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遇见
2016-05-30高金萍
高金萍
我以前一直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管好自己的班,保证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面对一个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我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制止他的行为,但实际收效甚微。直到看到王晓春老师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中写道:“能管住学生是一种本领,但不是有水平。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好教师,不光看他是否管住了学生,而是‘管中带有多少教育的因素。”我才猛然醒悟:原来,这是因为我的“管”字里缺乏“教育”因素的存在。
而今,面对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我会第一时间想道:“他为什么这么做?”然后才想:“我要怎么找到原因?我怎样让他受到正确的教育?”当我们学会了为自己恰当地定位,学生才能真正受益,我们的工作才变得有效,同时变得更加专业。
其实,令一线班主任困惑的问题有很多,特别是面对“问题学生”时,我们往往感到迷茫与无助;在没有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时,常常让自己陷于自责与自卑中。
同时,对于有些家庭问题特别严重的孩子,我们总是希望他们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品德良好、成绩优异,可他们大多性格叛逆、甚至极端;面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等一些被大肆宣传的“教育万能论”,班主任的能力和付出也被弱化……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有效的心理疏导,一些老师长期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因此形成心理创伤。
王老师在书中指出了这个问题,他让我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想承包孩子的一生,看起来好像责任感特强,其实是自我中心——对自己的作用估计太高了……教师不要抢家长风头,不要把无限的责任放到自己的肩膀上,破坏自己的心理健康”。他说,让我们轻松地舒一口气,明白自己只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过客”;我们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学生,但不要超越自己的工作边界……这些,都为我迷茫的心灵植入了一根“定海神针”。
那么,对于难以管理的孩子,难道我们就要放任自流吗?不,王老师教我们学习“教育诊疗”,教我们管理“需要智慧”“要以人为本”“需要多种方案”“离不开妥协”等,这些点拨使我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再急躁,不再盲从。我班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我却偶然发现他长期盗用家里的钱来买玩具。我试着运用王老师的诊疗法为此案例“把脉开方”:从表面上看,这个孩子是一个令人满意、让人放心的好学生,但因为家长期待较高,孩子总是尽力表现自己,长期的压力使他的内心承受力达到了极限,于是,他试图找到一种能缓解压力的方式。与此同时,其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没有及时引导孩子以适当的方式排解压力,导致孩子最终以“制造”问题的方式来宣泄内心压力。因此,我要做的不是直接找孩子谈话,当面撕掉他的“面具”,而应从真正的原因下手,借助其父母的力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逐渐加以引导。
今年,我的班级管理工作基本是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我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借鉴王老师的诊疗方法,治班效果显著。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宁县河底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