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几点质疑

2016-05-28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术英语质疑定位

赵 亮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对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于专门用途英语的几点质疑

赵亮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摘要:针对近年来某学者关于高校大学英语必须定位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主张,本文选取该学者发表在《光明日报》和《中国外语》上的两篇论文,质疑其中的主要观点及其论据,并阐述下述观点:(1)高等教育不等同于大学本科教育;(2)某些精英大学及其学生的情况不能代表我国大学和大学生的整体情况;(3)学术英语需要中级以上的通用英语能力为基础;(4)通用学术英语能力具有层次性;(5)通用英语课程在大学本科教育的多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6)培养学术英语素养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唯一目标。希望通过争鸣,澄清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定位,质疑,学术英语,通用英语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6.02.005

1. 引言

专用英语(ESP)能否替代通用英语(EGP),这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文秋芳2013)。某学者发表了大量文章,其核心主张是“高校大学英语的通用英语教学定位必须修正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定位”(蔡基刚 2015)。笔者作为在大学英语界执教30多年的老教师,对这一主张及其主要论据不敢苟同。特选取该学者2015年发表在《光明日报》和2013年发表在《中国外语》的两篇文章(以下分别简称为文一和文二),就其中的观点与该学者商榷,希望通过讨论澄清大学英语教学及课程设置的诸多问题。

2. 高等教育不等同于大学本科教育

文一将国家国际化战略划分为“企业国际化战略”和“学术国际化战略”,以“企业员工”和“科技人员”为实现这两类战略的主体。该文接着用我国“运用外语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非常稀缺”和“日本获得了22个诺贝尔奖和日本高校在SSCI和A&HCI这两大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是中国内地高校的三倍”为实例证明我国大学毕业生无法适应国家国际化战略需求,且落后于印度和日本。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在此且不谈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在各民族交流中起着类似我国“普通话”的作用,也不细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是教师、专业科研人员还是学生,这两个例证都存在一个误区:将高等教育等同于大学本科教育。而事实上前者是后者的上位概念,它包括了大学(大专)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后)教育)。而《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的“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和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的“国际化人才”都是指整个高等教育而非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

3. 少数精英大学的情况不能代表我国大学本科的整体情况

文一在陈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可通过四级考试”以及“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呈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大量引进外籍专家和教师;扩大全英语授课专业课程的比例”后,呼吁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型。

首先,“越来越多”和“扩大……比例”是两个模糊概念。它们并未表明提前通过四级和全英语授专业课程的具体比例。但既然文一将这两个事实作为将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依据,既然文二中主要列举的是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笔者推论论文作者是以上海地区985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并由此推广到全体高校。我们认为此观点有两点需要斟酌:

第一, 是否所有重点高校与文一中所描述的情况相同?笔者从重庆地区大学外语年会上获悉,重庆某985大学2013年9月对6755名新生大学英语四级模拟考试结果显示50分以上的学生(A级)占13.2%,40~49.5分的学生(B级)占24.3%,40分以下(C、D、E级)的占62.5%,40分以下的学生仍是该校学生的主体(欧玲2013)。此研究表明,由于地区差异等原因,即使在985这样的精英大学也不是大多数学生入学时或入学一学期即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

对此问题的另一个佐证是:有学者对某985大学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调查发现他们仅基本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的入学要求,而此要求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方面低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必须达到的7级水平(辜向东 2012)①。换言之,某些985大学英语专业新生尚未达到高中基础英语结业的最低标准。再考虑到招生院校对英语专业生源在英语基础上要求较高的因素,可以推论,某些985大学的新生甚至尚未达到高中基础英语结业的最低标准。

第二, 上海地区重点高校对全国本科大学具有多大的代表性?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2013年全国普通本专科的招生总人数为6,998,330,其中专科为3,183,999,本科为3,814,331。另有成人本专科学生2,564,934;至2013年6月21日,我国有985院校39所、211院校112所,本科院校877所。985和211 院校分别占本科院校的4.4%和12.8%。因此,即使所有985和211大学学生均可在第一学期通过四级考试,该部分学生和学校的情况也绝不能代表我国普通本科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和大学生的英语能力。(鉴于教育部根据高职教育、高专教育和成人高专教育三教统筹精神于2000年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与之相应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已经发展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检测我国高等技能型人才实用英语技能的大型测试(刘鸿章等 2010),对该部分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本文不予讨论)。

