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
2016-05-28齐璟煜
齐璟煜
摘 要: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学习目的是对常见的化学现象进行分析,逐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与分析能力。作者对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和意义进行分析,总结了会对教学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教学措施。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
在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教师教得非常辛苦,学生也学得特别累,但是课堂教学难以收到实效,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实际提高呢?我们在学习新课改的精神时可以发现,新课改的很多内容都是以解决此类问题为目标的。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充分掌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理念,采取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为实现新课改的目标而钻研和探索。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了较长的时间,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概念与意义
我们经常会提到“有效教学”,那么什么才是有效呢?从理论上说,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所获得的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从它的核心来讲,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教学的收益。该收益所指的并不是教师的讲述是否认真,或是有没有将教学内容详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学到什么,有没有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收获,那么无论教师花费了多少精力,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呢?在笔者看来,就是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进步,让他们有所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时要遵循教学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争取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一个主旨,那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对教学有效性进行评判的唯一指标就是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没有进步和发展。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发挥自身的演示和示范作用,演示实验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在实验时更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化。
二、演示实验是课堂有效性的一个有效保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多种多样的实验方式,神奇多变的实验过程,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为了使演示实验收到最好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实验成功率。在备课阶段,教师要认真、仔细,明白本课实验的目的,该实验具备什么要求,并结合实验的要求和目的对讲课与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前先实验一番,以规范的操作手法和熟练的实验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教师在操作时要面向学生,让所有学生都看清教师的操作,并在实验的关键点进行讲述,引导学生将实验与所学的知识点结合起来。
三、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为了使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逐渐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对于实验课的兴趣都非常浓厚,在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实验细节进行规范。一般来说,实验教学会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影响,对教学有效性产生消极作用。
1.学生在课前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
实验课上学生和教师所要接触的内容比较多,但是为了不影响正常的讲学,给实验留下的时间不能太多。学生有的对实验的仪器不太熟悉,再加上复杂的实验原理,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预习,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实验教学会面临很大阻碍。有的学生对化学试剂不太了解,害怕会出现意外事故,因此不敢碰触化学试剂。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出现问题会茫然无措,往往乱成一团,忙中出错。有的学生只会一步步地听从教师指点,呆板地按教材上的程序进行操作,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习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些需要通过预习解决的作业,让他们明白该为新实验做哪些准备。等到来到实验室后,先熟悉一起,对照着教材上的内容将实验内容与仪器结合起来进行预习,促进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学生在课内的动手机会减少
从规模和形式上说,实验是一种个人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从中有所收获。但是很多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很低,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仪器少、学生多而造成的矛盾。有些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实验横加干预,学生的个人操作机会被教师剥夺,学生的参与程度会随之降低甚至出现假参与的现象,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实验的意义因此而丧失。
为了使此类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和避免,在对实验程序进行设计时教师要构思好学生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尽量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理,使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主动地投入实验中。
3.学生课后不对实验进行总结
进行实验的目的不仅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要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在实验后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讨论,总结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很多学生都认为观察就是“看”,简单地看看就好,对所看到的现象没有进行充分分析和思考。在实验结束后,这些学生往往很难看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此,在完成每个实验后教师都要让学生及时上交自己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有问题的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总之,影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教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化学教学中的难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