世纪中叶起,曹洞宗进入了百年孤独的年代”[7](p.443)。大阳警玄(943—1027年)认识到曹洞宗困境,请求临济宗人浮山法远代为寻找法嗣,在觅得投子义青(1032—1083年)方有所改观。

投子义青,今河南洛阳偃师人,曾在洛阳学习五年《法华经》,后到浮山法远处开悟,后曾在开封法云禅寺圆通处得到印证,开始名震禅林。在居住投子山时,“道望日远,禅者日增”。义青门下出芙蓉道楷(又称天宁道楷)(1043—1118年),道锴门下出丹霞子淳(1054—1119年)、净因自觉(?—1119年),子淳门下出宏智正觉(1071—1157年)、真歇清了(1097—1152年),曹洞宗开始进入昌盛期。芙蓉道楷少年时,曾隐居在河南伊阳山求成仙之道,后进入京城在术台寺剃度。师从投子义青悟道后,曾到洛阳招提寺传法,又移居到龙门山下,63岁时,奉敕令前往开封十方净因寺,进一步扩大曹洞宗在河南地区的影响。觉范惠洪称赞投子义青和芙蓉道楷师徒“任重道远,皆能刻苦,生死以之卒,勃然而兴”[2](p.513)。

道楷在河南地区传法的弟子有:曾在邓州(治今河南邓州)传法的丹霞子淳;先后在汝州香山和开封十方净因禅寺传法的枯木法成(又称净因法成);在崇宁间奉诏令居住十方净因禅寺的净因自觉;在洛阳传法的天宁禧浦等。曾经由云门宗和临济宗禅师住持的十方净因禅寺在两宋之际成为了曹洞宗的宣传阵地。宏智正觉的悟道也发生在河南地区,他曾在嵩山少林寺坐夏,到汝州参谒过枯木法成,后投到时在邓州的丹霞子淳门下,并随着丹霞子淳移居今河南唐河县大乘山,并被任命为首座。而由他倡导的“默照禅”最终使得曹洞宗成为南宋以后禅宗的主流。

二、北宋时期河南地区禅宗的传法中心

临济宗本发源于北方,从其整体发展区域来看,北宋初期主要从河北地区转到河南地区,又从河南地区移到山西地区,在北宋中期以后,演化出黄龙派和杨岐派后,禅法向南移,传播中心再次转到长江以南。

从云门宗的发展来看,从宗派延续和法系的传承上看,其重心一直都在长江以南。虽然借助于政权力量,许多知名的云门宗禅师都曾有过北上京师传法的经历,也形成了相国寺慧林禅院和智海禅院、法云禅寺、净因禅寺等云门宗僧人的聚集地,出现了如慧林宗本、智清佛印、法秀圆通、怀琏大觉等知名禅师,但由于宗风“孤危耸峻”,对学习者根性的要求颇高,更适合崇尚“义理”的南方文化。所以,云门宗在北方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区域文化适应”阶段,许多被昭请来的云门宗大师在京师生活了数年后,选择再次回到南方禅院中。

在两宋之际得以盛行的曹洞宗,虽然源自南方文化,但在发展的低迷期,由临济宗禅师浮山法远代为接续宗脉,实际上融合进了不少本属于北方文化的临济宗特色,再加上在宏智正觉之前的,曹洞宗祖师多生活在汝州、邓州、开封等北方地区,所以,曹洞宗的发展实际上离不开河南地区文化的孕育。

而从具体的传法中心上看,临济宗、云门宗和曹洞宗的中心主要集中在开封、洛阳两京和汝州地区,在邓州、唐州多地也广有传播。

汝州主要是北宋初期临济宗的发展地,出现了以宝应禅院(代表禅师有:宝应首山省念、宝应法昭、宝应演教、宝应法照)、广惠院(代表禅师有:广惠院真惠元琏、广惠怀庆、广惠德宣)、首山(代表禅师有:首山省念、首山乾明院怀志、首山处珪)、广教院(代表禅师有:叶县广教院归省、广教归省明寿、广教海仙)等中心。据禅宗典籍记载,在汝州传法的禅师还有临济宗人颖桥安、西院思明、高阳山法广等。随着云门宗禅师大量进入东西京,不少云门宗弟子将传法区也扩大到临济宗的中心圈,其中慧林禅院圆照禅师的弟子香山法画是其中的佼佼者。

