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互动提问八大误区

2016-05-28梁长炜

考试周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函数图像思维

梁长炜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感情,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所以,“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青年教师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在提问时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表面热闹华而不实,频繁问答

有的青年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问题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如某教师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画出图形(图1)后,

师:△ABC中AB=AC吗?

生:是;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已知条件;

师:如果AB=AC,那么∠B=∠C吗?

生:相等;

师:要证明∠B=∠C,作∠A的平分线行吗?

生:行。

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学生几乎不用考虑就可以立即回答,表面上看热闹活跃,实则流于形式、肤浅,学而不究,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只是关注结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例如,讲直角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教师问:“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是什么?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教师的本意是启发学生总结规律,但设问没有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结果来得过于直接,对能力培养不利。

三、提问脱离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启而不发

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过难、过编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如某教师讲角平分线定理时,先问:如图2,△ABC的三边存在比例关系吗?

学生茫然。

又问:AB/AC=BD/DC成立吗?

学生还是沉默以对。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唱“独角戏”了,这样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难于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讲课时,教师一般可通过提问,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如某教师在讲二次函数的综合运用时,为了解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先后问:“什么叫二次函数?”、“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与对称轴分别是什么?怎么画二次函数的图像?”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题的学习。事实上,学生回答的是一些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如果将问题改为:“你能画出函数y=x+x+2(x是实数)与y=x+x+2(x≥O)的图像吗?”,“它们的最小值分别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显然是答不出来的。只有通过这样提问才可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从而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五、提问关心标准答案,对创新思维缺少点评分析

有的教师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如讲解一元一次方程0.5x=l时,教师问:应先干什么?某生竟立即答题:两边乘以2,立即就得到x=2,教师:“你的结果虽对,但不能这样解,应按要求,两边先同除于0.5得到x=l/0.5=2。”这名本兴冲冲等待表扬的学生,听了老师几句不经意的评价后,只好灰溜溜地坐下。殊不知,这名学生思路的确富有创造性,是不同于通法的奇思妙想。可惜,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不仅没有得到呵护,反而被教师轻易否定而窒息扼杀了。其实,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予激励性评价,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六、提问表达不清词不达意,学生难以理解

有的教师提问时,叙述过快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例如,讲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提问:“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这样的问题可以从具体例子入手,分层设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的图像?”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完全平方项的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提问思路清晰,便于学生积极思考。此外,提问时还要注意措词要准确、科学,如需对原问题进行某些解释而使用了通俗化的语言时,也要适当,不可造成学习的误解。

七、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有的教师提问后立即点名让学生回答,本意可能是节约时间,但学生由于没有时间思考,结果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反而影响了教学进程。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有一段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要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选择表达方式,教师在这段时间里可环顾全班,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些反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或情绪反应),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和人选来回答。可见,提问后停顿是必要的。此外,有的教师提问程序颠倒,先点名后提问,结果未被点名的学生如释重负,对问题不太关注,成了“观众”,只有被点名的学生在紧张低效地思考和回答,这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八、提问只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无事可干

有的教师提问只面向少数尖子,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在一旁,使这部分学生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教师提问时要有意识地将问题分层次在全体学生中平稳分布,以此鼓励所有学生认真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例如,较简单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较易表达的问题让不善于言辞的学生回答,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丰富各类学生的成功体验。有时教师也可提供多个答案,让学生逐个表决人人都能公平地参与其中,以便老师了解全局。

猜你喜欢

函数图像思维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有趣的图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