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2016-05-30肖艳
肖艳
摘 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感,辅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和文学修养。本文将举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方案,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位置,正确理解朗读教学的目标和定义,方能使朗读训练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生命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处理好朗读时的重音、停顿、连接、语气和节奏,这样方能指导学生正确掌握朗读方法。
在朗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停连、重音、节奏和语气之间的关系。
1.停连
停连中的停指停顿;连,指连接。在朗读作品的词汇之间、语句之间、段落之间都会出现停连,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停连的时间。(说明“/”短暂的停顿;“∧”停顿稍长;“⌒”指用于有标点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
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2.重音
重音侧重于对某个字或者某个词组的强调,读重音时可以采用加强重音、拖长字音和轻读法。
(1)加强重音:在朗读时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
(2)拖长字音:通过,有意延长音节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3)重音轻读:读音的轻重是相对的,有时有意的轻读主要重音,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重音轻读,常用来表示深沉、含蓄、细腻的思想感情和轻巧的动作、轻微的声音、幽静的环境等。
3.节奏
朗读中的节奏有四种,主要分为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和强疾型,可以起到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作用。
(1)轻快型。这种节奏呈现出均匀而有规律的特点,语速较快,跳跃感较强,用于表达愉快和幽默的情趣。例如叶圣陶先生的散文《三棵银杏树》中所写的“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2)沉稳型。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轻少重,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
(3)舒缓性。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
(4)强疾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
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底。
4.语气
语气是指说话的口气,在朗读中用于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商榷、感叹等。
(1)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学完课文,对重点段落、语句有所侧重,安排自由朗读,重在“揣摩”。
(2)齐声朗读。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但是极易造成大声喊读、唱读的现象,在教学中不要经常使用。
(3)指名朗读。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探究完毕以后,学生对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
(4)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朗读形式,这种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学生在朗读时一定是在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然后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进行角色朗读。这一训练方式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或看画面配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5)熟读背诵。目前,有很多学生靠死记硬背来背诵课文,认为背课课文是学习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背诵技巧,忽略了朗读和背诵的联系,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当扩展学生的诗词量,引导学生增加知识积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引导学生背诵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赏析其他描写杭州西湖的诗词,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告诉学生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描写的颍州西湖而并非杭州西湖。在让学生吟诵《石灰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多的咏物诗,像郑板桥的《竹石》和王冕的《白梅》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和背诵兴趣,指导学生熟悉托物言志的手法,培养学生的高远志向。
(6)交互读。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7)接讀。就是一篇课文教师可指名一个学生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再指另一名学生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三、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语文课上一般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读”的具体目标:
1.初读课文
这一层次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感知整体。
2.细读课文
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效果。
3.精讀课文
这一层次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总之,语文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在读中净化,“读”出一个精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刘爱莲.从“语感”到“文心”——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路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4(12)
[2]刘云梅.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育,2012(09)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澄泰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