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声乐演唱教学中演唱技巧的基础训练方法
2016-05-30董鹏
董鹏
内容提要
声乐演唱是集脑力、体力以及舞台表现力等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它需要演唱者对演唱技术不断地思考与认知,对演唱的作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本文力图通过几个方面的思考对声乐教学做出一些规划。
关键词
基础练习 教学技巧 教学语言 因材施教 结合作品
前言
每个人的嗓音条件都是具有先天性的,但演唱技巧则是通过训练才可以达到,声乐演唱是看不见摸不着、需要领悟的,那么,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则需要教师以自己发声时的感受与方法,通过通俗、简练、精准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对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训练,教师再通过学生的歌唱来加以指导,引导学生逐渐走向专业的歌唱道路。
1.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包括气息、喉头位置、共鸣、咬字、吐字、音准、节奏以及站姿、情绪等方面。气息的运用包括发声和气息的控制,气息是歌唱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是基础练习中的首要任务。
其次,要喉咙张开、喉头位置稳定,这样可使声音像流水般顺畅而稳定,避免了声音摇摆不稳等问题。
再次,就是共鸣,共鸣可以使声音饱满圆润,传递得更远,共鸣需要在前两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因为这一环节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要有很多的练习与揣摩,并且它的训练是贯穿于基础练习中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教师着重强调练习环节,如口型的标准与否、音母的转换以及口腔打开、喉头位置、气息等方面,通过对这一系列因素的练习与纠正之后,使发声的音响震动高于鼻腔以上位置,这样增大震动空间就可以增大音量并且音域也得到扩展,使音色圆润浑厚,音区的转换可以协调一致、灵活自如。
声乐演唱常常提到“字正腔圆”,发声是与正确的咬字、吐字分不开的,通过咬字与发声的相互配合可练习唇部、牙齿以及舌头的灵活度,可以更加自如地运用到声乐演唱之中。
除以上因素之外,还有正确的演唱姿势、稳定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正确的站姿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调动演唱者的情绪与身体机能,可以轻松自如地进入良好的演唱状态。
发声是贯穿整个声乐演唱中的基础技术部分,也是整个演唱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声赋予了乐曲生命力,所以在这一基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发声练习,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增强器官的发声生理机能,使歌唱器官相互协作,音色日臻完美。由于方法的训练是在课时内进行,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制定完整的教学规划与设计课程,找出教学中的训练要点,使学生领悟到声乐演唱的涵义。
2.教学技巧
2.1教学语言
声乐艺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它需要通过思考去掌握要领,需要通过教师的听辨与观察来判断发声方法的正确与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以每个人能迅速理解的教学语言反馈给学生使其明白自身的毛病才可以对症下药,使学生将复杂的思维理清,透彻理解。
在声乐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像气息沉下去、深呼吸到腰腹部、吐气均匀稳住、收下巴、提笑肌、打哈欠一样打开喉咙等这样的词汇,在一节声乐课中学生要顾及这个问题还要快速思考另外一个抛出的问题,加上抽象的语言,经常会使学生觉得摸不着头脑、抓不到重点,一堂课下来什么都记不住,教学效果反而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量身定制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以其自身的理解能力可以轻松了解教师的意图,比如说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讲解,如“结合真假声来唱”“头腔要有共鸣”“气要沉到丹田里去”,这些看似没有什么问题的语言对于接收方——学生来说,往往是摸不着头脑的,真假声结合是如何结合的?头腔怎么才能共鸣?丹田在哪?如何沉到丹田?这些语言只有教师自己明白却没有使学生明白,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语言技巧,化繁为简,以最简单、通俗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如头腔共鸣,可以表达为将声音通过头腔发出,或者位置在头上,声音通过头顶产生共鸣之后发出,也可以在发声过程中不断纠正位置,使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的实践,使模糊的感觉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这不仅仅可以使学生最快进入状态,也锻炼了教师听觉的敏锐程度与语言的精准程度,这是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功,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打开学生与教师课上相互配合的敲门砖。
2.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把握总目标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育对象所做出的不同教学规划与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里,每一位学生的天生资质不同,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样就迫使在教学中因人而异,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态,要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制定教学计划,在把握教学总目标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
在基础练习基础上,教师要制定阶段性局部的训练——发声中遇到的问题与整体目标的同时进行。将基本功训练与声乐演唱双重的技术处理、音乐表现力、二次创作等进行统一、分解式训练。在教学中遇到演唱方面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与思考能力,在练习中能分辨出自己演唱的好与坏、对与错,也就是所谓的听辨能力,对自己演唱的评价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演唱水平。并且声乐教师通过自身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例如,在训练声音的位置时,如果是在高位置,需要着重强调气息的控制,要低要沉,不然气息不够厚、喉咙紧,会产生声音尖锐、紧张、浮的音响效果,在提醒学生气息下沉后,声音位置上耍有所提高,这样可以达到声音位置与气息的统一,否则会打破平衡与演唱的完整性。再如,在提示学生打开喉咙与口腔时,还要注意声音的集中;在要求抬笑肌的时候要注意下巴的放松与位置的协调统一。
2.3练习中结合作品
声乐演唱离不开声乐作品,声乐作品是演唱的载体,若想将基本训练融入到作品中便更需要对作品深入分析,首先是全面了解并研究创作背景,包括创作时期、创作国家与地域,作者生平以及创作风格。从创作背景来说,若是古希腊音乐则强调音色与情绪平稳、心无杂念;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强调理性,比较规范,所以音量的强弱对比并不明显,力度也很轻;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比较重视自我内心情感表达,充满幻想、憧憬。另一方面,从国家角度来说,德国是艺术歌曲的起源,其音乐与诗词结合紧密,选词一般都是文学诗歌,所以比较有诗意,因此音色上要求圆润、柔美,情感要求细腻,情绪的变化波动不宜过大。在中国近现代音乐领域中,作曲家黄自便借鉴了德奥艺术歌曲的特点,所创作的音乐大都含蓄、内敛,富于诗意,相反,意大利的歌曲脱离于意大利歌剧,自然带着意大利歌剧中重视情绪的表现,浮华的舞台表现与炫技。
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中心思想,除了了解创作背景之外,还要明白作者的意图与歌词的含义,使自己的主见进入角色,使情感贯穿始终,对作品理解得越深刻,那么内心情感便越强烈,对作品的表达才可更淋漓尽致,激发情绪、情感表达力也更加自如,更能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另外,在教学中还是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选曲,比如乐曲的速度、风格、学生所适合的音区等等,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
结语
声乐教学与器乐教学不同,器乐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可以手把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纠正,但声乐教学只能通过听才可感受,这便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语言有着极高的要求,通过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发声技巧,通过听力接受学生的反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运用于声乐作品之中,要真正演绎好、处理好一首声乐作品,除了要对作品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及激发情感之外,其根基仍是归结于基础训练部分。只有打好基础,才可以在声乐演唱中如鱼得水,自如发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课下功课,如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搜集相关书籍与音响资料等。这样,在演唱中可准确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学效果、教学水平都与教师的规划、能力息息相关,起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责任编辑 霍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