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北京的骄傲
2016-05-30罗广玉
罗广玉
2013年7月开始,北京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日光城”拉萨,在50多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安营扎寨”。除52名中学教师和10多名医生定期轮换外,其他76名干部援藏时间为3年。今年,第七批援藏干部任期将到,他们给拉萨人民、北京人民展现了哪些“硬功夫”呢?
民生:从干成每一件实事开始
拉萨市城关区委副书记、城关区常务副区长王万青一上任,就想到本区寺庙多,文化底蕴深厚,雄伟的布达拉宫也在这里,吃旅游饭应该没问题,便积极联系一家内地企业,拉到塔玛村,建了一家酒店,每年给村里缴纳的房租就达600万元,吸纳上百人就业,实实在在地为当地办了件好事。“民生是老百姓过日子,是吃饭、挣钱、上学,来不得半点花拳绣腿。我们每个援藏干部脑子里,白天黑夜都在想着我要为援藏干什么,走路、吃饭,甚至躺在床上睡觉都会琢磨。”王万青深有感触地说。
藏鸡蛋个头小,但口感和营养俱佳,一枚能卖4元,比普通鸡蛋贵1倍多。在农牧区援藏的干部想要发展这个产品。
但好事多磨。
藏鸡是半野生鸡,最适合在林间饲养。这年冬天,堆龙德庆区委书记陈献森跑了好几个地方搞调研。当他来到马乡岗吉村时,看到村里大片林地、山坡都闲着,便问“可不可以搞藏鸡养殖?”“有风险,怕搞砸了。”村干部说。“试一试嘛,只要好好干了,有风险咱们一起承担!”陈献森拍了板儿。
于是,堆龙德庆区有林地山坡地的村子,都开始养藏鸡。这个区在拉萨近郊,离市中心超市很近,不愁没销路。可150公里外的尼木县就不同了,农户藏鸡养多了,路途远,发愁卖不出去。虽有国家补贴,但尼木的藏鸡养殖总是做不大。县委书记范永红和常务副县长彭松涛都是北京援藏干部,为这事没少发愁。终于想到一个办法:要让农户放心多养鸡、多挣钱,就得引进一家大企业,把分散的农户带起来。他们回北京找企业,找来找去,找到了北京“德青源”公司,这家企业名声响,规模大,他俩把“德青源”拉到尼木考察,最终签订了合作意向,由德青源提供藏鸡苗和技术,尼木县政府负责回收鸡蛋和肉鸡。
这下农民就放心了。吞巴乡有个农户嘉措,一户就养了2000多只藏鸡,还在山上包了一小片林地,搞起林下养殖。一年下来,靠养藏鸡赚了4万多元。嘉措等一批农户的成功,使更多人陆陆续续加入养藏鸡的行列中。
前些年,拉萨居民做饭用煤气罐,冬天取暖砌个大炉子,烧牛粪、烧柴火,逢年过节农牧民们走亲戚,最好的礼物就是一筐牛粪。郊区最明显:家家户户的院墙上都糊着黑乎乎的牛粪,春夏天不攒够了,冬天就得挨冻。
北京热力集团胡晓冬和荀志国3年前援藏时,正赶上拉萨市政府给全市安装天然气。在主管道往居民小区铺设时,麻烦来了:有好几个小区,管道已经铺在大门口,就是入不了户。
“天然气是啥东西,会不会爆炸?”“牛粪烧了几辈子,不想换!” “一年花多少钱啊?比牛粪贵我不干!”居民说什么的都有。
胡晓冬和荀志国急得嘴上都起泡了,两个80后,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听到最多的就是嫌费用高。他们写了一个调研方案,向自治区有关部门提出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的建议。在多方努力下,天然气费用从平均 3 元一立方米,降到1.5元。
“这个价格自采暖的话,兴许比原先还省点。”一番细致的分析打动了居民,管道入户了。2015年初,拉萨市区和近郊区居民都用天然气供上暖了。“过去我烧饭,一月一瓶煤气罐,花100多元;现在用天然气,半年才90元。”一位藏族大妈见到援藏干部就说共产党好。
首善:从关爱每一个藏族同胞开始
