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悟”与“迷狂”:中西灵感说比较

2016-05-30陈韵聪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妙悟宗教创作

陈韵聪

【摘要】:“妙悟说”是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提出的一个著名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同时提出“兴趣”,“兴”是形象,“趣”是精神趣味,“兴趣”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妙悟”看以看做一种直觉思维,一种欣赏、鉴赏的能力。柏拉图的“迷狂说”是指诗人创作是靠神灵凭附,是神附体,不是代表自己在说话而是代表神在说话,认为是一种灵感。同样是文学创作理论,中西两种观点有精神的相似也有些许的不同,此篇文章将尝试从宗教渊源、创作机制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妙悟;迷狂;宗教;创作;心理

“妙悟说”是著名诗论家、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当中提出了一个诗论概念。是一个极具内涵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当中提到“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词,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1]也就是说,熟读经典之后,胸中养成一股浩然正氣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感性资料的积累,这样就叫“谓之上下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1]

回望1500多年前的古希腊土地上,也诞生了一位文明的智者,他认为一切文学创作都来自灵感,来自神的力量,来自神灵凭附,他便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师傅苏格拉底向来述而不作,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伊安篇》当中便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凡是高明的诗,无论在史诗和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科里班特巫师们在舞蹈时,心里都受一种迷狂支配,抒情诗人在做诗时也是如此。”[3]诗人本人不是在替自己说话,而是在替神说话,他表达的是神的意志,是神的诏谕。

一、“妙悟说”和“迷狂说”的宗教渊源

严羽从讲禅道入手,娓娓道来,引入诗道。先讲述他眼中的禅道“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1]禅道有大乘,也有小乘,诗道和禅道也一样,汉魏晋唐的诗是“禅之大乘”,也叫诗之第一义,大历以后的诗则是诗之第二义,也属于禅道小乘。揭示出诗道和禅道的关系之后,一语中的地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1]。禅道的关键在于“悟”,诗道的关键也在“悟”。“妙悟”二字也是典型的禅宗用语。

“迷狂”二字也并非柏拉图专利,是来自古希腊神话传说,相传科里班特巫师门祭酒神的时候,会忘情疯狂地击鼓起舞,宛若失去神智一般,感觉像神灵附身,失去了意识,代替神在进行疯狂的举动。柏拉图便把这一种说法引入到诗学创作当中去,提出诗学的“迷狂说”,“迷狂”的特点和宗教的“迷狂”有相似之处,都是一种“神性的着魔”,在那个时代的崇拜神,以神为中心,认为神灵主宰一切有关系,柏拉图也难逃观念的局限,因此便代入到诗学创作理论当中,提出“迷狂”。

二、“妙悟说”和“迷狂说”的创作机制

严羽又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1]提出“兴趣”二字,“兴”是形象,“趣”乃是指精神、情思、性情、趣味。“兴趣”是“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1]“不落言筌”“不涉理路”就是说不要求有逻辑,这也是正对当时江西诗派的批判,大量篇幅用在说理,议论,用典,用字押韵偏要找到它的来历、出处,做法僵硬死板,“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2]这便是诗的不幸,而找到诗之“兴趣”才是好诗,才是诗之大幸。在严羽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认为“妙悟”和才学无关,和技巧无关,和勤奋也无关,“妙悟”在它看来更接近一种直觉思维,“妙悟”则是通过“养气”得到的,由之前的感性资料的积累,博取盛唐名家之后胸中自有浩然之气,才能呼之欲出,文思泉涌,“人们在长期潜心的欣赏、品味好的诗歌作品中养成的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和艺术感受能力。“[3]“妙悟”是一种可以通过观照好诗而悟入的,是有路径可寻的。通过对过往经典的欣赏,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培养。

柏拉图的“迷狂说”则是完全失去理性,陷入一种无意识疯狂状态,没有理性和意识的驱使,不可控也不可把握。柏垃图说:“有这种迷狂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2]这里的上界便是指的神,他认为理念是不存在于现象世界的,而是存在于本体世界,也就是上界,这种思维模式也体现在他的“灵魂说”里面,他认为灵魂不朽,然而朽坏了的灵魂回到上界,才能实现对各类事物的观照。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作家的无意识,集体潜意识,也没有指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只能解释为神灵凭附。“迷狂说”更像一种灵感,陷入佛洛依德所说的无意识状态,陷入无意识的迷狂。也有很多人用“迷狂说”解释《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他凭借《静静的顿河》获得诺贝尔奖,但除此之外,再没有作品。所以人们解释肖洛霍夫的灵感也许就像柏拉图所说的神灵凭附,神灵附体时替神说话,神灵一旦不在,便无法写出有神性的好作品。

“迷狂说”与“妙悟说”虽同为论及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学说,在理论内涵上有相近、相同地方,又各有其侧重。它们都深受古代宗教学说的影响,都要求物我合一的心灵契合,就创作心理来讲,两种学说都重视创作主体主观感受在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突出情感地位,充分发挥幻想、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肯定无意识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在诗歌中把经过心灵化的东西呈现出来,这是一种值得学习借鉴的创作状态。

参考文献:

[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62

[2]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3]郭绍虞, 沧浪诗话校释[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妙悟宗教创作
诗道亦在妙悟
生辰感怀
艺术感言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严羽“妙悟”说的内涵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