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的性格特征
2016-05-30刘作芳中共盐津县委党校云南盐津657500
刘作芳(中共盐津县委党校,云南 盐津 657500)
诗仙李白的性格特征
刘作芳
(中共盐津县委党校,云南盐津657500)
[摘要]由于自身不平凡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大环境的深远影响,锻造出诗仙李白立体式的性格特征:热情而天真,自信而主观,叛逆而狂放,这些复杂的个性,使他在诗歌王国里秉承浪漫主义的诗风流向,以诗歌代言,为后世塑造了一个豪放飘逸、率性无羁的典型形象,为中华文学宝库奉献出了不可复制的瑰宝。
[关键词]李白性格;热情天真;自信主观;叛逆狂放
李白,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李白《江上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诗风壮浪纵恣,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力求摆脱拘束,内容丰富多彩,手法变化万端。其诗作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一份闪光的瑰宝。晚唐文宗皇帝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后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如果要更好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诗作,更进一步走进诗仙的内心世界,那么,就不能不了解和研究他的思想性格特征。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的不断生活实践在外界生活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联系李白的经历、思想成长过程来看,他的性格是立体式性格,主要可以归纳为:热情天真、自信主观、叛逆狂放。
一、李白立体式性格形成的人生阅历基础
李白出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就随父亲携带万贯家资来到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买下一座庄园居住下来。他青少年时代就受过充分的教育,以至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而且“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李白也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侠和羽客。游历四方,周急济贫,击剑任侠。他拒绝参加科举考试,“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26岁时离家外出,开始了他一边壮游访仙问道,一边沽名求仕的历程——当时的政治生态中流行一条“终南捷径”,那就是不参加科举考试,先当名士,把名士的身价玩高了,积累了资本,然后再举荐入朝做官。李白26岁至42岁没有做官,在游历过程中创作了大量诗作,以至于诗名满天下。成为名士之后,被当时的吴筠举荐给唐玄宗,在朝廷里不曾得志,还时时冒犯权贵,在长安呆了三年后被赐金放还。又再次踏上壮游之路,漫游各地,寻仙访道,挥斥内心的忧愤……
安史之乱爆发后,天朝兵败如山倒,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三个儿子李璘(永王)在长江流域驻军,派人延请在庐山隐居修炼的李白下山当参谋,李白满腔热情竭力为永王奔走效命,谁知太子李亨篡权,派军围剿其弟永王,永王兵败,李白被关入牢中,幸得军中的郭子仪、高适解围,才由死刑改为流放夜郎,在到夜郎的途中被赦放回,第三年(宝应元年,762年)病死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走完他62岁的人生道路。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一生。唯其有独特复杂曲折的经历,才铸就其复杂立体的思想性格特征。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的观念,有着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的热切愿望;但是他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尤其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有着反抗束缚追求绝对自由,愤世嫉俗、蔑视世间的一切的思想理念;与此同时也受到其时炼药求仙风尚的熏染,曾一度隐居岷山,所以也具有所谓的“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的游侠思想。因而李白的思想是融汇了儒、道、侠三者为一体的。他崇尚“功成身退”的品格,“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其一)。
儒家以拼搏进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宗旨,道家以退隐、无为为归宗。侠家以敢于对抗一切不正义的行为,不计报酬为民除害为己任。三家思想本来是相互矛盾、对立的,然而,在李白的身上却高度的统一起来!这正如龚自珍所言“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此话极具见地,前一句是说庄子旷达尚道,屈原沉郁忧政,两人殊异“不可以并”,但李白开了先河,成功的融合了庄之飘逸和屈之瑰丽为一体。后一句指的是,儒道侠这三种思想本来也不能够合为一体,纵然要合,就需得用气,也就是一种气势和气概,方能把儒家仁爱的思想、道家解脱人生痛苦的超凡出世的思想以及游侠们重义的精神融合在一起,这“又自白始也”。因此李白的思想极为丰富:有庄子避世的思想,也有屈原的爱国之心,有儒家济苍生的思想,又有道家希望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神仙思想,同时还具备侠客的仗剑天涯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二、李白立体式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
李白立体性格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他复杂的生活经历,另一方面也与开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经过唐初的贞观之治,到了开元时期,国家统一,边疆稳固,物产丰盈,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一派盛世景象。这一阶段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鼎盛期。这样政治开明的大环境,激发了文人士子们活跃的思想,锻造着文化人宏伟的抱负和博大的胸襟。使各阶层文人燃烧着激情,追求功名报效国家,奋发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对自我价值的高扬、肯定,对未来前途满怀信心。使一批庶族士子得以扬眉吐气,登上了政治舞台。“唯才是举”已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但是,到了玄宗李隆基晚年时期,唐王朝已历长期的太平,李隆基坐在龙椅上觉得悠然坦然,没有丝毫危机感,所以“悉以政事委林甫”(《通鉴》卷215)。所有大政事宜任由宰相李林甫处置,自己当甩手掌柜。纵观历史,统治者一旦没有了忧患意识,便不会去握发吐哺地重视人才,更遑论励精图治了。其时奸臣牛仙客、李林甫掌管着用人大权,后来杨国忠则建议“文部选人,无问贤不肖,选深者留之,以资据阙注官。”(《通鉴》卷216)。于是论资排辈取代了“唯贤是举”的选人用人标准。开元以前崇尚人才的社会风尚至此只剩一具空壳,文人士子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满怀豪情已然逐渐冷却了下来,报国无门,进退维谷,叛逆的风气在一些文人士子身上潜滋暗长。李白生命的旺季正处于这一过渡时期,他被推举到朝中时,玄宗所赏识的也只是他的文学才华。把他当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只是一个可以任意呼来使去的活工具。可以说当时冷热不和的政治、社会气候是李白性格形成根本诱因。
