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体现怎样的领袖风范
2016-05-28王锋
王锋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定不移的责任担当,铁心向党、铁血为民,铁面纠风、铁腕反腐,铁力改革、铁律执政,体现了他忧国为民的领袖情怀和个性鲜明的领导风格。
【关键词】领袖风范 领导风格 领袖情怀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中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坚定意志铁腕反腐正风、从严治党治军、强力推进改革、努力扩大中国“朋友圈”,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伟大成就,赢得了民心军心拥戴,获得了国内国际点赞。这些施政方略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定不移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忧国为民的领袖情怀和个性鲜明的领导风格。
铁心向党,铁血为民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担任党的总书记至今,他强调最多的,最为关注的,就是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决做到信仰矢志不移、信念坚如磐石。他强调,“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四铁”归结到最本质的一点,就是“铁心向党”。为此,他身体力行、以上率下,为全体党员干部铁心向党、铁肩担当,做出了表率,立起了标准,明确了方向。
铁血为民,是习近平同志鲜明的政治品格。它源自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赓续了中华民族以民为本的历史文化传统,凝聚了习近平同志个人从基层实干成长的人生历练。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他提出的中国梦,联结了国家和个人,温暖了亿万群众的心,激起了每个人的希望和力量。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始终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他说:“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铁面纠风,铁腕反腐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既敢于直面问题,又敢于喊出向我看齐。他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他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八项规定,强调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中央政治局同志从他本人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习近平同志以身示范、不搞特殊,以上率下、久久为功,推动党风实现根本性好转。作风问题,核心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相继开展,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得到升华,作风得到好转,赢得了群众认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十八大以来,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使改进作风有评价标准、有行为准则、有环境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强无畏的政治勇气、坚韧不拔的政治定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铁腕反腐深得民心。他始终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坚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必须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思路不动摇。一是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大国际追逃追赃“猎狐”力度。二是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落实“两个责任”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三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着力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坚持科学有效防治腐败方针不动摇。一是把作风从严作为切入口和动员令,二是把教育从严作为根本基础,三是把制度从严作为治本之策,四是把监督从严作为重要抓手。
铁力改革,铁律执政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面对当下中国存在的矛盾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思想,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铁力推进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到广东省考察。他明确表示:“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他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他亲上火线主导改革,在涉改革险滩时,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最前面,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他既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还兼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以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组长职务,在多个层面驱动改革引擎。他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使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强势推进。
依法执政是现代政治治理的基本方式。铁律执政是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攻坚克难关键时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具体体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制度、纪律、规矩的重要性,并以坚定的决心抓制度完善、纪律落实、规矩执行,形成了铁律执政的强大气场。铁律执政,首先在于将“律”放在崇高的地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其中。铁律执政,关键在于使“律”体现在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构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努力形成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体系。他认为,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铁律执政,要害在于让“律”发挥出强大威力。他特别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
(作者为武警政治学院院长)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