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2016-05-28李梦竹
李梦竹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原则之一:“解放儿童创造力”,在当今实施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一、营造让幼儿乐于创造,敢于创造的环境
1.物质环境的营造
人的感官往往是可以彼此打动或沟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与所欣赏的美术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或者生活体验,以其艺术形象吸引幼儿,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创造活动中,使幼儿的创造活动有具体的凭借物,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比如,在中班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中,我们在活动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就带领幼儿参观了向日蔡种植园,孩子在真的向日葵面前惊呼、拍照、手舞足蹈……那真实的色彩、蓬勃向上的茎叶和用手即触摸得到的质感,让孩子近距离地欣赏到了一间生活“美术作品”,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后面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为他们投入活动做足了经验和知识上的准备,也为活动最后环节中幼儿临摹凡·高的作品、创作自己的向日葵画拓宽了想象的空间。不仅如此,我们还把参观之后的照片粘贴上墙面,帮助幼儿进行艺术回味。对应欣赏活动《向日葵》,指导幼儿开展“巧手坊”区域游戏——撕贴向日葵,并用以布置活动室,让幼儿在教室里也能够身临其境。
2.心理环境的营造
美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教师要以接纳的态度赏识幼儿的创造性,保护幼儿的创造,对幼儿大胆的创造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在美术画面或者立体作品的感染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创作绘画、大胆表现,通过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绘画、剪贴、撕贴、折叠等,不断地体验创造性地表现不同形式的作品所带来的快乐,激发幼儿进一步的创造欲望。在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心与兴趣需要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美术活动教学中,讲评幼儿作品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教师会不慎遗忘,看似是活动的尾巴不以为然,其实这才是一次美术活动真正成功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对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要有所评价,不能以成人眼中简单的评价标准评判“好”或“不好”。比如,小班美术活动《吹泡泡》的活动过程中,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空间(允许他们在画画纸上的任何地方随意画泡泡)、时间(游戏时间充足,根据幼儿的兴趣)、表达方式(鼓励幼儿大胆地画画,可以一边说一边画),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压力,感到轻松自如,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只要幼儿沉浸在自己的作画中,就应当给予肯定。另外,教师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适当。幼儿由于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制约,创造力只能是初级层次,对孩子创造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理解那些天真的创造。可以多用暗示性的语言,比如,“你的想法真不错”、“再试试看”等,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造才华。
二、启发幼儿思维的开发,重视美术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是艺术的源泉,尤其是幼儿想象力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感觉,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幼儿都按照老师对美术的理解欣赏和感知,更不能将幼儿局限于统一的模式。我们要鼓励幼儿多想、大胆地想,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独自感受美术作品,去想象,去涂鸦,让幼儿不受老师的影响发挥想象,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和不同情绪、情感,同时要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意见,大胆用不同的材料、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学习欣赏美术作品,体会大师,走近大师,激发幼儿与大师灵感的共鸣,拓宽其想象思路。比如,中班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这是一个以欣赏为主的美术活动。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学习欣赏油画是比较枯燥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活动,活动前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反复推敲活动过程,最后决定以欣赏为主、绘画为辅开展活动。活动中,我主要从画家作品的色彩、线条和造型三方面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并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在欣赏过程中积累绘画的方法。活动开展得较为成功,孩子们思维活跃,勇于发言,尤其是用动作表现画中的向日葵这一环节,孩子们兴致勃勃,积极参与,用各种肢体语言诠释对作品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思路由教师巧妙的教学方法启发和开拓,这离不开对美术想象力的重视。
三、捕捉生活中的美术元素,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运用到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比如,小班生成的美术手工活动《撕面条》。在一次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正值冬天,我在走廊里观察孩子们的游戏情况,突然我捕捉到了一组画面,“妈妈”阳阳在和“爸爸”叮当坐在餐桌上一起用小嘴巴吹着碗里的什么好吃的东西……我很好奇,走上前去问:“你们在吃什么好吃的呢?”“面条!很烫的,你要吃吗?”原来是这样,我委婉地拒绝他们的邀请后,就拿起相机拍下了“爸爸妈妈”吃面的样子。游戏讲评时,特地放给了孩子们看,并引导说:“天渐渐冷了,我们要吃热腾腾的东西,你们会吃上什么呀?”“汤面!”于是在下午的活动中,孩子们特别想当一回“厨师”,我就提供给幼儿白纸,教他们用撕的方法,直直地、长长地撕出面条。
其实,孩子无论在游戏还是活动中的任何行为、反应都是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一张照片、一根面条都是艺术,都是生活中的美术作品,我们要利用各种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捕捉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引导其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欣赏春夏秋冬色彩的不同,了解花、草、鸟、虫的美丽颜色等,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象力,触发其灵感,培养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