2018年,也是依波“一诺十八年”长效慈善项目的第十年,依波爱心使团携手京东公益,第十二次前往汉源探访受助儿童,并于全网发起“我的愿望,请多关照”乐捐活动,实现孤贫儿童的愿望清单。“一诺十八年”启动迄今为止,已让160名孩子和他们的家庭走出阴霾。
三、李白立体式性格的具体表现
(一)热情、天真
李白是一位热情天真的大诗人,他一生都充满着经邦济世、为国出力的热望。
开元十四年,26岁的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漫游和求仕的历程。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安宁极大鼓舞了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世济物的热情。即使在初入长安求取功名不成之后,李白仍然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即使长期的仕途失意,也未曾让他的意志颓废消沉。这种雄心和热望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有体现,他羡慕姜子牙“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梁甫吟》),钦佩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羡慕谢安“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李白对国家的统一非常关心,对保卫祖国边疆的将士像其他边塞诗人一样,做过热情的赞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之一)。以“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勇猛精进来鼓舞前方将士,用“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来安慰后方家属。天宝年间,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不断向吐蕃和南昭用兵,战争使人民生灵涂炭,这引起李白极大愤慨,他先后写了好几篇诗歌来反对这种不义战争。安史之乱以后,他远在江南也写过一系列充满爱国热情的诗篇。在末年作的《永王东巡歌》中也还有“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的豪情壮志。即使在坐牢和流放中,他的爱国热情也丝毫未减,他在《赠张相镐》中说:“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中道:“桀犬尚吠尧,匈奴笑秋千。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这些诗作充分说明他的爱国热情至老不衰。
他的诗歌往往在旷达中蕴涵着童真般的情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就像浓酒让诗人痴醉。他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盛唐士人大都把建功立业和享受富贵等同起来,高适就曾经说“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而李白却明显的表露出重功业,轻富贵的思想,“奋其智能……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这种只求功名,不求富贵的思想,正是他的“功成身退”思想的具体写照。
然而,李白的性格也有天真的一面,此处的天真,指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他常常把完成事业、取得功名看得轻而易举,热情使他忘记了时局的复杂性和道路的曲折艰辛。面对权豪势要,可以“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当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又是多么慷慨激昂“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与朋友开怀畅饮时,又是那么天真直率“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谈用兵时是“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奔亡道中五首》),谈政治时是“眉如松雪齐四皓,调笑可以安储皇”(《赠潘侍御论钱少阳》)。哪怕在长安的政治活动失败以后,他也照样是一个老顽童的性格,“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秋日炼药院赠元林宗》),“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短歌行》)。口出狂言,自信不疑。不安于寂寞和孤独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他在《侠客行》中有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义举,有过“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壮志。而这时是开明盛世,这些言行与举动和时代是不相符合的。他还曾经幼稚的想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安禄山不要反叛。后来61岁时还请缨杀敌立功“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获得准允后就随军开赴沙场,途中因病折回后,还不忘感叹一番:“天夺壮士心,长嗟别吴京。”天真味很足,他喜欢理想化一切事物,是对一切丑陋事物的鞭挞。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幼稚天真,唐玄宗才认为他“非廊庙器”,治国理政是要不成的。太子宾客贺之章也才会叹之为“谪仙人”。
(二)自信、主观
在名篇《将进酒》里,感叹了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和高堂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接着顺理成章来了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似乎早已经看透了世间万事,以至于颓废气馁了,但他情感变化真比翻书还快,马上就来“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自信心多么强烈,奋发向上的壮志多么豪迈啊。
名作《上李邑》里说:“大鹏一日同风起……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中把自己比作大鹏,以此充分肯定自己的不世之才,直到临终之前,他仍然未能忘怀于大鹏:“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极力的高扬自己。《行路难(其一)》则表现出虽郁郁不得志却仍然乐观豁达乃至自信的性情——“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是主观色彩很浓的一个诗人,这一点反映于政治性的不成熟。四十二岁被玄宗征召时,主观臆断以为皇恩浩荡要委以重任,自己的仕宦之志终于要实现了,岂能不高兴?不但“呼童烹鸡酌白酒”狂饮自慰,还公然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来到朝中倒是得到了玄宗的接见,被擢为翰林大学士,让其“随时待诏”。但最终只不过是伺候皇帝洗澡、娘娘赏花、给梨园配词这些为帝妃们吃喝玩乐效劳的无聊琐事,而这些是太监、宫女们干的事情,堂堂“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的大诗人遭受这般耍弄,能不感到憋屈、窝囊吗?在长安呆了三年,终于看清皇帝在耍弄自己时,才感到政治理想破灭了,心情大为失落,于是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抒发胸中块垒写下“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的诗句后,上书请还,玄宗恩准,“五噫出西京”。