车向宇在拉萨市工商联挂职,上班第一天就发现这里工作条件较差,一个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打字还要排队;没有自己的网站,个体工商户办个事还要跑过来;由于缺氧易患上高原病,好几个部门严重减员。这让车向宇心里很不安。他先向“娘家人”北京市工商联募集资金250万元,给这里每个干部配了电脑、换了家具、安了暖气和空调、盖了个值班室,拉萨市工商联门户网站和非公经济数据库也有了;后来,又说服北京一家企业,无偿支援一台200万元的弥散制氧设备,干部职工吸氧难题得到缓解。
拉萨市委和北京援藏指挥部则要求,每一名县处级领导干部都要结对帮扶不少于一户贫困户。逢年过节去串门,平时不管大事小事,接到电话就过去。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援藏指挥部总指挥马新明结对最多,结了3户藏族同胞和SOS儿童村200名孤兒。
拉萨市科技局挂职副局长李文军,在达孜县攀上了一位叫巴桑的“亲戚”,有空就过去看看。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妻子长年患病卧床,没有劳动能力。去年秋天,李文军去巴桑家,看见地里的青稞熟了却没人收,推门一看,一家三口全躺在床上。原来,巴桑和女儿进城遇车祸,都受了伤,巴桑腿还骨折了,别说下地收青稞,就是做个饭烧口水都要喊邻居,眼看自家青稞就要烂在地里。
李文军赶紧跟村里人商量:能不能自己出钱雇人收。村民说:“收了巴桑的就会耽误自家的。”有人提出“换工”办法:大伙儿帮巴桑收割,但你要过来,帮我们收。”李文军一拍巴掌:行!
整整一个星期,李文军白天上班,下了班跑来干农活,周末也不闲着。青稞叶子像刀子,把李文军脸划得尽是血道子,火辣辣的疼。巴桑的青稞收完了,李文军掉了5斤肉,脸晒黑了,手上、脚底打满了血泡。巴桑一家对这个北京亲戚感激不尽,临走时硬送给了几斤青稞,让他尝尝鲜。
2015年9月的一天,一位西藏山南地区2岁藏族小姑娘旦增曲吉,被送进拉萨市人民医院。援藏医生杨海明一看,小姑娘不停地咳嗽,喘气也费劲。仔细一检查,发现左气管里堵了个东西,位置较深,需要支气管镜才能取出。可医院里没有这种设备。
院长于亚滨也是北京来的,他抄起电话四处打听,得知自治区人民医院有支气管镜,让杨海明马上去取,这才发现这台设备从未用过,连配合手术的护士也没有,最关键的是还缺一把取异物的钳子。杨大夫又拨通了北京儿童医院,让同事火速快递一把钳子过来。
小女孩被抱上手术台。手术前,她爸爸突然跪下,把杨海明的手掌放在自己额头上,泪流满面。杨海明知道这是藏族最神圣的礼节,他满怀信心走上手术台,只用了10分钟就取出了异物,是一粒瓜子。小女孩的亲人高兴得热泪盈眶,将北京医生围起来一再道谢。今年5月,拉萨市人民医院正式立项组建气管镜中心,填补了这个医院的一项空白。
“坚持以首善的标准推进援藏工作”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北京援藏干部的眼里,首善,就是要有善良的品质,处处心疼困难群体,满怀感情体恤藏族同胞,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好务。
北京援藏干部做到了!
奉献:从割舍小我开始
采访中,与每一位援藏干部交谈,都无一例外地说到自己一大收获:割舍小我,拥有“家国情怀”,担当国家责任。
他们说,进藏后思想渐渐地会走上一个心灵高地:和平年代,又生活在首都这个现代化大都市,为了承担国家使命,我们自愿选择一个艰苦的环境去奉献才智,磨炼身心,不惜离子别妻、告别父母。援藏干部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完成任务誓不归,千难万难,无怨无悔!