为全面了解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情况,笔者就重庆地区绝大部分一、二本院校(14所)②(包括211、985院校)四级通过率和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获得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表1 重庆地区部分一、二本院校英语四级通过率和全英文专业课情况

如表1所示,这些院校2011级学生第二、第四、第八学期的四级累计率分别为15.3%至65%、24.9%至93.2、31.6至96.9%,这三个时段的累计总通过率分别为46%、61%和74%③。这一结果证明各类院校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大学生需经过二至四个学期乃至更长时间的大学通用英语课程学习才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阶段英语学习的标准。

这14所院校中的十所没有开设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英语专业除外)。有一所院校在国际教改班开设了十门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每门课在二至三个学分(该班人数占该年级学生总人数的7%左右)。另一所院校开设了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全英文课程五门,其中一门四学分,其余二至三学分,五门课中有三门修学人数为90,两门为40,共计350人,为该年级学生人数的7.8%。某211 大学各学院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11门,某985大学正在开设和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82门④,但这些课程分布在该校的36个专业2~4三个年级的必修和选修课中,多为二至三个学分,在学生的课程总数中占很小比例。这一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在重庆地区用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只是少数院校中少数学生的部分需求。

重庆地区的高等教育和京沪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它的高校研究生录取线被划在A区说明它在全国范围也不是落后地区,因此它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况当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此推论: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高校的大多数本科学生需要二至四学期乃至更长时间才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多数高校没有或只有极少用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

4. 学术英语需要以中级以上的通用英语能力为基础

文二提出“学术英语和……综合英语(即通用英语)之间并没有一个前后的关系”以及“两者在起始水平和课程难度上并无任何差异”。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达到大学英语一级水平的学生应直接进入专门用途英语学习。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明确学术英语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根据Hutchinson 和 Waters的观点,特殊用途英语(ESP)下辖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职场英语是具有岗位培训特色的英语教学,而“学术英语”是指作为学术用途的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1987)。Jordan(1997)则指出 “学术英语”广义而言关注的是“正规教育体系中以学业用途为目的的英语交流技巧”。

下述学者观点和英语教学与评价的纲领性文献显示,学术英语需要以中级以上通用英语能力为基础。

学者们认为,真实语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是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的特征之一(Carver 1983)。该课程一般应该提供给中高级水平的英语学习者(Dudley-Evans 1997)。无论在何种专业语境中,使用通用英语的能力是实现成功专业交流必备的三项基本能力之一,必须为专门用途英语学习确定入门标准(Khoey 2001)。

文一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可通过四级考试”作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型的理据之一。这表明该文作者本人也认为学术英语应以一定的通用英语能力为基础,且也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检验基础阶段英语学习的标准。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的语言能力量表将语言能力分为基础运用者、独立运用者、精通运用者三等,又根据“can-do” 状态从中细分出由A1 到C2 六个逐渐上升的级别, 以适合描述性方案中的不同要素。 从其对语言能力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具有B2至C2的语言中高级水平者可以用该语言进行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

美国国务院颁布的语言能力界定(Language Proficiency Definitions)将外语学生的说和读的语言能力分为0~5级,将能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列入四级和五级的能力范畴(2015)。

我国于1985、1999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和199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不同措辞规定了对特殊用途英语的学习,明确将其置于完成基础阶段之后的应用提高阶段。将大学四级考试作为检验基础阶段英语学习的标准。

我国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借鉴和吸收了CEFR 的一些基本思想(芩海滨、邹为诚 2011),根据“can-do”状态将学生的英语能力分成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并从听、说、读、写、译和词汇量五个维度对各个层次的能力进行描绘。该文件将用英语进行所学专业的听、说、读、写、译都放到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层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

根据上述文献,笔者得出结论:学术英语应该以完成通用英语中基础英语阶段学习为前提,而四级考试是目前检验基础英语学习情况的标准 。

5. 通用学术英语能力具有层次性

文二指出“学术英语又可分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 ”(Jordan 1997)。“通用学术英语能力”主要包括“用英语听讲座、查找文献、 展示报告、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等”;专门学术英语指“特定学科……英语交流策略和技能的培养”。