这段经历让他初步认识到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的黑暗。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长安被权贵所排挤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不得不再次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此时怀念先贤的情感也就与日俱增,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两年,他两次来到宣城拜谒先贤谢眺,做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和《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两首诗歌,通过怀念谢朓来抒发自己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情。在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心情万分高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下江陵》)。
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就抒发“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梁甫吟》)奇思妙想。当想念长安城时就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咸阳城西楼晚眺》),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的奇遇。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一厢情愿,主观臆断。这许多诗歌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很多地方使诗歌增加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而亲切。
(三)叛逆、狂放
李白从少年时就喜好任侠,以后又在“混游渔商,隐不绝俗。青云豪士,散在商钓”(《与贾少公书》)的长期生活中,曾经和许多民间游侠往来,受到这些人的感染影响,养成了狂放不羁,桀骜不驯的性格。在政治上,平交王侯,睥睨一世。处世上,蔑视权贵,独立自主追求自由,粪土王侯,虽为布衣,但十分注重自己独立不屈的人格和尊严。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由。”(《送烟子元隐仙城序》)。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对那些倚靠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贵,他强烈鄙视,傲岸不屈。在京城闹翻以后“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书情赠蔡舍人雄》)。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是纵酒狂歌,寻仙学道,“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笔下的名山巍峨雄奇,吐纳风云,笔下的江河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得以充分表现。
遭遇仕途挫折之后的李白处世态度发生转变,开始远离政治,重回诗酒生活,与好友往还,游山玩水,访道修仙。结识了高适和杜甫,后往来于齐鲁、梁宋之间,生活窘困“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此时,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叛逆的精神也愈来愈强烈。凡是阻挡它理想实现的东西,他都要翻盘洗牌。敢于叛逆封建礼教和封建秩序,也敢于打破人们心中传统的偶像,可以轻视尧舜,可以讥笑孔子。“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
他在《古风》(第二十四)中写道:“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悚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拓!”这是他入长安的所见所闻,诗中的宦官和斗鸡者都是玄宗宠爱之人,他们炙手可热,有权有势,横行霸道,李白以“冠盖辉赫”、“鼻息干虹”加以嘲讽,再借“行人皆悚惕”加以反衬,活化出他们不可一世的嘴脸。愤激憎恶的心情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这是不满权贵,批判现实的心声,只有具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才能抒发出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古风》第三十九),“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这些诗歌这不仅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同时对封建统治者颠倒黑白、残酷暴虐的种种黑暗面目,作了尽情的揭发,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
《上李邑》诗云“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用“后生”、“年少”的英武之气敢与当权者“殊调”。一幅无所畏惧、斗志昂扬的气概直冲斗牛形象。特殊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他那种慷慨激昂、狂傲豪放、飘逸洒脱的气概。不管是在三年的供奉翰林政治生活中,还是短期的永王幕府的政治生活里,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独来独往、昂首天外、“平交王侯”的傲岸豪迈,醉舞狂歌、放荡不羁、重情重义的风格。不屈己、不干人。
他曾经讽刺唐玄宗“弱植不足援”,幸而朝廷对他以礼让与宽容处置,未加追究。他的《嘲鲁儒》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把不学无术的人嘲讽的无地自容。人们流传下来的“龙巾拂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等故事,更是说明李白的狂放不羁,傲然长啸,蔑视世俗。
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任华《杂言寄李白》),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的意识,这是魏晋以降崇尚个人价值的重要内容,李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很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
是自身独特而丰富的不平凡经历和特定的时代塑造了李白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无论是建功立业欲望的抒发,还是自由个性的表现,也无论世界历史人物以自况,还是以复振古道为己任,都和他立体型的性格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责任编辑丛琳
[作者简介]刘作芳(1967-),男,中共云南盐津县委党校高级讲师,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政治学及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22.7;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3-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