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科普,厚植创新
2016-05-30上海科技馆
2016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十五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上海科技馆报告厅隆重举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出席并讲话。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褚君浩、王恩多,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刘岩,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干频,上海市团市委副书记丁波等领导出席。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主持大会,馆长王小明作开馆十五周年工作报告。
会议主要表彰了上海科技馆“十佳讲解员”:金雯俐、徐湮、曹艳、余一鸣、李熠、王益熙、裘颖莹、陆怡菁、饶琳莉、俞炯,以及一批致力于科普服务的优秀志愿者个人和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先进集体。其后,上海科技馆整体更新改造启动,并向更新改造专家委员颁发了证书。上海科技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志愿者代表,以及历任领导、中层干部、工青妇负责人、职工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十五年来,上海科技馆的成绩斐然,是首家同时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科技馆,且连续5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在国际主题公园协会发布的“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中排名第8。目前,上海科技馆累计接待观众5 900万人次,年均接待量近400万人次。2015年4月18日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开放,2016年11月8日上海天文馆动工兴建,“三馆合一”的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至此初具雏形。
科技馆在展览品牌的打造上,逐步形成了以自主策划为主,以引进经典为辅,兼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临展系列。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展”在上海科技馆亮相,2006年、2008年和2012年分别举办了“溯梦神舟,再创辉煌——神舟六号飞船实物展”、“梦圆神七,辉煌航天——上海2008航天科技展”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在沪上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航天热”。从2005年的“飞翔的精灵——鸟类,人类的朋友”、2006年的“当狗遇到人”、2007年的“快樂猪猪,健康生活”、2008年的“孰是孰非?鼠老大”,到2009年的“化草为乳,真牛!”、2010年的“华夏虎啸”、2011年的“欢乐兔世界”、2012年的“龙腾东方”,再到2013年的“蛇行天下”、2014年的“骐骥盛壮”、2015年的“羊羊得意”、2016年的“猿猴传奇”,上海科技馆迄今举办了整整一轮的生肖特展,每年春节都为广大观众送上一顿丰盛的科普大餐。再如,创下单日参观人次之最的“消失的恐龙王国——自贡恐龙化石国宝精品展”和来自大洋深处的“深海奇珍”展,带领观众“足不出沪”领略奇妙世界;而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的英国大展“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则启发人们对逝去物种的思考。
近年来,教育开始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上海科技馆也逐渐加快了探索展教融合的步伐。上海科技馆的教育活动早期主要集中在讲解导览、展品演示等方面。在引入美国STEM教育理念后,更为注重对知识的整合,涵括基础类、拓展类、综合类等项目,开发了“创客教育”、“团队定制”、“科学表演”、“深度看展品”、“探究性课程”五大系列教育活动。上海自然博物馆虽然仅仅开放一年半,但已形成“绿螺”品牌的集聚效应,组织了数十个原创的博物馆课程,塑造全新的自然移动课堂。2015年,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上海科技馆启动了“利用场馆资源提升科技教师和学生能力的‘馆校合作项目”,设计规划了“馆本课程”、“博老师研习会”、“校本课程”、“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实习研究员”和“一卡通”的子项目。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与本市127所中小学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共同开发一套博物馆课程、培训一批科技创新教师、培养一群创新型学生,找寻科普场馆与学校间可复制推广的“馆校合作”模式。
上海科技馆积极搭建科普创新的公共平台,让创新思想在这里激荡,让创新成果在这里登场。2009年,创办集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公益性于一体的科普栏目——“上海科普大讲坛”,至今成功举办69场,包括叶叔华、杨福家等院士在内的134名中外著名科学家就进化论、转基因、气候变化、航天技术等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话题展开精彩的演讲。2015年,开设“绿螺讲堂”,邀请众多“科普达人”与观众面对面。2016年,推出“科学+X论坛”,为科学家与公众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
上海科技馆的学术研究能力持续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开馆时即设立研究设计院,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队伍。2013年,上海科技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填补了该行业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并相继成立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以及自然史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博物馆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工作。
上海科技馆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通过搭建人才交流、会议交流、项目交流的平台,稳步推进全球化进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献出中国的智慧。如今,上海科技馆已与14个国家的20家国外同行及国际组织开展了100个合作项目,实现了中国科普“走出去”的多个第一:左焕琛理事长成为首位被国际科学中心协会授予2015年度“罗伊·L·谢弗行业前沿奖”之“杰出行业领袖奖”的中国人;生肖特展“华夏虎啸”首次走出国门;科普表演团队携《水之密语》和《声音与音乐》首次赴海外演出;首度建立与国外场馆的人员互访学习机制……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上海科技馆同诞生、共发展,以“集众人之力、扬科普之光”为宗旨,动员社会力量,集聚各方资源,广泛开展和支持各类科普教育活动,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科普能力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至今,募集的实物和资金总值已超过2.5亿元,包括700多件野生动物标本、100多件古生物骨架,以及近250幅非洲动物画和20多件木雕作品等。品牌活动“流动科技馆”不仅覆盖了上海市各大区县,还走出长三角,远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和江西等边远地区。此外,基金会还每年组织“科普夏令营”、“农民工子弟进科技馆”、“盲人科普之旅”、“申城老人学科普”等活动,并为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了“明日科技之星”、“未来工程师大赛”、“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等项目。同时,在左焕琛理事长的倡导下,上海科技馆开馆之初就建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已有18万人次加入到“智慧义工”的行列,成为一张最有温度的名片。
深耕科普、厚植创新,我们要积极践行“乐业专业敬业,致力创造未来”的上海科技馆精神,争当科普先锋;我们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引导公众投身科普事业。上海科技馆走过十五年的辉煌,站在“三馆合一”的新起点上,将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现代化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完成“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使命,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