笔者发现,这里的五项通用学术英语技能都必须以学生的通用英语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且从特殊用途英语的重要概念需求分析的视角看,通用学术英语能力本身也是多层次的。本文第二点已经证明对我国绝大多数大学而言,用英语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及学术讨论应是研究生阶段的目标,用英语听学术讲座、记专业课笔记对一般院校学生实际意义不大。用英语阅读通用学术文献的能力似乎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目标。但这与大学英语指导性文件早已明确规定的专业英语或专业阅读课程的目标又有差别,是实现后者目标的一种过渡。显然这只是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一门课程,不应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唯一或核心。

6. 通用英语课程在大学教育的多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一将通用英语(EGP)界定为“除单纯学习外语之外并无应用目的的外语教学”。 文二对通用英语的界定是“打基础的,除了应试外没有具体目的的英语教学”。这显然是对通用英语的误读。

首先,通用英语课程可以培养通用英语能力。《朗文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词典》将通用英语界定为“旨在教学一般语言能力的课程”(“...aim to teach general language proficiency”)。文秋芳(2014)认为“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相对应,其学习内容不指向某个专业、某个学科、某个职业,而是涵盖一个合格世界公民应该涉及的知识范畴;其使用也没有清晰的专业和职业目标,服务的是人的普遍交际需求”。

其二,如本文第三点所述,一定的通用英语能力是进行学术英语学习的必要前提。

其三,从实用的角度看,打基础和应试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益和必要的。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和学术发展需面临的几种英语考试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对考生通用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托福、雅思考试作为学生出国深造的必要门槛,是考查学生英语水平是否满足在英语国家和地区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与文一中的通用学术能力部分相似,但从考试辅导机构的培训规划中可以看出,高分通过四、六级的学生只需短期培训即可保证其通过托福、雅思考试。这从一个侧面反证通用英语能力是培养通用学术能力的重要基础;从较强通用英语能力到通用学术英语能力的转化仅仅需要较短时间。这个过程不需要大学英语两年的课程来完成。

其四,通用英语课程有益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洪堡特( 1823/ 2001: 74)指出: “ (语言) 一方面作为思维的形式陪伴, 另一方面作为思想的物质表达, 语言的这两种作用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约束。” 而我国学者则指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这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形关系,缺一不可”(文秋芳、周燕2006)。有学者用图1的形式展示了语言的特有属性使大学英语课程能同时实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思想品德与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三大目标,这三大目标又囊括了同属大英课程和大学教育的七个子目标”(赵亮2015)。“同时语言各属性之间的三角关系决定大英课程三大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互动关系)。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可以同时成为传播优秀思想文化和培养思维方式的过程;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思维呈现方式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赵亮2015)所有这些都有益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0),是实现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语言属性、大英课程目标和大学教育目标关系图

综上所述,通用英语课程在大学本科教育的多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7. 培养学术英语素养不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唯一目标

文一提出:“教学定位必须在专门用途英语。” 文二又提出:“如果不培养大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就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失败。”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明确:(1)学术英语需要以一定的通用英语能力为基础。(2)目前普遍认可的通用英语基础阶段的标准是四级考试,大多数大学生需要2~4学期才能达到这一标准。(3)达到基础阶段标准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提高通用英语能力而将学术英语能力作为研究生和国外学习阶段的目标。(4)通用英语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交际、思想文化和思维能力方面的提高,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和“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学术能力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它应该在学生完成基础阶段的情况下根据学生需要开设。正如将大学教育的功能狭义界定为专业前教育(pre-professionalism)是错误的一样,将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标准狭义界定为能否培养学术英语素养也是错误的;它有悖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对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育使命的过度功利化。

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大多数大学生不再继续修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且他们没有形成专门用途英语能力,那么他们多年学习的通用英语是否就白费了?答案是否定的。在英语基础课程中所打下的英语基础为他们在未来需要时继续学习英语提供保证;该课赋予他们的英语基本交际能力、思想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作为健全国民和知识分子的整体素质产生持久的影响。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阶段的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绝非仅仅是培养学生学术英语能力!

