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及分布1)

2016-05-30杨乐李继荣仓决卓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黑颈鹤西藏

杨乐 李继荣 仓决卓玛

(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拉萨,850001)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及分布1)

杨乐李继荣仓决卓玛

(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拉萨,850001)

摘要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黑颈鹤昼间活动生境和人为干扰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一江两河”流域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分别为6 041、5 949、6 496只。拉孜到南木林之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墨竹工卡到林周之间的拉萨河-澎波河谷一区是越冬黑颈鹤最为集中的2个区域;黑颈鹤昼间活动的主要生境是农田和水体,在这2种生境活动的黑颈鹤集群分别占集群总数(n=125)的80.8%和17.6%;12.0%的越冬黑颈鹤集群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69.2%的干扰来自开发建设。

关键词黑颈鹤;西藏;越冬鸟类

分类号Q958.15; Q958.5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 (Grusnigricollis) in Drainage Area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Its Two Branches from Tibet, China//

Yang Le, Li Jirong, Tsamchu Drolma

(Tibet Plateau Institute of Biology, Lhasa 850001, P. R. China)//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6,44(5):70-72,83.

We surveyed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 (Grusnigricollis) in the drainage area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its two branches, and analyzed the diurnal activities habitat of 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 and human disturbance situation. The number of 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 (G.nigricollis) in drainage area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its two branches were 6 041, 5 949 and 6 496 in December 2010 to January 2011, December 2012 to January 2013, and January 2015, respectively, and the most concentrated area of 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s was located in the upper-middle valley of Yalung Zangbo from Lazi to Nanmulin, and Lhasa river-Peng wave valley area from Maizhokunggar to Linzhou. The day activity habitat of wintering black-necked crane were farmland and ford, and the proportion of black-necked crane flocks (n=125) in the two kind of habitat were 80.8% and 17.6%,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12% of black-necked crane flocks affected by human disturbance, of which 69.2% was mainly from hum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Black-necked crane (Grus nigricollis); Tibet; Wintering birds

黑颈鹤(Grusnigricollis)隶属鹤形目(Gruiformes)鹤科(Gruidae)鹤属(Grus),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唯一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分布的物种,也是最晚被发现的鹤类,其全球种群数量为10 000~10 20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性易危(VU)物种,是国际上最受关注的濒危物种之一[1]。

黑颈鹤的分布区(78°~104°E、28°~38°N)西至阿尔金山和昆仑山脉,北至祁连山,东至乌蒙山脉,南至喜马拉雅山脉[2],其繁殖区主要在青藏高原北部和西部,越冬区主要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段、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及云贵高原部分区域,青藏高原东部为其迁徙途径之地[3]。西藏是黑颈鹤主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其在西藏的繁殖地主要集中在西藏北部、西北部的河流和沼泽湿地,越冬地集中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的“一江两河”地区[4],越冬期主要以谷物残物为食[5]。

本研究围绕着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一江两河”流域,于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3年1月—2月、2015年1月对在该区越冬的黑颈鹤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对黑颈鹤觅食地生境和人为干扰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黑颈鹤进一步的生态学研究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地概况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28°17′~33°30′N,87°05′~92°37′E,包括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段,以及以拉萨河和年楚河为主的支流流域[6],海拔3 400~4 700 m。该区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平均气温低,总积温低,3—10月份平均气温高于0 ℃,其他月份平均气温在0 ℃以下。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平均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7]。该区是西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是众多水鸟的越冬地[8]。该区植被类型包括河谷灌丛、草原、沼泽化草甸、农田杂草等,鸟类种类丰富,共有15目37科125种[6]。

2研究方法

选择黑颈鹤越冬数量稳定的12月至次年1月[4-5,9]对黑颈鹤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共在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1月进行3次调查,每次调查周期为15~25 d,调查区域包括整个“一江两河”流域,即雅鲁藏布江中游(拉孜县到桑日县)、拉萨河和年楚河干流及各级支流流域,涵括雅鲁藏布江中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全境及其相邻区域。使用10×30双筒望远镜及40倍的单筒望远镜进行观测,采用直接计数法[10]统计发现的黑颈鹤数量,并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定位。为避免重复计数,在正式开展调查之前通过预调查确定夜宿地和昼间活动区域的联系,利用夜宿相对集中的特点在清晨进行数量统计,距离较近的夜宿地如卡孜水库和虎头山水库,拉孜县城北部的雅江大桥附近区域和东北部的河中沙洲等地实施同步计数。