借用朝廷的力量,在开封皇家禅院中传法的禅师多属于云门宗人,也形成了早期独属于云门宗的禅寺:但随着临济宗与曹洞宗的发展壮大,独属于云门宗的禅寺中,也出现了其他禅师的身影,同样独属于临济宗的禅寺中,也多有云门宗和曹洞宗人住持。在开封与洛阳的行政中心,各个禅宗派系之间进行了融合。

法云禅寺中多由云门宗禅师住持,如佛国惟白、法秀圆通、善本大通、佛照杲禅师等,在两宋时期是云门宗发展的重要场所。但其他如最初云门宗禅师住持的禅寺,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其他禅宗派别。如云门宗禅师怀琏大觉住持的十方净因禅寺,培养出入佛日惟岳、净因继成等知名弟子,云门宗禅师继续在净因禅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临济宗禅师净照道臻和曹洞宗禅师芙蓉道楷和净因法成也曾长期在此传法。相国寺的慧林禅院,最初由云门宗大师慧林宗本住持,先后培育出慧林觉海、慧林圆照、慧林常悟、慧林怀深慈受、慧林慧海月印等多位长期在禅林占据一定地位的禅师。而同样在北宋中期临济宗禅师,黄龙惠南的弟子慧林德逊佛陀曾接受邀请住持慧林禅院;在智海禅院,虽然也有智清佛印、本逸正觉、佛鉴慧勤等云门宗禅师的影子,同样临济宗禅师慕喆真如也曾长期在此传法。

同样在原本属于临济宗禅师主要宣传地的褒亲旌得院中,临济宗禅师首山省念再传弟子、石门蕴聪弟子褒亲圆惠与东林常总的弟子褒亲佛海有瑞在此培育出如褒亲宗谕和褒亲寺谕为代表的临济宗弟子,扩大了临济宗在开封的传播。其中与法云大通同出圆照禅师门下的云门宗禅师褒亲慈济也在此占有一席之地。

在一些宗派不鲜明,不独属于某一宗派的禅寺中,这种混合的现象更为常见,如在华严禅寺中,临济宗广惠居琏真慧弟子华严圆明曾在此住持,云门宗禅师华严智明佛慧也曾在此教化。

与开封相比,长期在洛阳居住并传法的禅师人数相对较少,专门的禅寺数量也相对较少,造成全国性的影响也较小。如有史可查的禅院有韶山禅院(云门宗禅师韶山杲、韶山云门道信居住)、少林禅院(临济宗禅师少林元训和曹洞宗禅师少林恩居住)、龙门禅院(临济宗禅师龙门清照和曹洞宗禅师龙门南居住)、白马寺(云门宗白马崇寿江禅师居住)、招提寺(云门宗禅师招提宝禅师、招提惟湛广灯居住)等。其中也出现了如少林禅院和龙门禅院这样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禅师混居的禅寺。

在邓州传法者以曹洞宗禅师丹霞子淳最负盛名,临济宗禅师龙潭从晓也曾在此长期活动,另外香严寺的倚松如璧禅师、广济院守方禅师和广济同禅师都在此留有印记。在郑州传法者以云门宗禅师资福宝月法明为代表。而有证可考曾在唐州传法禅师包括临济宗人大乘山惠果、龙潭智圆、天睦山惠满、福安山惠珣等。

从整个禅宗发展史来看,在两宋时期禅宗主要以临济宗、云门宗和曹洞宗为代表。这三个宗派在河南地区传播并培养出的众多出色弟子,为延续禅宗正常发展乃至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居住在政治中心圈的北宋士大夫们在与河南地区禅师们的交往中,体会“禅悦”,反思人生,程颢程颐的洛学、邵雍的象数学重构了道学体系,推动了新儒学进程。

[参 考 文 献]

[1][宋]智昭.人天眼目[C]//大正藏:卷48[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2][宋]惠洪.禅林僧宝传[C]//续藏经:第137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3]杨曾文.宋元禅宗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宋]赜藏主编,萧萐父等.古尊宿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明]居顶.续传灯录[C]//大正藏:卷51[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6][宋]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C]//续藏经:第136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7]吴立民.禅宗宗派源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学讲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 张晓校]

猜你喜欢

北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从任职蜀地官员看北宋巴蜀地区的士风
浅议北宋军队回图贸易
威县出土《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石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