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016-05-30赵宏勋纪崇科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演化陕西

赵宏勋 纪崇科

【摘 要】文章主要对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的特征和演化进行详细的介绍,从地理和构造两方面出发,对这一地区构造的背景进行详细分析,对各种构造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类与阐述。

【关键词】陕西;小秦岭;构造特征;演化

陕西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陆台的南缘,东秦岭东西构造带的北缘,新华夏系太行山隆褶带的西南端,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黄金地带之一。这一地区的山势从北到南逐渐变缓,南坡的水系源远流长,沟谷的切割比较深,这一地区的气温相对较低,无霜期比较短,是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气候。

一、构造格局

陕西小秦岭地区地壳的组成是典型双层的结构特征,以上太古界出露与北部太华山拱太华岩群为基底,盖层出露在南部金堆城凹,组成主要有元古界与下古生界。小秦岭地区经过了多种变形,也就是变质的作用,首先是早期粘塑性变形变质,中期塑性变形变质以及晚期脆性变形的叠加,最终形成了三大构造格局。

(一)太华隆起带。太华隆起带分布在小秦岭构造带的周围,主要经过了四期的变形褶皱而成,但是对于各期褶皱的形式,目前学者们各有各的观点。林宝钦(1989)吴文奎(1989)等认为第一期是平卧褶皱,第二期是同斜褶皱,第三期是倒转褶皱,第四期是开阔褶皱。蔡乃仲(1989)认为这一地区是三期同褶皱,每次主应力的方向都会出现变化,主要变化的形式可以总结为:南北向-东西向-南北向,并使褶皱的轴面出现反复的弯曲现象。

(二)石门坳陷带。石门坳陷带位于小秦岭构造带的中部,包括巡马道断裂到石门断裂间的区域,主要由第三四纪山地复背斜受到侵蚀形成,主要有路家街向斜与石门背斜,前者主要是高耸的向斜山地,形成的机理是:坚硬的石英岩大部分集中与轴部周围,出露的位置比较高,而且小断裂和节理都没有发育,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抗侵蚀的能力比较强,而石门背斜在山地的边缘,轴部张节理发育,大断裂切割和岩体破碎的现象比较明显,很容易就受到侵蚀,但是随山地的隆起,不断的折叠和侵蚀作用积累,就形成背斜山和向斜山并存局面。

(三)北秦岭北缘的构造带。北秦岭北缘构造带主要包括铁炉子断裂以北和石门断裂以南的区域,这一地区的构造单元和华北地块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和南北两大地质体比较相似。主要由陶湾群,寒武系和青白口系以及震旦系构成,其中,陶湾群构造最年轻,而且主要经过了三期变形,前期是主变形,表现的形式是推覆-平臥褶皱,主要的岩相是含砾岩、大理岩和砾岩,中期叠加平卧褶皱变形,还发育有小规模的推覆构造,岩相主要表现为片理化绢云绿泥大理岩,后期是开阔褶皱变形。

二、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的特征

陕西小秦岭地区的构造主要是断裂、褶皱、侵入体、单斜构造等,各种构造的特征具体如下:

(一)断裂构造。小秦岭地区,最明显的断裂带是小秦岭山脉南麓深大断裂带和北麓深大断裂带,其中,后者活动性比前者大,因为区域的应力场与重力均衡作用,两大断裂带不断的发生间歇性隆起,这对褶皱山地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促进一部分谷地发育,形成了山地的阶梯和峪内的断层三角面,使老第三纪夷平面出现了变形。

(二)褶皱构造。褶皱构造不仅仅促进背斜山和向斜山发育,还对山地中水系发育与顺向河形成有着控制作用,这里主要对山地中水系发育与顺向河形成进行阐述。小秦岭山地中水系发育与顺向河形成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小秦岭山地的北坡支流在五里村背斜和七树坪向斜的轴部周围都有分支,前者的轴部在周围形成各个河流宽谷段,后者轴部在周围河流的宽度变小。第二,小秦岭山地中河流通常沿山地复背斜内部更次一级褶曲的曲率半径最大处联线发育形成。

(三)侵入体构造。侵入体构造主要形成了环形构造与嵌入式山地构造地貌结构,前者水系和侵入体构造地貌以及侵入体构造地貌内部的地貌都是环形,主要因为花岗岩山地断块隆起,导致构造地貌从北向南进行更替;后者形成了面积比较大的谷地,而且中间比较高,两侧比较低,谷坡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坡度的变化梯度也比较大,主要因为褶断山地具有连续性,因为文峪与梁捻侵入体挤压变形而受到破坏,形成了侵入体构造山地和褶皱断块山地以及二者间过渡型三者并存的山地镶套式构造地貌结构。

三、陕西小秦岭地质演化的特征

(一)华北地块南缘和秦岭构造带间呈现波浪状构造演化,这一地区区经历多期变形-变质的作用。

(二)这一地区原始洋壳起源于太古宙时期,主要的发源是为灞源-华山-潼关一带,太古宙末期,朱家沟-巡马道断裂带和铁炉子断裂带出现大规模洋-壳波浪演化运动,形成了近东西向平卧褶皱,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相位早期拉斑玄武岩序列与晚期基性-酸性火山喷发与粘土质岩浆岩。

(三)早元古代,朱家沟-巡马道断裂带出现了活化,然后形成太华隆起带邹形和从南向北展开的海岸线。北陆南海构造在早元古代的早期形成,到末期因为灞源-黄龙铺-洛南和邻区熊耳山地区受到拉张作用,产生弧后裂陷槽,进而形成北部太华隆起带、中部熊耳裂陷槽以及南部洛南隆起三大构造格局。

(四)中元古代,主要以华北地块南缘陆棚海-边缘海的发育为主,早期在高山河-洛南一带,华北地块南缘发育石门坳陷,北部太华隆起带不断上升,石门坳陷提供浅海陆棚陆屑物质。

(五)晚元古代早期,太华隆起带不断上升,南部坳陷增大,洛南隆起带消失,迁移至石门以西区域。晚元古代以来,过渡型地壳趋向南移,北秦岭北缘构造带转化到早古生代才完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特征和演化非常复杂,需要不断加强研究,以便有更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李金钟,王金礼,李宏生.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科技致富向导,2015(02):87-87.

[2] 孙卫志.小秦岭幔枝构造与深部找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演化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走近你,我的陕西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演化视角下的管理机制研究
《演化》
论科技、社会快速发展下的“受众”概念演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