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 构建数学和谐课堂
2016-05-30普布次仁
普布次仁
【摘 要】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学生学习方式要变革。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形成了许多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方式变革中学得更科学,更深刻,更有效,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学习方式变革问题的探讨:一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否忽略教材要求;一是合作交流是否讲求实效;一是自主探究是否就是让学生自己探究……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和谐课堂;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课标理解的偏差,形成了许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许多貌似热闹、自主的学习,实际上流于形式、毫无实效,有的甚至本未倒置、舍本逐未。在此,我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些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同行进行探讨。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忽视教材的教学要求
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醒了校园,吹活了课堂,吹开了教师的心扉。我们的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教师巧设情境,精编活动,学生不仅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各抒已见,还热烈地与同学交流。看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但很可能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知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如不久前看到一节“可能性大小”的课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摸球、摸糖果、掷骰子、转转盘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热烈地争论,整节课热闹非凡,在课堂小结时,老师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却回答:学到了摸球、摸糖果、转转盘……学生最终的感受就是这节课很好玩。像这样教学,似乎已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却忽视教材的教学要求。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考虑到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忽略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关键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目的。对于这一些,教师没有思考过,或者没有认真思考过。
二、合作交流是否讲求实效
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把同伴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组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共有的成果,从而以群体智慧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只要留心去观察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很多合作交流往往只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做我的,你做你的,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交流,或者是少数能力强的学生演“独角戏”,更多的学生无事可做。
三、自主探究是否就是让学生自己探究
《课标》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学。但是自主绝不等于自己,主动也绝不等于自动。如一位教师教学的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两面墙上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很快,学生得出了“(6+4)×9”和“6×9+4×9”这两种计算方法,发现了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于是这位教师就组织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单凭这样的计算就能使学生探究出抽象的乘法分配律公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生,尤其是一个仅十岁的四年级学生,很難将计算结果相同的两道算式抽象成数学模型,当然也无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对两道算式的关系进行理性的思考,更难从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a+b)×c=a×c+b×c的公式。因此,教师此时必须及时地提供“支架”,如让学生再举些类似的例子算一算,根据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比、归纳,然后,再点拔学生用字母表示相同的数字。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能归纳出乘法分配律的计算公式来。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主导,更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只有在动态的课堂生成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整合,在学生绯徊时鼓励和引导,在障碍阻塞处点拔,在融合贯通前疏通,在思想肯綮处提升,学生的探究才能确保取得成功,学生的学习也可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转变教学方式,构建和谐课堂,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变革势在必行。但如何走出形式化、虚假化、低效化的学习方式怪圈和误区,让学生在学习方式变革中学得更恰当,更合理,更科学,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还有待于我们为而进一步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