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2016-05-30汤绍志

大东方 2016年9期
关键词:西区百老汇商业化

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矚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其实中国的戏曲艺术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传统戏曲时刻不忘观众。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新闻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导演也是如此,时刻提醒演员不要忘了观众。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戏曲演出必须明确一点:要让观众看得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观众对所演的剧目根本看不懂,或是虽能看懂,但剧目曲高和寡,或反映的是观众不关心的事,那么即使编剧的写作再娴熟,导演的手法再高明,演员的演技再炉火纯青,对于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无动于衷的。戏曲不能打动观众,就会失去生命。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曾有过教训。如昆曲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皇家御用的宫廷戏后,离百姓生活愈来愈远,渐渐脱离了群众。

戏曲艺术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归纳起来是:思想性、娱乐性、群众性三结合的原则。首先,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表演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讲究娱乐性,要求演出声情并茂、载歌载舞,唱、做、念、打俱佳;又注意群众性,做到雅俗共赏、平易近人,使观众在看戏中得到启发和教育,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赢得观众。

其次,商业化是戏剧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而中西方戏剧在这一点上也有所不同。中国很多学者认为戏剧的商业化就等于戏剧抛弃了文学性和艺术意义,这就不利于戏剧与商业化的协调配合了,也就会阻碍中国戏剧的传播。在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剧院的运营模式就是商业化的,比如在伦敦西区,很多剧目往往是在国家资助剧院首演,取得成功后再转入商业剧院。对于商业剧院来说,生存是首要问题,它们相对规模较小,多上演热门的音乐剧和话剧,有时会花重金聘请好莱坞名演员以吸引观众。如此一来,不但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而且还能通过经典的剧目和名人效应留住一部分戏剧迷。

因此,中国戏剧要繁荣,非走商业化道路不可。虽然商业化的运作可能会在某个程度上降低其文学性和艺术性,但是文学性艺术性兼顾的商业化也并非不可以。目前各种文学表现形式基本上都能和商业进行有机结合,并出现了新的繁荣,戏剧当然也可以。和好莱坞大片一样,一部商业元素丰富的舞台剧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有效的商业载体和广告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商业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先进性的表现。戏剧作为一种拥有广泛接受者的载体,应适应信息时代商业的需求,商业会使整个中国戏剧走向复兴。

另外,中国的青年接受者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青年观众自然而然会成为戏剧观众的主流。而在纽约百老汇,从孩童那里,你也能感受到戏剧的存在。所以,中国戏剧要充分发挥青年观众群的集聚效应,扩大接受群体,促进戏剧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当下中国的戏剧如果要发展必须要以戏剧的改革为先,从大众化到商业化再到青年化,而这种改革不是表层的某个剧目的宣传,应是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体系重构。这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但也是百年中国戏剧获得复兴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某些戲剧经过商业化和体制改革获得的成功和社会关注表现了一点:中国的戏剧目前遇到的困境和挫折是暂时的,与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剧并不缺乏魅力。在中国这个戏剧大国,只要戏剧把握了观众心态和找到社会需求的切入点,中国戏剧完全有理由获得再一次的辉煌。

作者简介:

汤绍志(1976.10—),男,汉族,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人,现有职称:四级演员,大专,研究方向:戏曲的传承,保护于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采茶戏传习所)

猜你喜欢

西区百老汇商业化
百老汇之星,逐梦前行
百老汇所有剧院关闭至今年年底
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纽约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双轮驱动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澳门百老汇”复活节精彩纷呈
临涣选煤厂(西区)提质增效工程改造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