2015年的调查中,除进行数量统计外,还对黑颈鹤昼间活动的生境进行了统计。生境包括农田、水体和沼泽3类。农田分为旱地和水浇地;水体分为湖泊和河流两类,湖泊按照面积分为大于450 m2的大型湖泊和介于200~450 m2的小型湖泊,河流按照宽度分为大于3 m的河流和小于3 m的小溪。同时记录人为干扰的类型和强度[7]。

3结果与分析

3.1越冬黑颈鹤的种群数量

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1月3次调查发现“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分别为6 041、5 949、6 496只,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又以2015年1月种群数量最高。

3.2越冬黑颈鹤的空间分布

2015年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的分布如图1所示,共记录黑颈鹤集群125个,主要分布在拉萨市的林周县、曲水县、达孜县和墨竹工卡县,山南地区的乃东县、扎囊县、贡嘎县和桑日县,日喀则地区的桑珠孜区、南木林县、萨迦县、拉孜县、谢通门县和白朗县等县(区)。位于拉孜到南木林之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墨竹工卡到林周之间的拉萨河-澎波河谷一区是越冬黑颈鹤最为集中的2个区域;除此之外,较大黑颈鹤集群还出现在曲水县和达孜县等地;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山南段和年楚河流域,越冬黑颈鹤集群的规模较小。

图1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分布

3.3越冬黑颈鹤在分布区的年际变化

黑颈鹤在分布区的各县(区)域中数量不同,且有着不同的年际变化趋势。日喀则市除萨迦县在2015年有所下降以外,其余县(区)2015年的数量较2010—2011年呈明显上升趋势,此前未有观测记录的白朗县也于2015年发现8只黑颈鹤。而拉萨河流域各县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达孜县和墨竹工卡县的黑颈鹤数量年际变化与“一江两河”流域的总趋势相同,而堆龙德庆县和曲水县黑颈鹤数量则是不断下降,2015年在堆龙德庆县的调查甚至未发现黑颈鹤。

表1 “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及分布

3.4昼间活动生境

黑颈鹤昼间活动的主要生境为农田,80.8%的黑颈鹤集群(n=125)在该生境活动,在旱地和水浇地活动的黑颈鹤分别占农田生境的87.1%和12.9%;而17.6%的集群在水体生境活动,其中,河流、小溪、大型湖泊和小型湖泊4种水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7.3%、9.1%、9.1%和4.5%;另有1.6%的集群在沼泽活动。

3.5人为干扰情况

约有12.0%的黑颈鹤集群(n=125)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69.2%的干扰来自开发建设,例如以采石、挖沙为主的资源开发,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房屋的修建等。开发建设导致局部区域生境的剧烈变化,这类干扰主要集中在拉萨市周边的林周县、曲水县和堆龙德庆县;另有30.8%的干扰来自放牧和驱赶,也造成较弱影响。

4讨论

4.1西藏越冬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呈现反弹的趋势

作为唯一一个既有黑颈鹤越冬又有黑颈鹤繁殖的区域,西藏的黑颈鹤保护工作对该物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一江两河”流域是黑颈鹤最为集中的越冬区域。本研究证实,近年在该区越冬的黑颈鹤数量保持在6 000只左右,2015年越冬黑颈鹤数量相比2011年增长明显,虽比2007年的数量(6 940只)有所下降[11],但仍占到全球黑颈鹤总数[1]的60%以上。张国钢等对雅鲁藏布江流域越冬水鸟调查中发现黑颈鹤5 558只[12],和本研究2012年12月—2013年1月和2015年1月2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有一定差别,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观测区域的不同。本研究参照黑颈鹤的历史分布情况,将调查区域扩大到了拉孜县东北的平措林乡、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乃东、桑日、琼结3县,数量达到5 949、6 496只。

