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散点窥视

2016-05-28周立芹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主动探究知识点

周立芹

摘 要: 美术课程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创作的积极兴趣,激发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普遍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关键词: 主动探究 课程范围 知识点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承载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人的精神品位,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的任务。

一、美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美术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呈现部分性和功利性。美术活动的开展为学校风采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但优秀学生作品不能反映整体学生水平,大多数学生仍处于起始阶段。美术活动时间缺乏保障,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科成绩仍处在主要地位,主要考试学科占据主体地位。学生作业量的负担,使学生在思想上舍弃美术活动。

二、美术课堂现象思考

针对美术课堂中出现的种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作为执教的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看似简单、普遍却给教学带来无限困惑的问题?在课例与教学现状中分析,寻找应对方法。

1.美术部分课程创造性开展。美术教师在学校所教课程、所带班级较多,美术课多数课程需要做大量课前准备材料,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自行准备的不准确,阻碍课程实施。美术课标指出,要注重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感受中国特色。美术课程中,中国画的课程比例逐渐增加,开始于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水墨游戏》,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彩墨世界》,五年级上册第八课《鸟语花香》、第九课《诗情画意》、第十课《彩墨脸谱》,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写意蔬果》、第十课《写意动物》第十一课《学画松树》,六年级上册第八课《山山水水》、第九课《彩墨家园》,六年级下册第六课《画扇面》、第七课《工笔花卉》。从以上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教育占有很大比重。但是在开展此项课程时,很多时候推进艰难、缓慢,原因有二:其一,教师专业素质差,自身对传统绘画了解不深,指导起来艰难。其二,国画用纸张、墨等材料专业性强,很多学生在购买时出现错误,不能使用。绘画用具种类较多,毛笔、水罐、画毡、墨、宣纸、颜料等学生准备齐全不容易,一学年只有几节课,用量少,保存待用过程时间长,材料易消耗。针对以上现象,我校把国画定为学校的特色教学,专门设有国画教室。水罐、笔筒等可循环使用的工具用罐头瓶代替。易耗损的纸张类教师做材料预算,家长和教师一起购买,放到学校统一管理,上课时发放。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带材料的麻烦。从课程安排上可以看出,一、二年级没有国画课,四年级下册没有国画课,出现了课程断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教师根据学生年龄、接受能力和生活环境,编写了校本课程,分为低中高三册,弥补课程缺陷,充实课程内容。

2.美术活动的持续性差。美术课的活动往往局限在课本内,活动时间短,无连续性,不够深入,局限了学生创作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美术活动大大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我的应对方法是每学期确定一个活动内容开展课本拓展活动,活动设计集趣味和探究于一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挤色画”活动的设计,在课下了解学生对生日蛋糕制作比较感兴趣,结合“沥粉画”知识,设计成了“挤色画”。在纸板上画出线稿,在裱花袋中装满颜料,用挤色的形式为画面着色。在老师示范几种挤色方法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尝试,好多同学探讨出了多种挤色涂色的方法。最后的挤色大赛,把活动推向高潮,也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教师活动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为美术课的拓展提供了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

3.教师对课堂内容把握不深入,很多知识理解不够扎实,对学生出现的情况,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与纠正。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课例:二年级下册第九课《漂亮的花边》,在讲授花边的概念时,教师用课件展示花边的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单个图样整齐排列在一起,就形成了花边,本部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花边的形成,形象、直观。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制作花边,同学回答可以画花边,还可以用剪纸的方法剪花边。教师总结评析绘画和剪纸哪种效果较好,总结剪纸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做出一条纹样大小一致的花边。教师示范先将一张长条纸按左右方向反复对折几次,在折好的纸的一面设计单独纹样,在此教师强调纹样绘画时在纸连接处留出连接部分,反复示范了怎么留连接点,最后教师打开示范作品,是连接在一起的一条花边。接下来提出要求学生设计花边(此处教师拿出用白纸剪出的裙子、花瓶形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用剪好的花边装饰裙子、花瓶。学生有了应用任务,更加激发了创作积极性,整个课堂看起来完整,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看到此,听课教师都频频点头,课程设计、媒体应用、教师语言、任务驱动等这些方面教师都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子”,课程进行到此就等着学生做出精美的花边作品。可是在教师巡视指导时,却出现了麻烦,教师剪的花边纹样是连在一起的、是一条带状的,可是很多学生剪出来都是一个一个的纹样,没有连接在一起。教师焦急地在下边指导学生,让他们重新剪,要如何把纹样连在一起。有个别学生没有听老师的话,直接就把剪下来的一个一个的单独纹样粘到了裙子或花瓶上。那些把纹样剪的能连在一起的,在粘贴时却遇到了麻烦,有弧度的瓶口、裙边粘时没办法灵活的粘出弧度,以至于损坏了花边还没粘好。

对于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好多教师都没有预见到,学生的脸上也露出了纠结的难色。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做却出现装饰困难,相反的学生却顺利完成教师任务。对此,教师没有理会,最后就评价了谁的好看,课堂结束。

那么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花边的定义?我想他们的头脑中是模糊的,一条花边每个单位纹样是否连接对于学生来说很是纠结,前边老师说我剪得花边失败了,可是粘贴完成时又说我做得好看,那我剪得到底是不是花边呀?剪的相连纹样的同学在受到表扬之后更加迷茫,老师说剪得对,可是为什么粘贴时那么费力气,反而粘不上。其实到底什么是花边,教师内心也是纠结的,和同学们的矛盾点相同,所以很无奈地用好看不好看做了总结。那么花边的概念是否要纠结在连接上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学生能理解花边是由多个单独纹样按顺序组合在一起的带状纹饰就是正确的了。因为多个单独纹样相同,所以折纸剪很快捷,画出一个就能剪出许多。但是不必纠结它们是否连接在了一起,只要是相同的单独纹样按两个方向排列在一起就形成了花边。教师在评价阶段如果总结一句话:同学们剪出的都是花边,连在一起的纹样是特殊情况下出现的特殊效果,要出现连接,就要留出连接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尝试。这样,问题简单明了,课堂就接近完美了。就是一个小小的连接点,让课堂尴尬,根源在教师。

在听课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研就能解决,老师们坐到一起,把问题摆出来探讨,各抒己见,把概念的定义用学生行动解释,而不是把概念灌输给学生。

总之,美术是需要我们用心感受的,这样可以培养我们潜意识里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我们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应。我们要从现实角度出发,以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为依托,做具有目标性的和针对性的教育,由此振兴和强大伟大的中华民族,做到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使我们自由生存、自我本质全面实现、自我发展和谐,更好地朝着创造人类社会的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朱光潜.谈美感教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主动探究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教学研究
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语文课堂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