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2016-05-30姚壮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

摘 要:“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前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发展和灌输论中国化的进程进行比较清晰、详细的论述,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科学性,分析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当代价值,灌输论不仅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路径依托,而且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灌输论 历史发展 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革命实践中总结指导工人运动的重要原理,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灌输,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灌输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指导,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灌输的整个过程中的,它决定灌输活动的效果和方向,反过来灌输活动丰富着灌输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指导无产阶级运动,再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不断接受实践的考验,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理论体系不断系统化科学化。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灌输论陷入质疑的漩涡,作为回应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整体把握,科学认识灌输论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任何理论都有一个产生、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灌输论也不例外。早在1844年1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这样的论述,“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思想的闪电”如何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实现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这其中就包含了灌输的思想。同年,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灌输”的概念,特别是当他提到画家许布纳尔描绘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一幅画时,指出“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里,马恩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进一步解释了社会主义理论灌输给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因为“贫困”不能产生“理智”,“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思想意识的落后,工人阶级本身难以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马恩的灌输思想伴随着其科学世界观的诞生与萌芽,散见于不同的著作或信件中,没有形成系统的关于“灌输”的理论体系,因此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思想源头。进入19世纪后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取得胜利成果,但随之而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醉心于合法斗争和资本主义议会民主,淡化了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使得社会主义政党的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亟需加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考茨基对灌输论的系统化理论化作出重大贡献。1888年,考茨基参加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海因菲尔德纲领》的讨论和最后定稿工作,纲领提出社会民主工党的真正任务是从政治上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直译为:充实无产阶级)。1891年他在参与德国社会民主党新党纲即《爱尔福特纲领》的制定工作时,强调革命政党要“能够认识导向新社会的那些趋势,从而使它的政治活动具有自觉性,而不单纯具有自发性”。1901年考茨基加入到反对伯恩斯坦机会主义的斗争中,他在《新时代》上发表文章,对“灌输论”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主要内容概括为:第一,无产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它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和引导;第二,现代社会主义意识的产生需要深刻的科学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因此社会主义是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别人物的头脑中产生的;第三,他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发挥自觉性,主动把社會主义意识灌输到、充实到无产阶级队伍中。考茨基很好地顺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变化,在马恩灌输思想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基本实现了灌输论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

列宁在与俄国经济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对“灌输论”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和创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观点体系。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902年的著作《怎么办》中,可以概括为:首先,就灌输的必要性来说,列宁认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是从资产阶级中的有教养的即知识分子中,从他们创造的哲学理论、经济理论、历史理论中产生,工人是天然不会形成社会主义意识的。因此列宁说,“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要使工人接受和拥护社会主义意识,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头脑中去,“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任何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轻视和否定,都是对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和壮大。另外,列宁结合俄国实际对怎么灌输做出回答。他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要实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结合,就要从外面,即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同时他主张,社会民主党“应当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既以鼓动员的身分,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分赴各个方面去灌输政治知识。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国送来了共产主义,也为中国共产党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将灌输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毛泽东作为我党最早将灌输论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人之一,他对灌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革命和建设时期。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要对战士进行政治灌输教育,主张将“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里的“贯注”实质就是灌输。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这可以看做是列宁经典言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的中国式描述,正确的政治观点是不可能由人民群众自发产生的,只能从外面进行灌输。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邓小平同志总结,“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因此邓小平同志主张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教育,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渗透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时期,邓小平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马列主义指导思想毫不放松地开展社会主义理论灌输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方法,确保社会主义灌输教育扎实有效,深入人心。江泽民同志在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一,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即灌输论的指导思想作了准确的定位,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巩固,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不可行的。”二,江泽民把社会主义道德和优秀精神纳入到灌输理论的内容中,他强调“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正确的的价值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品德鼓舞人”。三,江泽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的建设,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进行”。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素质建设问题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强调“党的建设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思想政治建设,而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在于理论建设……要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进行巩固与加强,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与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在我党、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胡锦涛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全局高度,把青年作为灌输教育的重点对象。他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切实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几方面教育:第一,要构建理论信念教育的核心,进行正确而深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第二,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视作重点,进行深入的民族精神教育;第三,以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深入的公民道德教育;第四,将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进行深入的素质教育……”。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当代价值分析

回顾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党深植中国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灌输的对象、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灌输论,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势下,只要我们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看待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那么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价值。第一,灌输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路径依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当今世界风起云涌,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西化”、“分化”,加之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思潮及不良现象的泛滥,严重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说过,“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的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维持其制度的思想。”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通过对胡锦涛同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高度凝练,正式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是天然不会形成社会主义意识的,要想工人阶级接受和拥护社会主义意识,就必须从外面把优秀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灌输到他们头脑中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向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看齐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本质内容。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依托灌输,采取宣传、教育、行为示范等方式进行。第二,灌输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和实现,是灌输的理论化和大众化,灌输主体的外化与内化,灌输原则与方法相统一的过程。由于任何先进思想意识都不会自发在人的头脑中产生,需要借助灌输得以实现,因而灌输具有不可否认的强制性。没有灌输的强制性,就不可能在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世界文化中突出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態,它体现为内容上的强制性,强调灌输内容的鲜明主导性。同时,灌输的强制性不等于简单粗暴,当灌输的强制性被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会被简单地理解为主动施加者与被动接受者的关系,不仅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联系,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工具化的“填鸭式”教育,失去了对教育对象的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方法应当是多样的,方法是内容的载体和手段,是为原则服务的。因此,灌输的方法强调的是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递、渗透给教育对象,引导受教育者接受、信服、认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并外化于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正确的的价值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品德鼓舞人”便是通过多样的具体的灌输方式和途径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开放与普及为西方的资本主义的侵入敞开了大门,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大行其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造成了人民对社会主义不信任的困境。但同时也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毛泽东说过,思想宣传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占领。新兴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把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教育内容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反映人民的现实需求和社会矛盾,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一定能够树立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赖。这也要求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306,282.

[2][德]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M].陈冬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111.

[3]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244-24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3:40.

[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6.

[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47-648.

[8]新华社上海11月13日电.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北京: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4日第1版.

[9]李学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人民日报,2005年1月19日第1版.

[10][美]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65.

作者简介:姚壮(1991—),汉族,男,籍贯陕西省榆林市,就读于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