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科学、艺术和人文融合的理念

2016-05-30徐善衍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6年6期
关键词:博物馆人文科学

摘 要 追求科学、艺术与人文的融合,既源自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内在追求。

关键词 科学 艺术 人文 博物馆

首先,衷心祝贺上海科技馆开馆十五周年!我们很高兴看到,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上海科技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给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增光添彩,并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普场馆之一。

孔子曰:三十而立。中国科技馆事业从1985年前后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至今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正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必须逐步摆脱单纯复制的建馆模式,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以上海科技馆为代表的特大型科技馆要发挥应有的带动辐射作用。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长期任务,其中牵涉多种因素。正如本次会议的主题“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它触及了当代科学文化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要把科学与艺术相融合,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相关行为的灵魂。亚里士多德曾说,完成任何项目都有“四因”——“目的因”、“形式因”、“質料因”和“动力因”。科技馆的创新发展也离不开“四因”,其中“目的因”就是我所强调的理念,即为人处世的信念和追求的价值。

那么,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所要信守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人文”,抑或说,是为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也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最终目的。一旦没有“科学求真”和“艺术之美”,任何事物就都失去了意义。当然,何谓“人文”也是个重要的问题。《易经》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卦辞。意思是,观察天道的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的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可见,我们的祖先把“人文”视为成就人类文明的最高尺度。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有个外国展馆令人印象深刻,其在展览序言中写道“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其通过引导和呈现,让我们明白真善美的融合才是人类永远不变的追求”。其中,“真”是指科学技术,“善”是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美”是指精神愉悦的享受。但“美”并不等同于艺术,因为艺术只是人类创造之美,此外还有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人文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纽带,同时三者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纵观历史上的各个阶段,科学、艺术和人文始终贯穿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并呈现出令人深思的变化。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尤其是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史学家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何谓“轴心”,意指当时人们理性思维的泉涌和迸发,同时在世界各地出现了文化突破的现象,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老子、孔子、墨子等先秦诸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希腊文明中产生了科学思想的萌芽。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限,或者说因为人文底蕴的制约,尚且不足以为科学发展提供平台。继希腊之后,罗马帝国出现了“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盛世,王公贵族不再停留在物质上的享受,更上升到精神领域,开始对艺术产生强烈的追求,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果有机会站在罗马街头,会发现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

欧洲文明经历古希腊的城邦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奢华风尚,以及中世纪的宗教统治,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背景下,西方涌现了三股浪潮: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实验科学,继而又掀起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开启了一个科学、艺术和人文相融合的全新时代。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博物馆领域,从世界最早的博物馆雏形——埃及亚历山大缪斯神庙,到近代第一个公共博物馆——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再到最早的工业技术博物馆之一——德意志博物馆和第一个科学中心——法国发现宫,就会发现博物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综上所述,在科学、艺术和人文的关系中,我们既要看到相得益彰的一面,又要看到互相制约的另一面,三者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社会整体的环境、条件和我们自身素质的问题。

(2)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在传播一种文化。博物馆在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它特有的时代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古迹丰富的罗马城中有个独特的文化新地标——21世纪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Art for the ⅩⅪ Century),这是一座由铁架、玻璃和混凝土建造的现代建筑(见图1)。几乎所有参观过该馆的人都认为,其无疑是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最杰出的作品之一。21世纪艺术博物馆包括艺术和建筑两个部分,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展览和活动,为不同的当代创意语言提供表达的机会。

走近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物馆入口处的一句谚语:“超越视觉的感受(More than meets the eye)”。进入展厅,摆满了各种关于时事政治与经济动向的剪报材料,借助文字和照片展现生活在不同阶级的众生相,既有光明的,也不乏阴暗的。这使人们想到艺术的定义:它是人们心情感受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另一个展区中,一位日本建筑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述了现代人对住宅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认识,呈现了2000—2015年人们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尾声部分,有一件寓意深刻的大型装置艺术品:一个三维球体被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红色代表建筑,白色代表人类,绿色代表自然,恰好与意大利国旗上的三种颜色相呼应。

这些展示让我们看到,现代艺术馆紧密围绕着当代生活这个主题,将过去与现在融为一体,试图分析文化模式和社会行为,诠释人们对科学、艺术和人文的追求。而科技馆对这种时代变化的表现则更为突出。我认为,科技馆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思考如何让科学走入公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社会热点及前沿话题;探讨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3)科技馆的创新发展需要培养一支有能力、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才队伍。

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科技馆普遍存在差距,主要是建馆理念不清、设计水平不高等问题,而团队整体能力薄弱或许是其中最大的短板。梳理全球知名科技馆的发展脉络,不难得出这样一个道理: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科技馆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当做终生事业为之努力。比如,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就非常看重理工类和艺术类人才,每年都会进行大量招募,并积极引导馆员共同参与全馆的基础建设。

世上有两类人能把科学、艺术和人文结合起来。一类是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普罗大众,他们在面对选择时,总是在“好用”和“好看”之间反复权衡,而这个衡量的标准就是真善美的融合;另一类则是真正的大师,他们拥有专长,掌握了多学科的知识,并对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创作出真善美相融合的作品,如“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内在统一。他们不仅是多才多艺的画家、雕塑家和诗人,而且是学识渊博的科学家、数学家、建筑师和解剖学家。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艺术和人文的融合中,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事业未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徐善衍.关于当代科普的人文思考[J].科普研究,2010(3):5-7.

[2]徐善衍.科学是一种文化[J].科技视界,2011(9):48-50.

[3]卫霖.MAXXI:意大利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J].室内设计师,2011(1):8-9.

[4]方振宁.“MAXXI”给力罗马——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J].东方艺术,2011(7):134-137.

猜你喜欢

博物馆人文科学
博物馆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露天博物馆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科学拔牙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