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的奇点

2016-05-30陈卫星

教育传媒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社交

陈卫星

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过渡的传媒转型是当下业界和学界的重点话题。有学者把这一过程归纳为八个字,即从“内容为王”到“连接世界”。

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传统媒体以及相关的传媒教育当下要面对的日益媒介化的世界。仅就中国而言,联合国的报告显示中国有7.21亿网民,《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的估计是8亿左右,堪称全球第一。数以亿计的网民直接连接着上千万个微信公众号和上千个新闻类客户端。行业研究提供的数据表明,差不多60%的用户所获取的新闻资讯源于社交媒体。

这不由得令人想起半个世纪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那句名言:媒介即信息。难怪学界有人信誓旦旦地提出学科转型,就是要把媒体本身定位为学科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直接把媒体看作消费社会学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这种说法不无正确。因为一旦具有互动、微型、移动,同时还具有可以面对面传播的技术功能,传统媒体原有的各种功能就可以全方位放大,不仅拥有媒体自身发布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把受众自身的信息也纳入媒介化运作系统,成为信息革命大潮中最令人鼓舞且眼花缭乱的现象。

信息革命的本质是强调生产技术更新所驱动的一种产业革命,如果把它自身的成长周期和人口学的因素一起考虑,就会逐渐转化为知识、信息和社会意识的代际转型,落实在媒体界面上的信息革命对传媒教育学科会带来什么影响,显然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受众究竟是容易被抽象的观念所俘获还是容易被感性的信息所刺激?从题材分类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的媒体内容增长点多半是娱乐(包括体育)和财经(包括金融)信息,甚至还有耸人听闻的社会八卦,比如某些公众人物的私生活事件的社交媒体点击量据说可以高达数以亿计。

说到传播工具和权力操作的关系,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资本利益和媒介操作的结合所带来的广告效应,可以使媒体本身成为“作案嫌疑人”,如某某系所操纵的股市指数所引发的金融秩序的震荡,或者某某系所链接的社交媒体搜索排行榜所引爆的社会事件。

如果要讨论媒介的技术铭文和社会的象征秩序,基本上就是一个语言修辞学和社会符号学的结合,即用不拘形式的话语格式甚至语体(火星文、图形符号等)或文体(技术派、煽情派等)来呈现各种喜怒哀乐的社会心态。

要深究媒介创新和社会群体的知识运动的关系,这在今天直接成為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学的挑战:一方面是媒体知识分子对所有常识的介绍及其简化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知识门槛;一方面是各种专业知识分子的媒体介入使得信息越来越复杂。

最后,在讨论传播表现的动力性来源时不得不回到“连接世界”的问题。因为信息的传播是建构人与人的主体关系,如果这一原理成立,那么连接的人越多,这个传播世界就越大;在连接中所产生的舆论领袖所发起的“二级传播”(传统用语)或链接节点(当代用语)越多,传播效果就越明显。

显然,我们在陈述这些現实的部分现象时并不是纯粹的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因为,所有的技术创新不能替代在它之外的逻辑。所以,“媒介即信息”的定义,可以有三个观测点。

第一,历史发展的逻辑不是技术决定论。的确,不同时代的信息技术使得信息界面在形式、形态上发生变化,从线性现象上可以归纳为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当然也越来越复杂。如果按照具有批判性质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信息资本主义观点来加以表述,信息的节点化或全息化服从于资本升值的利润原则。如果从客观角度来看,技术只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信息的效应或效用取决于信息本身所作用的社会环境,取决于作为信息携带者的社会主体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信息的生命力或者信息的价值转换能力在于信息本身是否和传播环境匹配或兼容。比如说传统媒体要转型,首先要重新打造渠道,形成渠道和影响力的有效互动,不然难以重新定位竞争位置,更难以扩大竞争场域。

第三,社会的日益媒介化使人对媒介的依赖正在悄悄地变为人对信息的依赖。因为,在一个媒介化的社会,被分享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了人们形成个人认识的一个依赖,构成一种人与社会的中介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比直接的个人关系更加冷漠,更加脆弱,更无人情味。也可能比直接的个人关系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更令人向往。比如最近风靡世界的手机游戏“精灵宝可梦”(Pokemen GO,简称PMGO)。

随着人机互动中的信息和媒介的合一性不断推出增强版,社交媒体上已经出现关于传媒专业教育未来人才培养定位的各种技术身份的设想,诸如“循化师”、“开发师”、“架构师”、“设计师”等等。所有的中介化媒介技术似乎都要以更炫的技术创新来满足人的信息悬念期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继续研发维持或维护信息不对称的新配方。一句话:媒介面临一个奇点!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