老一辈英语教育家早在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1~2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3~4年级)。”在应用提高阶段又提供了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两个课程群供学生选择。该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抓好高年级的专业英语教学,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规定了各种类型的大学英语课程。现在看来这些规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应做的不是简单的否定过去,改弦易辙,而是检查我们在落实过程中的问题,逐一解决!

8. 结论

毋庸讳言,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中的诸多问题使其未能很好完成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使命。因此当务之急是对照大学教育目标、语言教学理论和对各类学生的现状统计,从大纲、教材、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研究该课程现状与其应然状态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并找出相应的对策。确保更多学生在大学2~4学期完成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为进入英语应用提高阶段打下牢固的基础。

关于学术英语,有以下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第一,学术英语与通用英语的关系。文二认为学术英语不需要通用英语的基础,对此观点本文已提出了质疑。我国大学英语指导性文件实际上将通过四级考试作为进入专业英语学习的门槛,但笔者未找到对此提供支撑的权威文献。对进入学术英语学习的入门标准应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培养学生专门学术英语能力的途径。文二引入Jordan提出的普通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的概念,主张大学生应尽早进入普通学术英语的学习。存在的问题是:如果根据文二引用的Hazenberg 和Hulstun(1996) 的实证研究结果,英语为非母语的大学生需要10,000词汇才能读懂大部分专业教材,那么即使从通过四级考试要求的4000词汇量起算,也仍是一段漫长的距离。为达此目标当采用何种途径?是通过普通学术英语的积累,还是通过通用英语的学习、或两者的结合?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第三,显而易见,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需要和可能形成专业学术英语能力,那么在研究生教学中如何继续这一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附注

① 高中《新课标》规定了九级培养目标。七级是高中毕业生必须达到的英语目标。

② 外语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未列入统计范畴,另有一所综合类二本未获得数据。

③ 由于统计数据不全,在统计总通过率时仅以该时段有统计数据的人数为基数。

④ 该数据依据各学院的培养规划,包括正在开设和准备开设的全英文专业课。

参考文献

Carver, D. 1983. 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 [J].TheESPJournal(2): 131-07.

Dudley-Evans, T. & M. St John. 1998.DevelopmentsinESP: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tcbinson,T. & A.Waters.1987.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rdan, R. R. 1997.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hoey, 2001. Key issue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L].TheInternetTESLJournal(Vol. VII) [2016-3-22].10. http://iteslj.org/Articles/Gatehouse-ESP

US Department of State.LanguageProficiencyDefinitions[EB/OL]. [2015-10-10]. http:// www. careers. state.gov/gateway/lang_prof_def.html

Richards, J.C.2005 .朗文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蔡基刚. 2013. 解读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J].中国外语(2): 4-10.

蔡基刚. 2015. 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转型[N]. 光明日报(02-03):14.

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 1985.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文理科本科用)[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学基本要求制定组. 1996. 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学基本要求(试行)[S].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辜向东、肖巍. 2012. 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进口和出口距大纲要求有多远[J]. 中国外语(1):4-9.

洪堡特.1823/2001.论语言的民族特性——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编译)[M]. 63-7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1999.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S].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鸿章、孔庆炎、陈永捷. 2010.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4)12-15.

欧玲. 2013. 提升英语素养,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科学发展[R]. 重庆市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年会主题发言.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 2008.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芩海滨、邹为诚. 2011.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外语 (4):31-38.

文秋芳、周燕. 2006. 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 外语学刊(5):76-80.

文秋芳. 2014. 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 外语与外语教学(1):1-8.

赵亮. 2015. 论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价值[J].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4):66-72.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02.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EB/OL]. [2015-9-25].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2-06/12/content_516081.htm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2015-09-25].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 19492625_3.htm

(责任编辑吴诗玉)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6)02-0028-06

作者简介:赵亮,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法律话语。电子邮箱:stupidhorse2008@126.com

* 本文系重庆市 2013 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课程对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价值探讨及实践”(编号 133067)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学术英语质疑定位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EAP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转型刍议
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探究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研究生英语基础与EAP能力培养之关系探讨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