拉萨有3650米的海拔。有人测量,这里春、夏、秋三季空气中的含氧量不到北京的70%;冬季更少,只有50%。北京第七批援藏干部在拉萨一落地,就尝到了滋味:眼里虽是蓝天白云,但没多久就被流出的泪水遮蔽了,头发晕,心跳加快。只过了半天,有人就嘴唇发紫、呕吐;头痛欲裂,直想往墙上使劲撞。然而,北京援藏干部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
亲人分别之痛,让一个个堂堂五尺男儿、谦谦女子,都要咬紧牙关,忍住泪水。
安貞医院儿科医生李晓峰,刚领结婚证半个月,就离开新婚妻子,在首都机场分别时,不停地劝慰泪流满面的妻子:“哭什么,我又不是去‘修长城!”房山交通局副局长陈建民,离家的那天早上,他先送妻子上班,然后自己再走。他怕妻子哭着送自己。北京市财政局干部杨力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离别80岁的老母时情绪激动,难以控制,突然扭身跑出了会议室……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柔软的地方。
拉萨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喻琳当年离开北京时,儿子才5岁。出发前一天晚上,看着宝贝儿子熟睡的样子,喻琳眼泪止不住:这一去3年啊,儿子正在跟自己学钢琴,今后怎么辅导?再过一年上小学,他看到开学典礼上没妈妈陪、新课本没妈妈包书皮,会怎么想?她和老公商定:把儿子每天练钢琴的谱子,拍成照片发到自己的手机上,再由自己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指导。
对家人情再深,再不舍,也抵不住援藏奉献的那份使命和责任。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有两位北京援藏大龄女医生,王素美来自北京朝阳医院。按规定,50岁就不再援藏。去年8月,王素美来的时候,离50岁生日还差3个月,她对医院领导说:“我以后没机会了,恳请你们这次让我去吧!”
徐小红,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副主任、党支部委员,党龄20多年。10年前,她就争先参加了赴新疆和田援疆医疗队。2015年8月12日,她手机微信群里,出现了医院动员参加“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通知,而且特别注明:一个星期之内出发。徐小红脑海里迅速把本科室医生过了一遍,觉得他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长时间出远门有困难。第二天一上班,她给爱人发了一条短信:“我可能又要出远门,援藏!”过了老半天,爱人回信:“小红,去西藏之事你自己定,家里有我呢。”
6天后,徐小红等不及自己的进藏体检报告,随医疗队出发了。当医院领导拿到标着心肺功能不正常的体检报告时,徐小红已经站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手术台上,此时她的职务是妇产科主任。
高原反应出现了。徐小红咳嗽不停,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稍一活动就胸闷气短。“千万别玩命,高原不比内地,不是闹着玩的。”有人劝她。徐小红扶着桌子摆摆手:“医疗队每批就干1年,我得抓紧时间多做点事。”
2015年国庆节,拉萨市组织赴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义诊。徐小红2年前去过那里,得了肺水肿,被紧急送回北京,差点没命。这次活动,她不假思索,像一发出膛的炮弹:“阿里我去过,给我报上名!”北京医生揭她“老底儿”,“我知道那里艰苦,可我不上去不放心!”
她如愿当上阿里义诊医疗队长, 3天连续跑了3个县,1000多公里,和医疗队一起,为近千名患者看了病。但更严重的咳嗽也跟来了,经常咳得弯下腰,服下一大把药也不管用。可病人一来,她就不咳了,像个正常人似的问长问短。同伴们都知道,那是体能短暂的“应激”。她却宽慰别人:“只要能为患者做事,啥病都没了。”阿里义诊结束后,尼木县义诊任务又来了,徐小红再次冲了上去。
家国情怀,倾心奉献,坚定的信念,坚毅的品格,成就了他们在援藏中的作为。
他们是北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