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理论贡献

2016-05-30张永光龚剑飞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矛盾社会秩序

张永光++龚剑飞

[摘 要]《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的提纲》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它明确提出了实践主题从革命向建设的转换问题;重申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重申了统筹兼顾的原则;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主题转换;社会矛盾;统筹兼顾;社会秩序

[中图分类号]A8;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3-0012-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对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献,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它包含着丰富的建设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关系、规律、道路作出回答的科学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中国化形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哲学的具体化、中国化形态,它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适应这一建设实践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在当代中国已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又仅仅是一种文本形态或者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①,这个“文本形态”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的论述。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从“文本形态”向“叙述形态”或思想体系向逻辑体系的转换。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探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萌芽。

收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的《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献,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这篇讲话提纲是毛泽东从1957年3月17日到20日天津等地四次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1957年2月27日下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的讲话,3月12日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讲话。《正处》发表后,全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为了使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引起全党高度重视,毛泽东利用去杭州的机会,沿途又就“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行了演讲。这就有了3月17日在天津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3月18日在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3月20日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前,毛泽东写下了《提纲》,[2]1605-1611全文约800字。毛泽东在这篇讲话提纲中提出了实践主题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问题、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重视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的问题以及处理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方法论等方面。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由革命哲学向建设哲学转变的必然性问题,又具体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

一、中国人民实践主题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

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命题,根据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主题发生了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毛泽东在《提纲》中明确指出了中国人民实践主题的这种变化,即“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3]289无产阶级实践主题和实践形式客观上发生了转变与人们能否认识到这个转变是两个概念,只有认识到这个转变并在思想上、思维上也实现革命思维向建设思维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中国人民实践主题的转变是从新中国成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而开始的。实践主题的转变使党的历史任务由领导革命转变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历史方位也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党,即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执政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主题的转换以及由此带来的党的历史任务、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必然反映在哲学思想上,其结果就是必然要求革命哲学向建设哲学的转变。思想、意识、哲学与实践在相互关系中发展。因此,绝不能“用过去的方法对待新问题”,“不能用解决第一类矛盾的方法去解决第二类矛盾”。[3]289

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就是由阶级斗争向自然界斗争的转变。在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作的《正处》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目的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3]216在1959年6月11日同秘鲁议员团的谈话中,毛泽东指出:“过去干的一件事叫革命,现在干的叫建设,是新的事,……这是科学技术,是向地球开战……。”[4]72这里,毛泽东不仅将中国人民的实践区分为前后衔接的两个阶段或两种形式,即革命和建设,而且认为建设的本质内容就是向地球开战、改造自然。“向地球开战、改造自然”本质上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因此,随着实践形式由阶级斗争向自然界斗争的转变,“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3]218

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就是从政治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转变。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4]108-109虽然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实践也称为革命,但在内容上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的革命内容是有本质区别的。此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此后则是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因而本质上是建设。关于科学技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党是有深刻认识的,认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4]351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3]2。为了迅速改变我国科学文化落后状况,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促进作用,从1956年4月开始,国务院组织六百多名中国科学技术专家,并邀请二十多位苏联专家,经过半年的研究和讨论,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迅速发展。②从政治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对党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提高党领导科学技术的能力。关于对科学事业的领导,毛泽东认为当时党还只是处于政治领导阶段,还不能真正进行业务领导和技术领导。他说:“说共产党不能领导科学,这话有一半真理。现在我们是外行领导内行,搞的是行政领导、政治领导。至于具体的科学技术,比如地质学,共产党是不懂的。”[3]264“搞经济,我们也有了一些经验,现在搞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我们还没有经验。”[3]101因此《提纲》提出,为了加强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领导,“我们必须学文化(科学、技术),学建设。”[3]290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矛盾社会秩序
数字空间、人工智能与社会世界的秩序演化
启蒙与再启蒙:塑造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思维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犯罪与社会秩序——塔尔德与涂尔干争论的再考察
如何在刑事申诉中发挥控申职能促成矛盾化解、息诉罢访
用社会矛盾的方法论分析中国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论医院医患危机关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多元解决机制的重塑
民间社会规范对社区秩序的构建意义
内蒙古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社会矛盾及化解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