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若干理论问题再探讨
2016-05-30胡祖凤谢嘉梁
胡祖凤++谢嘉梁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哲学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政党执政行为、凝聚广泛执政共识、引领政党稳健发展的具有科学性和发展性的思想体系。坚持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根本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支配的唯一途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实践执政理念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新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指引,宣示了新时期新阶段中共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和纲领主张,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再升华和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走向更加稳健成熟的光辉写照。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顶层设计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全面系统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历史衍化;“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3-0033-04
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会取得这样的共识: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不可逆转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崛起”显著地改变了中国,也极大地震撼和影响了全世界。而要真正揭开中国迅速崛起背后的秘密,就必须立足中国共产党95年的建设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67年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深入探究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揭示其变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内在逻辑和必然规律。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能够为增强中共执政自觉和理论自信以及党的建设科学化发展提供厚实的学理支撑。认真检视新世纪以来已经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学界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概念、本质、结构、功能和特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评价标准及创新原则,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历史演化及基本经验”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讨。新形势下应当把学习、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同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起来,同了解和把握中共执政战略和执政规律统一起来,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起来。
一、“执政理念”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执政”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频繁出现且在不同语境下其含义有较大的差别。所谓“执政”,简单地说就是指有效执掌或控制国家政权。“理念”是个典型的西方哲学词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巨擘都曾深入探讨过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理念”即理性观念,反映和展现的是事物的根本特点与性质。理念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指导性、抽象性等基本特征。“执政理念”即处理执政问题的价值观念,是执政党执政思想的灵魂和核心,在执政政策制定或立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执政理念,会产生相异甚至相反的政策、立法与制度,继而会产生不同的执政效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哲学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政党执政行为、凝聚广泛执政共识、引领政党稳健发展的具有科学性和发展性的思想体系。缺乏执政理念的指导与规范,执政实践将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盲目与低效;没有先进、科学的执政理念作为指导,中共执政实践就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理想的效果。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领域都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稳定的具体执政理念。
“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主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民主和法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可靠保障和必然要求。“稳定、安全、开放、富裕、发展、公平、法治、民主、包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本质规定和价值追求。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他们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艰难过程中对执政理念的积极思考与不懈探索,为中共治国理政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成为我们党选择和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的主要理论渊源。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以及西方人本主义所涵蕴的积极因素为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执政理念的确立、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和重要的思想启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信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价值内核。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支配的唯一途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石和理论依据。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实践执政理念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具有科学性、时代性、人本性、系统性、层次性、发展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实现了真理原则(科学性)与价值原则(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历史衍化
中共执政合法性模式历经意识形态合法性模式、经济绩效合法性模式、法理型合法性模式的深刻嬗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夯实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高度理论自觉。与之相适应,中共执政理念也进行了合理性调适和衍化。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华北人民政府等革命政权,进行过局部执政的初步尝试和艰辛探索。从局部执政时期开始,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将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根基。建立新中国以后,毛泽东的执政理念仍囿于从思想观念方面争取人民大众,对物质的决定性作用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致使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度偏离正常的轨道而停滞不前,甚至滑向崩溃的边缘。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惨痛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充分强调了物质力量的决定性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并提出了涵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21世纪以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新突破、新飞跃。endprint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中国梦”拓展了党的执政目标,深化了党的执政宗旨,阐释了党的执政方略,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新飞跃。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海边俄罗斯最大的城市之一索契第一次将自己的执政理念凝炼概括为一句话:“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任务;2014年12月中旬,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高屋建瓴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这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新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指引,宣示了新阶段中共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和纲领主张,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再升华和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走向更加稳健成熟的光辉写照。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演变深刻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日臻成熟。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意义、原则及要求
要增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能力,关键在于实现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创新。从党的孕育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创新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提升自身执政的合法性、有效性、科学性的必然要求,是中共深刻总结中外执政党长期执政经验教训的历史启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逻辑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政党执政目标、执政宗旨的理性考量和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顶层设计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全面系统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我们认为,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必须同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结合起来,必须同有利于改善、维护和发展民生福祉统一起来,必须同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统一起来,必须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起来,必须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必须同提升顶层设计的质量和水平统一起来,必须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统一起来,必须同科学总结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统一起来,必须同借鉴吸收其他政党的经验教训统一起来,必须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起来,必须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起来,必须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
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问题展开严肃规范的学术探讨,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仍是今后学界同仁需要着力探究的重要课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一个从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历史深处走来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将选择、确立更加清晰、成熟、先进的执政理念,继续引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取得新的更大成绩、创造新的更大辉煌。党的十八大吹响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军号角。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必将不断发展与趋向成熟、完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在正确执政理念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13亿多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谱下更为光辉灿烂的时代乐章,这同样也是毫无疑问的!希望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们继续努力创作,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有深度、更富意义的挖掘与探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74.
[2]张倩.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演进特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81-84.
[3]施俊伟,刘军,庞毅.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J].西藏发展论坛,2013,(3):18-20.
[4]本书编写组.依靠谁为了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
[5]王海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逻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38-40.
[6]马瑞.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念的演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40.
[7]胡祖凤.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
[8]胡祖凤.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概况[J].党政干部学刊,2013,(2):47-49.
[9]胡祖凤.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索与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5,(1):23-24.
[10]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论纲[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穴社会科学版?雪,2010,(1):25-28.
[11]胡祖凤.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
[1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1,(7):16-21.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18.
[14]齐卫平,郝宇青.中共执政合法性模式的转换:现状与前瞻[J].太平洋学报,2010,(11):1-10.
[15]人民日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北京:人民日报,2015-02-25.
[16]彭宏杰,丁茂升.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价值核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4.
[17]胡祖凤.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探讨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5):62-63.
[18]谢嘉梁,胡祖凤.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1):82-84.
[19]丁威.习近平执政理念探微[J].广西社会科学,2015,(11):7-11.
[20]付国辉.中国梦对党执政理念升华的三个向度[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穴综合版?雪,2015,(2):72-75.
[21]高翔莲.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9.
责任编辑 董瑞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