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清理“未完成情结”
2016-05-30方莼
方莼
最近,师生冲突事件频发,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怎么每次都是老师先动手?”
按理说,一个成年人面对未成年人,即便有矛盾,训斥几句也就算了,怎么能控制不住情绪,动起手来呢?其实,罪魁祸首是“未完成情结”。
所谓“未完成情结”,也叫“契可尼效应”,是指那些“没能完成的”“未获得成功的”事件往往使人更加难以忘却。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契可尼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发现,人们很容易忘记那些做完的以及有了结果的事件,但对由于客观原因中断未能完成,或达不到目标的事件却总是耿耿于怀。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自我保护,我们常常采用的防御方式是压抑。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当时的情绪能量被压抑之后,并没有消失。而且,这些能量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寻找出口。最终,当这种能量压制不住,突然爆发时,人就会失控,做出一些反常行为,甚至是在其他人看来毫无理智的行为,暴力行为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师生间因“未完成情结”导致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上课时,某学生不认真听讲,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发现后不能对其进行彻底的思想教育,常常只能提醒一下,但这样往往效果不佳,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未完成情结”——如果下次上课时,该生还是不认真听,老师势必会想起上一堂课的情形。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多次发生,并且没有改善的趋势,那么随着次数的增加,这位老师的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控制不住。
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某些学生可能已经养成了听课走神的习惯,就算明知不好也改不了。于是,在老师提醒后,该学生心中也形成了一个“未完成情结”,而老师反复的提醒,使得这个学生的情绪越来越压抑,变得越来越烦躁。试想,如果有一天老师向该生动起手来,该生是不是很有可能会因为积聚了太多负能量无处发泄而冲动还手呢?更糟糕的是,如果班上其他孩子有同样的问题,会不会被这股负能量带动起来,攻击老师呢?
不难看出,“未完成情结”往往控制着师生的情绪,捆绑着师生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罪魁祸首,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呢?其实也不难,我们只要每天和当天的“未完成事件”做个了断,及时合理释放自己的情绪,放下心理包袱,就能祛除它带来的负能量。我们可以在每天下班前回忆一下,今天是否有处理得令自己不满意的事情?如果有,可以及时找相关学生谈一谈,尽力让自己和学生都解开心结;或者设置一个“告别仪式”,让自己做到及时放下;还可以和同事聊一聊,直面自己的问题,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念,往往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我相信,只要我们及时清理身边的“未完成情结”,不让昨天或今天拖累明天,一定就能够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