从局部地区的数量变化上看,2007年以后日喀则市越冬黑颈鹤数量曾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13]。本研究表明,2011年以后该区黑颈鹤数量回升,并于2015年达到近年最高的3 566只,但与2007年的调查数据(4 240只)相比[11]仍有所不及。与之相对的是拉萨市部分县黑颈鹤数量的下降,曲水县的黑颈鹤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2015年在堆龙德庆县的调查未发现黑颈鹤,该结果也得到了Zhang et al.研究[12]的支持。

4.2农田生境的保护对于黑颈鹤具有重要意义

生境选择对于越冬鸟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影响到越冬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越冬鸟类的存亡[14]。本研究观测到黑颈鹤集群125个,在农田生境活动的集群比例高达80.8%。这一方面可以作为越冬黑颈鹤多在农田中摄取散落到地面上的青稞、小麦等农作物为食[4,6]的佐证;另一方面也证实农田生境对黑颈鹤的意义重大,其不仅是黑颈鹤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区域,更是解决农业发展与保护工作之间矛盾的核心[15]。而令人忧虑的是,多地的农田现代化改造持续推进,如某县兴建的以温室为主的农业示范区,某县在核心区附近开展的土地平整工程,都在缩小越冬黑颈鹤的活动范围。

4.3警惕人为干扰的加剧

虽然“一江两河”流域的越冬黑颈鹤数量稳中有升,但其保护形式仍不容乐观。12.0%的黑颈鹤集群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其中采石、挖沙为主的资源开发和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最为剧烈。这类开发建设不仅造成地表景观的变化,挤占黑颈鹤的原始生境,还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持续加剧的可能,这也是“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保护需要持续关注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凤山.IUCN黑颈鹤保护行动计划[J].动物学研究,2014,35(增刊1):3-9.

[2]李凤山,杨芳.云贵高原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和分布[J].动物学杂志,2003,38(3):43-46.

[3]李来兴.黑颈鹤(Grusnigricolus)种群生态及濒危等级评估[J].生物多样性,1997,5(2):84-89.

[4]仓决卓玛,杨乐,李建川,等.西藏黑颈鹤的保护与研究现状[J].四川动物,2008,27(3):449-453.

[5]仓决卓玛,杨乐,李建川.西藏黑颈鹤越冬期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J].野生动物杂志,2008,29(1):15-20.

[6]杨乐,仓决卓玛,纪托,等.西藏“一江两河”流域鸟类资源调查初报[J].四川动物,2011,30(3):475-480.

[7]陈斌,李海东,曹学章,等.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格局与NDVI分布的空间响应[J].中国沙漠,2015,35(1):120-128.

[8]张金燕.西藏自治区“一江四河”流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9]BISHOP M A,李凤山.农业耕作活动对西藏越冬黑颈鹤食性及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02,10(4):393-39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HJ 710.4—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13.

[11]BISHOP M A, TSAMCHU D.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January 2007 survey for black-necked crane, common crane, and bar-headed goose[J]. China Crane News,2007,11(1):24-26.

[12]ZHANG G G, LIU D P, LI F S,et al. Species and populations of waterbirds wintering in the Yarlung Zangbo and its tributaries in Tibet, China[J]. Zoological Research,2014,35(S1):92-100.

[13]BISHOP M A, TSAMCHU D, LI F S.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black-necked cranes wintering in Zhigatse prefecture, Tibet[J]. Chinese Birds,2012,3(3):191-198.

[14]章志琴,夏瑾华,王艾平,等.江西省境内中华秋沙鸭越冬生境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5):29-32.

[15]王岐山,李凤山.中国鹤类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43.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27日。

第一作者简介:杨乐,男,1982年2月生,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E-mail:yangletibet@126.com。通信作者:仓决卓玛,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E-mail:Cangjuezm@126.com。

1)西藏自治区重大重点项目(2009)、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

责任编辑:程红。

猜你喜欢

黑颈鹤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鹤舞高原
我们一起去西藏
归来吧!精灵(连载六)
归来吧!精灵(连载四)
神奇的黑颈鹤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